火烧金銮殿 金銮殿就是北京紫禁城里的太和殿,是明朝的永乐皇帝建都北京时修建的。永乐十五年开始动工,十八年落成。役使十万工匠,用了四年时间,这座金銮殿真是修得富丽堂皇,天下无二。就其面积来说,也是我国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明清两代,皇帝登极,朝会大典,颁发重要的诏书和庆祝节日,都要在金銮殿举行。 金銮殿最早叫奉天殿。永乐十八年建成以后,皇帝朱棣在这里宣布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从此北京又一次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谁知,就在金銮殿建成不到四个月,突然发生火灾,这场熊熊大火把三大殿全部烧光。这可吓坏了朱棣,据《国榷》记载:“上大惧”,急忙到太庙和杜稷坛祭祀,祈求祖宗保佑,并“每月发币五十”,作为祭祀之用。修建金銮殿,耗费了大量民脂民膏;一场大火,顷刻化为灰烬。真是“营之何久,燔之何亟”。直到正统五年三月才又调集工匠七万人,干了一年半,到正统六年九月才重新建好。 第二次火烧金銮殿是嘉靖三十六年四月,据《春明梦余录》记载:“戌刻火光骤起,由正殿延至朝门、午门,楼廊俱尽,次日晨刻始熄。”这次火灾比上次厉害,波及的地方也多。嘉靖在惊怒之余,把工部尚书赵文华召来训斥一番,问他何时修好。赵是主管修建事宜的官员,因这次灾情甚重,急得他惶窘无计,支支吾吾,说不出准确时限。嘉靖一怒把他轰出宫外。这时大学士严嵩想趁机邀功,满口答应很快修完。于是调集三万工匠、五千辆车清除火场,又派官员从南方采集上等楠木水运来京。未料,正要上梁大吉之时,又是一场大火,把木料烧得一干二净。严嵩无奈,只好自认晦气,向嘉靖请罪了事。 为了重修金銮殿,嘉靖准许工部和兵部预支白银九十万两,修好之后,到万历二十五年六月又被烧毁,接着又重修。 金銮殿最后一次火灾发生在清代康熙十八年腊月初三凌晨,这日康熙正要到太和殿议事,突然御膳房起火,火借风势,霎时扑向太和殿,浓烟滚滚,火光冲天,把皇太后和皇太子吓得嚎啕大哭,康熙也颇为惊慌。因为当年七月刚发生过严重地震,北京民居受到很大破坏,接着康熙又得了一场大病,病刚痊愈,又遭到这次火灾。他一面命人救火,又令人追究责任。后来查明肇事者是六名做饭的太监。内阁大学士额尔图禀报康熙,按律要处死刑,但康熙在发生地震后说过“年内死罪赦免”的话。但这次事件太大了,烧了至高无上的金銮殿这还了得,康熙又说“此等人在禁地不小心谨慎,致此火灾,不容赦免。”把六名太监处了死刑。接着康熙传旨,命数十名太监日夜巡检火烛,叫做防范火班,玩忽职守者要受严责。这个办法果然有效。在康熙当皇帝的六十一年间,紫禁城没有再发生大的火灾。 康熙以后又过了一百五十多年,清德宗载湉做了皇帝,年号光绪。到了光绪十五年,载湉要结婚了,宫中叫大婚。选择的吉日良辰是正月二十六日。皇帝大婚,宫中拨出白银五百五十万两作为专款,紧张地进行各项准备。婚礼在太和殿举行,太和门和午门都油饰一新。就在万事具备、婚期临近的时刻,太和门突然起火。太和门在太和殿前,是宫中最重要的一座门厅。这场大火不仅烧掉太和门,还波及两廊各三十二间,放在里边的金银皮货和礼仪用具,统统被烧了。这使慈禧太后和光绪大为扫兴。不修吧,瓦砾一片有碍观瞻;重修吧,婚期已近,时间来不及了。多亏李莲英想出了一个办法,命人把火场瓦砾打扫干净,又找来棚匠搭上席棚,扎彩张灯,凑和着举办了这次清宫中极为隆重的盛典。 这次火灾火势猛烈,紫禁城外都能看到浓烟。那时皇城外有十几个民办水会,闻讯赶来救火,皇宫破例打开宫门允许水会进入。水会平时训练有素,迅速将火扑灭。因救火有功,事后光绪赏给水会白银万两。并下令成立皇家消防组织,到光绪末年已发展到四五百人,是北京最早的用“消防队”命名的官办消防队组织。 袁世凯·太和殿·居仁堂 太和殿就职大总统 紫禁城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朝帝王举行登极大典和节日朝贺的地方,这是人所共知的。