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新华门与宝月楼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宋经伦

    在北京雄伟壮丽的天安门西侧,有一座金壁辉煌的古建筑。无论从远处看到它或经过此地,人们都知道这是中南海的正门—新华门。由于它是新中国一代伟人毛泽东、周恩来办公和居住的地方,也是现任领导人的重要活动场所,因此被世人所瞩目。
    然而,新华门是门吗?不是的。按照古代建筑风格,它只是一座楼,它原先的名字叫宝月楼。
    宝月楼建于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它是中南海(古时称西苑)的最南面的一座建筑。中南海古时是皇帝避暑、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它由中海和南海组成,南海中的嬴台四面环水,那里有一组别具一格的建筑,曾是关押主张变法维新的光绪皇帝的地方。站在嬴台往南望,原是一派碧波荡漾的水面,红墙黄瓦的围墙掩映在绿树之中。当时的园林建筑家们发现南面似乎缺些什么,《宝月楼御制诗》载:“每临台南望,嫌其直长鲜屏蔽”。我国的园林艺术讲究对称和谐调,因此在乾隆(戊寅)二十三年春,开始在嬴台的最南面建楼。原来设计的宝月楼是三层,由于内政和财政上的原因,当年秋天只建了两层。《宝月楼记》记载:“拟以三层既觉大侈,则减其一。经建楼后池不觉其窄,岸不觉其长。”达到了视觉与效果的统一。第二年乾隆曾为宝月楼题诗:“南岸嫌长因构楼,楼临直北望瀛洲”。
    除了建筑风格上的需要,建宝月楼还与香妃有关。清朝覆灭后,由于按“民国政府优待清室八条”规定,末代皇帝溥仪及皇室成员,仍居住在北京紫禁城内。但是,前面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归“古物陈列所”。民国初时,内务总长朱启铃呈请,将奉天(沈阳)热河(河北承德)所藏各种宝器运至北京。储藏物品共计二十七万一千六百八十一件,分二十五类对外展出。其中有来自承德行宫的十多张美人像油画,相传为乾隆时期画家意大利人朗世宁所画。西华门内武英殿侧有座浴德堂,清乾隆时为香妃沐浴之所。浴室为仿土耳其建筑式样,四壁镶有白玉法琅,室内有薰器等。西墙外有一高台阶的井,人们将井水汲上来倒入石槽,水就会沿着水道流入锅炉,再将水烧热流入浴室。在这座特殊的建筑里,当年陈列着一副“香妃戎装”像。画像下附有人物事略介绍:“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薰沐,国人号之曰香妃,或有称其美于中土者。清高宗闻之,西师之役,属将军兆惠一穷其异。回疆既平,兆惠果生得香妃,致之京师。帝命于西内建宝月楼(即今新华门)居之,楼外建回回营,毳幕韦耩,具如西域式。又武英殿之西浴德堂,仿土耳其式建筑,相传亦为香妃沐浴之所。盖帝欲籍种种以悦其意,而稍杀其思乡之念也。讵妃虽被殊眷,终不释然,常出白刃袖中示人曰:“国破家亡,死志久决!然绝不肯效儿女子汶汶徒死,必得一当以报故主!”闻者大惊,但帝虽知其不可屈而卒不忍舍也,如是者数年。皇太后微有所闻,屡戒帝弗往,不听,会帝宿斋宫,急召妃入,赐缢死。
    上述引文,介绍了香妃的身世与生平,他把香妃说成是叛乱的“回部王妃”。正是这次展览和以后在沈阳的同类展览,起到了广泛宣传香妃故事的作用。在以后清末的若干年里,香妃的传说陆续出现在民间的一些野史、诗词中。还被编成京剧《香妃恨》,搬上了舞台,致使香纪的传说在北京家喻户晓。她的身世、经历、墓葬,都成为大家猎奇的传闻和撰文的对象。
    那么,这些传说是否是真实的呢?实际上确有香妃其人,但她的经历和传说中的情节完全相反。香妃戎装像真迹,在西安被发现也证明此人并非杜撰。这幅香妃像是近来从尚小云的藏画中被鉴别出的。身为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生前与清贵族载亲王等多人交好,又喜欢珍藏古玩字画。文化大革命中,他的珍藏品包括香妃戎装像被康生掠走,“文革”后才得以归还。过去曾出现的朗世宁油画香妃像和后来又发现的香妃洋妆像,旗妆像、均无画者款印,鉴赏家认为多数是赝品。尚小云的家藏画,宽450厘米、高650厘米,上具有“乾宫精宝”清室收藏的朱印,左下角有“臣朗世宁恭绘”画款,并有“朗”、“世宁”隶体印记各一方。此画虽经200余年,然而颜色依然绚丽多彩,绝无临摹和仿制痕迹。画面上香妃身佩铠甲,手按刀柄,高鼻秀目,英姿飒爽。手法写实,极富立体感。由此可见香妃确有其人。
    历史上的香妃,她的正式封号为容妃。是乾隆皇帝的后妃,也是唯一的一位维吾尔族后妃。容妃(1734—1788)生于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世居叶尔羌,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的莎车,其族为和卓,故称和卓氏。
