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北京城本身就是一座大文物。且不说那些崇楼殿宇和千年古刹,就拿北京城的城门来说,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源流和掌故传说。从前,北京内城有九座城门,这里单说其中的一座:德胜门。 德胜门和“得胜歌” 德胜门在北京的城门里占有特别重的位置。说它重要,是和封建王朝的兴衰有关。明朝和清朝,每逢出兵打仗,兵士们都要从德胜门出城,由此开赴作战前线。有人问,这是什么原因呢?说来可笑,那些封建皇帝讲迷信,“德胜”不是和“得胜”的音一样吗?为的就是图个吉利。在清朝,士兵们出德胜门时还要高唱“得胜歌”。听北京的老年人说,这得胜歌就是八角鼓(单弦)的前身。请想,那些八旗士兵,唱着八角鼓出城打仗,还能打胜仗吗?不过,这仅是传说,是否如比,有待考证。 兵士出德胜门打仗,也有打胜仗的时候。不过,总归打败仗的时候多,不然封建王朝怎么会灭亡了呢!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8月,瓦刺军进攻北京,兵部尚书于谦率领大军出德胜门迎敌,一举击毙了号称“铁颈元帅”乜先的弟弟索卯那孩,把瓦刺军打得丢盔弃甲。于谦得胜,凯旋而归。这是于谦保卫北京的一次大胜仗,在历史上很有名。以后,到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皇帝朱由检派吏部右侍郎李建泰带兵出德胜门,开赴山西去打李自成的起义军。军队刚走到涿州,迎头碰上闯王的部队,兵士不战自溃,闻风丧胆而逃。李自成的大军乘胜追击,打下了北京城。朱由检见大势已去,只好在煤山上了吊。不但结束了这个封建皇帝的生命,也结束了明朝的统治。至于到了清朝后期,出兵打仗而失败的事更多,这里就不一一细谈了。 独一无二的箭楼 要说德胜门的掌故,还有几件有意思的事不能不提。北京有句老话:先有德胜门,后有北京城。这句话可能使人莫名其妙,不过却道出了德胜门的来龙去脉。 要说清这件事,得从元末年说起,大将军徐达攻破了元朝的大都城(即北京),元顺帝急忙从大都城的北门健德门逃走了,元朝从此灭亡。徐达便把健德门改成德胜门,也叫得胜门,可能是纪念明军取得胜利之意。这是洪武元年(1368年)的事。到了永乐十八年(1420年),要修北京城了,就把大都城墙南移两公里,另外修了城门和瓮城,还叫德胜门。这样一算就清楚了,德胜门的命名早于北京城五十二年。 北京城建成了,共有九个城门。后来,北京九门各有各的用途。在封建王朝时代,皇帝一家吃喝讲究,专门喝玉泉山的泉水。给皇帝运水的水车专从西直门出入。给宫廷运煤的煤车,出入于阜成门。正阳门出入皇帝祭祀天地的车辇。朝阳门走粮车,宣武门出刑车,德胜门出战车。出兵打仗得胜还朝,要进安定门。更有意思的是,城门的台基上还刻着标记,也叫“门徽”。阜成门刻的是梅花,朝阳门刻的是麦穗等等。 北京内城九门,都有城楼和箭楼,箭楼是瓮城的城楼。可是德胜门的箭楼却有点与众不同。拿正阳门来说,箭楼下有门洞和城门,德胜门箭楼却没有门洞和城门,也是北京独一无二的没有门洞和城门的箭楼。这对研究北京城防设施和城楼建筑有重要的价值。清朝德胜门有重兵把守,派章京二员,骁骑校四员,马甲二百名,由正黄旗管辖。 风貌依旧迎游人 德胜门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在明朝嘉靖年间和清朝康熙年间都曾经重修过。民国初年也修缮过,因为财力不足,只修了半个城台就停工了。民国十三年,北洋政府索性把城楼拆了,卖了木料,用这笔钱给政府官员发了薪金。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于1980年大规模重修了德胜门箭楼,依然保持了当年的风貌。游人登上箭楼,往南,可看元代御河的海子桥(今名德胜桥),运皇粮的水运码头(今名积水潭)以及近年落成的立交桥。向北,可看护城河的垂柳碧波和关厢景物。可以这样说,这里的古城景色,还真有点不同一般呢!
话说德胜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