然而,清朝灭亡之后,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时,曾在这里举行宣誓仪式,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凯窃国成功,正式就任大总统,宣誓就职仪式在太和殿隆重举行。预先由总统府礼官处发出请柬。参加典礼的有参、众两院的议长和议员,上校以上的文武官员,各国公使,还有清皇室的代表,蒙藏代表,名流士绅,金融界及新闻界人士共四百多人。参加典礼者,凭请柬于上午八时进入西华门,至太和殿入席,原明清皇帝的宝座为大总统宣誓就职的席位,坐北朝南。南列,居于殿中部位的是参众两院议长席及议员席,东列是文武百官席,西列是各国公使席,皇室代表及国内名流也在这里入座。担任大礼官的是黄开文,他曾指挥有关官员预先进行过演礼。但那天天不作美,下起了大雨。参加典礼的几百人冒雨进宫,湿漉漉地进了太和殿。到了十点钟,人总算到齐了。突然大礼官高呼:“大总统到!”顿时,殿内鸦雀无声,一片肃静。只见有戴金线军盔,着蓝色制服的三百二十名卫士,排着队走入大殿,分别站立在距东西席前约十步之处,形成了一条警卫的胡同。卫土站定后,接着就来了四座四人抬的彩轿,从彩轿内分别走出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秘书夏寿田、侍从武官荫昌和军事处处长唐在礼。最后进来的才是袁世凯乘坐的八人抬的彩轿。他穿着一身大元帅礼服,金线装饰闪闪发光,倒也精神抖擞。 担任赞礼官的是程克,他首先唱赞礼,袁世凯刚刚入座便应声而起,宣誓道:“我誓以至诚,谨守宪法,执行中华民国大总统之职务。”誓毕,向来宾鞠躬致谢。文武百官齐呼“万岁!”礼毕,袁世凯请各国公使和皇室代表去武英殿共进茶点。此时,一位日本公使对袁世凯说道:“希望贵大总统日后再高升一步。”暗示袁世凯恢复帝制,由大总统再高升为皇帝。 作皇帝演礼居仁堂 1915年10月25日,袁世凯玩弄政治手腕,演出了一场国体投票把戏,结果“一致选举”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12月13日,在中南海大总统府居仁堂,按照封建皇朝的礼节,接受了文武百官的朝贺。中南海南岸的宝月楼改为新华门,中南海的大总统府改为新华宫。并下令从1916年1月1日起改为“洪宪元年”。同时,还命人赶制龙袍、龙袜、宝座,雕刻皇帝玉玺印章。发行纪念银币和金币,纪念币的图案一面是袁世凯着海陆军大元帅礼服的头像,另一面是一条象征封建帝王的蟠龙。并有“中华帝国洪宪纪元”八个大字。袁世凯一妻九妾,他当了皇帝,自然还要册封妻妾为皇后、嫔妃,择立皇储,挑选女官。袁竭力表示自己是一个开明的君王,申令臣下谒见时免除跪拜礼,后宫只女官服役,禁用太监,还晋封了一百二十八名公、候、伯、子、男的爵位。花去了五百九十多万银元,完成了“登极”的一切准备。照计划要在1916年春节举行登极大典。可是全国人民一致反对袁世凯恢复帝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各地进行了讨袁活动,袁世凯见大势不妙,先下令“延缓登极”,后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接着就于6月6日病死在居仁堂。 袁世凯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皇帝,他的洪宪王朝只梦幻般的存在了八十三天。据说,袁世凯为了“登极”,花了四十万银元特制了一个宝座,可是他一次也没有坐过,只是用手扶着宝座对侍从官员说:“吾一人有庆,与诸公共之”。这个宝座原先放在居仁堂,袁世凯死后,也就不知去向了。 东华门门钉少的原因 东华门门钉为何少?有人写文章说:“东华门在清代是进出皇家灵柩之门……故称之为‘鬼门’”。