    最初认定香妃就是容妃的文章,出自《香妃考实》一书,该书是北京大学教授孟森著。其中提到:有人“于民国二、三年间至东陵,瞻仰各陵寝,至一处守者谓香妃冢,据标题则容妃园寝也。”民国二、三年,守清朝皇陵的人,仍旧是原来皇家的守墓者,他们所说容妃就是香妃,这应该是当初宫廷中原有的说法,是可信的。
    容妃的父亲是台吉和扎麦,乾隆二十五年(1755)清军平定准葛尔叛乱,容妃的哥哥图尔都,不屈于叛酋兄弟,他们从南疆的叶尔羌迁往北疆的伊犁。乾隆二十三年,清朝大军征讨叛军,容妃的哥哥配合清军作战,第二年叛军大败。容妃的哥哥平定叛乱有功,被封为军机大臣。乾隆二十五年,容妃进宫被封为和贵人。
    皇太后很喜欢和贵人,进宫第三年册封她为嫔妃,乾隆三十三年又升为容妃。她倍受皇帝的宠爱,曾随乾隆东巡泰山、拜孔庙,深受皇帝的喜欢。她在宫中享有特殊地位,乾隆帝也很注意照顾她的民族习惯。皇帝赐给她的御膳大都是羊肉和素菜;赐给她的新疆哈密瓜也比别的妃子多;她还在宫中长期穿维吾尔族服装。香妃虽然倍受皇恩,但是在高墙黄瓦的皇宫禁地,却看不到那天山脚下的蓝天白云,看不到那白莲花般的帐蓬,更看不到那绿毯一样的草原,她时刻思念着可爱的故乡,以至忧郁寡言。乾隆皇帝看到自己的爱妃日渐消瘦,终于有一天知道了她的思乡之情。于是乾隆皇帝立即召见工部大臣,议定在瀛台南面建一座楼,为的是让香妃站在楼上,向西能看到自己家乡那样的景象。这座楼就叫宝月楼,也就是现在的新华门。
    宝月楼建成后,又在楼对面的皇城南设回回营,供香妃登临眺望,以慰乡思之情。因此此楼又有“望乡楼”之称。
    乾隆五十三年容妃去世,享年五十五岁。她去世后,所葬墓地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民间传说中,香妃这位绝代佳人,死后葬在了原籍新疆喀什。也有人说,她和乾隆一起葬在清东陵。香妃究竟葬于何处?
    在新疆喀什东门外,有一座大型伊斯兰教建筑群,它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墓祠用绿色琉璃砌成,门上绘有美丽的图案。墓室为全祠的主要建筑,室内部四面,由尖拱支成一个穹隆顶,具有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这里林木参天,果树繁茂,清幽宜人,呈现一派肃穆凝重的景象。虽然这是一座墓地,也和香妃家族有关联,但是它不是香妃墓,而是香妃曾祖父的墓。
    真正的香妃墓在清东陵,它座落在裕陵(乾隆墓)西侧,这里是埋葬乾隆皇帝嫔妃的园寝,称为裕妃园寝。第二排第一号墓里埋葬着容妃。1979年发现容妃墓前塌陷,在修理时看到地宫石门敞开,洞内积水,这说明该墓早已被盗。经排水后,发现一具红漆棺木放在宝床上,棺材侧面不知什么时候被砍开一个大洞,棺内有残存遗骨及衣物。棺的正面写有伊斯兰古兰经字迹,这是死者生前信仰的证据,这些又进一步证明香妃就是容妃。
    乾隆皇帝为了民族和睦,给予香妃很高的地位,优厚的待遇。他不是单纯的宠爱一个异族妃子,而是为了笼络维族上层人物,以加强中央政权对各民族的统治。这种贵族联姻,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多次。这种作法,在客观上起到了维护民族和睦和祖国统一的作用。这些传说和故事,对加强历史上各兄弟民族之间关系是非常有益的。
    将宝月楼改叫新华门,实际上还不足百年。辛亥革命后,中南海先后成为袁世凯、黎元洪、曹锟的总统府。为了官僚们出入方便,便将园墙向里移动,使原在墙里面的宝月楼暴露墙外。因为当时刚刚建立中华民国,所以就将宝月楼改叫新华门了。新华门的改建工程由当时的内务总理朱启铃主持,匾额以笔润银元500元,由袁励准书写。袁励准先生乃晚清翰林,原籍江苏常州,光绪二十四年任编修、侍讲,光绪三十年入值南书房,光绪末出任京师大学堂总务长,辛亥革命后在辅仁大学中国画系讲授《中国绘画史》。袁先生精于书画,在南书房时有幸接触清宫收藏,因此书画鉴定造诣颇深。“新华门”匾宽1.6米,高0.64米,为正宗馆阁体,字体雄劲有力。现仍悬于门上。
    既然谈到了新华门的由来,我们还免不了谈一下新华门前的石狮子。
    新华门前的石狮子是北京城里最大的一对。1966年8月红卫兵“破四旧”席卷北京城,新华门前的石狮子也被列在“破四旧”之列。1966年8月26日周恩来总理从保护文物古迹出发,耐心地说服了红卫兵,下令将新华门前的石狮子搬走,有效地将这一古迹保护起来。后来这对石狮子又回到了它原来的地方。
    当我们了解了新华门的历史变迁,重温那美丽的传说时,您会悟出些什么呢? 

 

 

 

 

 

 

 

新华门与宝月楼 


 

 

 

 

 

 

 

 

 

 

 

 

 

 

 

 

所谓“香妃戎装像”——清妃洋装图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3 01:55 , Processed in 1.07318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