为此“将门上的门钉减为阴数七十二个。”这种说法不确切。 东华门门钉为何少?得从门扇的尺寸和门钉的尺寸上寻找答案。紫禁城四门,午门、神武门,每扇门宽二百九十厘米;东华门、西华门,每扇门宽二百六十五厘米。门钉尺寸也有二:大号门钉直径十五厘米,二号门钉直径十三厘米,午门、神武门应当用大号门钉;东华门和西华门则应用二号门钉。但实际上西华门、神武门用的是二号门钉,东华门却用的是大号门钉。早年有位老太监说,相传明初兴建紫禁城时,原打算午门、神武门做一样大,统用大号门钉。神武门修好后,发现把东华门的二号门钉用上了。东华门施工时,只好用神武门的大号门钉,东华门门扇窄,每扇门上就少用了一行(九个)门钉。 东华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崇祯末年,城楼失火,城门无损。清初曾重修城楼,城门依旧。最近维修的也是城楼。紫禁城四门门钉造型大体一致,毫无到了清代“将门上的门钉减为阴数”的痕迹和史料。如果说鬼门的门钉应为七十二颗,那么太庙、明十三陵、清东陵、西陵等处许多门的门钉都是八十一颗,又该如何解释呢? 箭亭——紫禁城中的武考场 北京故宫太和殿东边左翼门外的广场中央,有一座独立的歇山顶宫殿建筑。这座宽广五楹,面积四百三十平方米的建筑,有三十五个普通房间大小,周设檐廊。初看是封闭式的殿堂,其实它并无砖石墙壁,四面都是可以敞开的木隔扇,隔扇窗上镶嵌着鎏金雕衣铜叶作装饰。殿基石座高一米,南北两面都有雕龙御路石陛,九层台阶。殿顶覆黄色琉璃瓦,画栋雕梁,宏伟壮观。这就是清代王朝开武科殿试的场所“箭亭”。在同类建筑物中,故宫箭亭之大,不仅是北京之最,在全国也是仅有的。 这座箭亭建于清朝初年。清朝政府十分重视骑射。早在顺治年间,皇帝福临就曾颁布谕令,规定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得先试骑马射箭,合格者方能进入考场。后来在康熙的主张下,科举殿试分文武两科,文科殿试考场在太和殿;武科考试则在箭亭的百亩广场上进行。考试科分骑射和步射。骑射的靶是用毡子做的圆球,距离三十五步。步射的目标是八十步外的人形靶。发给应试者三张弓,九支箭,弓的拉力不同,箭的尺寸各异。骑射成绩最佳的前三名,为“金榜题名”的武进士,也是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殿试时除了监考的大臣必须到场外,皇帝也要亲临现场。故宫内的箭亭,就是为万岁爷准备的观射台。 那时候,北京城内的箭亭有多处。八旗的各校场都建有箭亭。如今,八旗箭亭都不存在了,只留下一些叫“校场”的地名,唯有紫禁城里的箭亭,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清朝前期的几位皇帝,都是骑马射箭的能手。康熙曾三令五申,“国家武备,不可一日懈弛”,并对皇室和八旗子弟作了严格的规定:自幼必须练习骑马射箭,十岁以后,每年要集中到各处箭亭进行一次测试。皇子也要参加这种测试,而且要带头先射,给宗室作出榜样。康熙本人,骑射俱优,年过六十时,仍驰骋于猎场。他在晚年,作过一次统计说:“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最多的一天,“竞射兔三百一十八”。统计可能不很精确,但仍可见其箭法高超。有一次,他唤来他的三十五位皇子,依次比试射箭,结果优少劣多,成绩不佳,康熙甚为不满。那时他虽已是高年,还当即挽弓急射,箭不虚发,连连中靶。 在故宫箭亭中央,除有九龙沐金的皇帝宝座,还立有一通卧碑,碑文刻的是乾隆颁布的“圣旨”。乾隆是康熙的孙子,到乾隆掌权时前朝骑射习勇之风,逐渐衰落,王公贵族,八旗子弟已弓箭入库,马放南山了。乾隆为振兴祖业,降旨刻碑说:凡为君者,耽于酒色,未有不亡者也。我祖最初士卒不多,但娴于骑射,野战则克,攻城则取,威名震慑,莫于争锋。碑文最后说,若废骑射,则社稷倾危,国随灭亡。写这段话,是为子孙万世打算的。尽管乾隆如此苦心劝告,并未能挽救清王朝的逐步没落。 紫禁城的天一门 在故宫御花园的正中央,有一座门叫做天一门。是与天安门处于同一条轴线上的古建筑之一。天安门位于皇城正南部,而天一门则位于紫禁城的北部。《故宫考》说“天一门,嘉靖十四年四月额为天一之门,取天一生水之意,可谓防火。清时改为天一门。”天一原本是古星名,《汉书》称:“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锐,若见若不见,曰阴德,或曰天一。” 昔日皇宫多火灾。其起因,常被说成天意所为。天安门原名为承天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一四二○年),明天顺元年(一四五七年)遭受雷击起火,城楼被毁。清顺治八年(一六五一年)修复。尔后,皇帝赐名为天安门。 明嘉靖年间,是北京皇宫火灾最多的时候,朱厚熜为帝四十五年,皇宫失火十余次,烧毁宫殿三十余幢。据《典故纪闻》载:“嘉靖十年(一五三一年)大内东偏火,延烧东西连房俱尽。”大内东偏,当时是供皇子皇孙居住的地方。这场火灾惊动了皇帝,他当即把大学士张聪唤来,谕曰:“宫中地隘而屋众,且贯以栋连楹,所以每有火患。闻南京宫中诸门,皆砖砌不用木,今为毁者量为规划,备使道途疏阔,堂舍简陋,门俱南京制,斯免惊扰。”(《燕都丛考》)于是下决心,对紫禁城建筑防火状况进行了一翻改造。许多殿宇上加了封火檐,开辟了防火道,修筑了防火墙,如今游览故宫的人们还可以看到紫禁城内尚有重叠高大而坚厚的墙,有的就是为防火而设的。在紫禁城南内,还盖了一幢无梁殿,叫做皇史宬,为明代藏书之地,石室砖檐,穴壁为窗,防火性能极好。 天一门北面的殿宇叫做钦安殿,供奉玄武神,传说这是北京皇宫的镇物。钦安殿的大理石台阶上有两块风化了的痕迹,巧成足形,相传这两足迹,是嘉靖时皇宫发生火灾,玄武神立于此处救火留下的足迹。 午门与菜市口 在很多历史小说和戏剧中,都有“推出午门斩首”的故事。但是,这只是一种传说。其实,午门之外并非斩首之地。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又称五凤楼,皇帝祭天地,拜祖庙,去社稷坛,都得从午门出入,午门之外的一片空地,是供仪礼官员以及车马停驻之所。通常文武大臣要朝见皇帝,他们所乘坐的车马和桥子不许进午门,只能停在午门之外。下等的官员的车马桥子,只能停于天安门外。午门之前的空地有时还用于“献俘”,即打了胜仗之后,有功的大臣,带来被俘的要员,暂站于此,皇帝站在午门上向下看看,并鼓乐齐鸣,以此庆祝。有时在此举行“录囚”活动。空场上放几张桌子,有些重要的犯人的案卷放在桌子上。掌杀人之权的大臣审阅案卷之后,在上面“圈斩”。然后,退回有关衙门去执行。但问斩之事,并不在午门举行。午门昔日为禁区,不但死囚到不了午门,就是高等的官员犯了法也到不了午门。 我国古代法律中,最高的刑法叫“弃市”,弃市就是“刑人于市,与众弃之”,也就是斩首示众的意思。有时将人头弃之于市曹,有时悬人头于城门之上。 北京菜市口,是古代刑人之所,很早以前这里就是繁华的商业中心,是比较热闹的地方。从明初到清末,大约四、五百年,皆以刑场著称。《京师坊巷志稿》载:“宣武门街,有市曰菜市口,刑人之所。”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显赫其统治淫威,借以“杀一儆百”,总是选择大街闹市作为刑场,菜市口就成为他们理想的地方。《北京旅行指南》载:“菜市口刑场,东自铁门南口外起,西至丞相胡同北口外止,每逢秋后朝审,在京处决犯人众多时,由东向西排列,刽子手每执刀由东向西顺序斩决。”菜市口刑场,曾是冤鬼众多的地方。明末抗清名将熊廷弼、袁崇焕就是被惨杀于菜市口的。清朝光绪年间,谭嗣同等戊戍六君子是被斩于菜市口的。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曾下令将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逮捕法办。肃顺等人也是被斩于菜市口的。1900年7月,以所谓“白莲教”造反为名,在菜市口杀无辜百姓一百余人。无首之尸遍地皆是,惨不忍言。 民国以后,废斩刑,改枪决,民国初年枪决犯人的地方是天桥南面路西,即先农坛二道门外。 皇史宬 在北京南池子大街路东,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建筑,叫皇史宬,是我国最早的皇家档案馆。它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是专门用来贮藏帝王“实录”和“宝训”的。我国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也曾在这里珍藏过。 这座建筑是座无梁殿,全部用砖石、琉璃建成,不用一点木料,檐下的柱头、额枋、斗拱、门、窗等都是用石头凿制而成的。珍藏档案的金柜下面是汉白玉石的台阶须弥座。这一切都是为了防火。 嘉靖皇帝当政期间,皇宫火灾甚多,乾清宫、万寿宫曾接连失火,皇后被火烧死,有一次皇帝也险些丧命。有鉴于此,皇帝下令在紫禁城的南内(今南池子大街)建了这座防火性能极好的无梁殿。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皇帝下令编修的巨著,共22877卷,11095万册,37000万字,是珍贵古籍。正本藏于紫禁城文渊阁,副本藏于皇史宬。文渊阁在明末时失火,正本的《永乐大典》被毁,副本的《永乐大典》却保存了下来。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永乐大典》就是根据皇史宬收藏的版本影印的。 为了保护文化古迹,周恩来总理于1958年曾下令由国家拨款对皇史宬进行维修。为了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国务院又拨款维修,院墙抹灰涂朱,殿宇油漆彩画,殿内安装电灯,并陈列辛亥革命文物,对外开放。 紫禁城的十八棵槐 紫禁城十八棵古槐是一处重要景观。相传这些古槐树是元代种植的,也有人考证说是前明种植的。如今这些古槐树干直径大多二米有余,姿态苍老,可证所传不假。古人对槐树是十分珍重的,植于宫中的谓之宫槐,唐人王维有以《宫槐陌》为题的诗,诗中有“仄迳荫宫槐,幽阴多绿苔”之句。这十八棵古槐在西华门内。 紫禁城御花园内还有两株古槐,称为蟠槐。树身粗壮,枝条屈曲下垂,犹如龙爪。这两株蟠槐的树腰表皮各有一道明显的嫁接痕迹,上下两段树皮显然不同。这两株古槐不仅增添了御花园的绮丽风景,而且游客观赏之余,还能指着树身印证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掌握了嫁接技术。 谈谈景阳宫 景阳宫,在御花园东约一百米处,为东路六宫之一。明万历年间太监刘若愚著《明宫史》称:“东二长街之东,曰景阳宫,孝靖皇后曾居此。”说明在明代,此处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明末遇火被毁。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重建景阳宫。康熙二十五年(1685年)重修。《日下旧闻考》载,景阳宫“前殿恭悬皇上御书额曰柔嘉肃敬。后殿联曰:古香披拂图书润;元气冲融物象和。”后殿为鉴赏收藏古代绘画书经之所。清乾隆皇帝喜欢吟诗作画,经常光顾于此,并为这里题写了匾额。他还写过一首有关景阳宫的诗:“东壁图书贮景阳,新颜后殿学诗堂。缘收赵宋君臣迹,企想姬周礼乐场。” 建国以后,国家拨出专款,于1973年将景阳宫重修。后遭雷击起火局部建筑受损,经故宫古建部及修缮队能工巧匠一番努力,现在已经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