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心殿位于紫禁城东南隅的在文华殿东侧,是一组由长方形院落组成的祭祀性建筑。整个院落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5米,占地2,500平方米。院子前方无正门,而在东、西两墙的前半部各开一随墙式琉璃门,上覆黄色琉璃瓦。东墙较高,西墙与文华殿院墙相邻,墙体稍矮,故西门楼高于院墙,为整式琉璃门楼。东门与东华门遥望,西门与文华殿东角门毗邻,中隔夹道,相错而开。穿过文华殿东角门,经传心殿可至文华殿前庭院,经传心殿西门又可由文华殿到达传心殿院内,整个院落好似文华殿的一个跨院。院中“大庖井”极富盛名,井水清甜甘洌,可与京西玉泉山之水相妣美,故有“玉泉第一,大庖井第二”之说,井水至今仍未干涸。 传心殿院落由南向北分别由治牲所、景行门、传心殿3座主要建筑组成。殿后有祝版房、神厨、值房等附属建筑。其中治牲所坐南朝北,为倒座房,景行门和传心殿皆南向。治牲所夹东西墙而建,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屋面为两坡硬山式顶,覆黄色琉璃瓦,两山面饰琉璃博风,铃铛排山脊,脊首为仙人,依次排列龙、凤、狮子、天马、海马5种珍异,其后为截兽。景行门面宽三间,仅于中部明间开门,黄瓦悬山式屋顶露明五花山面,饰旋子彩画,脊兽规制与治牲所相同。门之北即全院主建筑——传心殿,亦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黄瓦硬山式屋顶。殿后祝版房、神厨各三间,值房五间。 传心殿是皇帝御经筵前行“祭告礼”的建筑。“经筵”是专为皇帝研读经史开设的讲席,一般于每年春季的二月至五月和秋季的八月至冬至间举行,逢单日设讲,酷暑、严寒时节辍免。开讲期间由学识广博的大臣轮流侍讲,精选名篇阐释其义,为治国理政提供借鉴。传心殿的规建始于清代康熙朝,殿正中设皇师伏羲、神农轩辕位,帝师陶唐、有虞位,王师禹、汤、文武位,皆南向。殿东周公位,殿西孔子位。祭礼所用祭器与帝王庙等制,其中正位九案:爵各三,鉶各一,均用铜;笾各二,用竹;豆各二,用铜;篚一,用竹;尊三,用铜。 传心殿祭告礼仪,分皇帝亲告和遣大臣代告两种。光绪《大清会典》卷一○七八《御经筵亲诣祗告传心殿礼节》规定: 太常寺豫日以祝版送内阁恭书(祝文翰林院随时撰拟)。先一日,司祝由太常寺恭奉祝版,导以御仗,送至传心殿祝版房,设于案,跪叩如仪。祀日昧爽,所司洁除殿内外,展幄慢,工部司官以棕荐,太常寺卿率属具器。……皇帝拜位在殿内正中,北向;銮仪卫司拜褥官立于皇帝拜位之左,稍后;太常寺司祝立祝案西;司香立东西案后负序,东西面;典仪立殿门外之西,东面,记注官立殿门之西,东面;掌燎人立于东门外燎炉之隅。日出前三刻,司祝诣传心殿祝版房,恭奉祝版安于祝案;司爵揭尊幂勺挹洒实爵;司帛奉,司爵奉爵,进至各神位前,奠于案;司拜褥官豫布拜褥于殿门内正中,各退。太常寺卿赴乾清门奏时,皇帝御衮服乘舆出宫,前诣后扈如常仪。 驾至文华门内东门降舆,前引、内大臣、侍卫均止立,后扈大臣随侍。右赞引、左对引、太常寺卿二人,恭导皇帝由殿垣西门,入景行中门,升中阶,进殿中门,至拜位前,北向立。典仪赞执事官各共乃职,赞引奏就位,皇帝就位立。司香各奉香盘诣神位前祗候。赞引奏就上香位,及对引官恭导皇帝诣皇帝师伏羲氏香案前,对引官至祝案前止立。司香跪进香、赞引奏上香,皇帝上炷香,三上瓣香。毕,以次诣各神位前上香如前仪。赞引奏复位,及对引官恭导皇帝复位,奏跪拜兴,皇帝行二跪六拜礼。兴,司祝诣祝案前跪,三叩,奉祝版跪案左。赞引奏跪,皇帝跪;赞读祝;司祝读祝毕,兴,奉祝版跪安神位前篚内,三叩兴。毕,赞引奏拜兴,皇帝行三拜礼,又奏跪拜兴,皇帝行二跪六拜礼。兴,典仪赞奉祝帛送燎,司祝司帛诣神位前咸跪,三叩;司祝奉祝;司帛奉篚。兴,司香跪奉香。兴,以次由中道出,恭送燎所,皇帝转立拜位东,西向;俟祝帛过,皇帝复位立。赞引奏礼成,及对引官恭导皇帝出殿中门,降中阶,诣文华殿御经筵。毕,乘舆还宫,执事官以次退。 以上礼仪只在皇帝初御经筵时举行,以后虽年御经筵,也只遣官代行,代祭官代只由院东门出入,且进院后也不能穿越景行门。《遣官祗告传心殿礼节》规定: 赞引太常寺赞礼二人,引承祭官入殿垣东门,循景行门东夹道,至殿门外阶下正中行礼、上香。出入殿左门。祝帛送燎,承祭官避立西旁东面,余如仪。 除皇帝御经筵以外,太子春秋会讲也先于传心殿祭告,而且每月朔望均“遣太常卿供酒果,上香”作为常祭。但皇帝亲祭仪仅行至咸丰朝,以后便不再举行了。其中嘉庆十四年,除遣官行礼外,还于传心殿后值房,每日令校理二员轮直,辰入申出。遇有查取书籍,即令当直校理经管登记。光绪元年,实录馆曾借用传心殿后房屋8间并东夹道10间,作为满、汉校对书籍之所,后来传心殿也被作为大臣休憩和外来使臣等候觐见之所。《翁文恭日记》载:“光绪二十一年,日斯巴尼亚使臣葛络干递国书入觐。先集传心殿,总署皆在,客至,陪款自中门入,至殿内鞠躬,再递国书,致颂词,恭亲王传答词,再至传心殿少坐,不特无坐处,且无立足地。”已与旧时功用不同。 关于传心殿的始建时间,史无明确记载。《清官述闻》按:“康熙二十四年规建传心殿……岁御经筵前期,遣大学士只告,祭传心殿自此始。”《日下旧闻考》则称:“文华殿之东为传心殿……每岁皇帝御经筵,先遣官祗告,惟乾隆六年(1741年)仲春经筵,上亲诣传心殿行礼。”实际上,亲诣传心殿行礼的并不止乾隆皇帝一人。光绪《大清会典》载: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议准,御经筵前一日,如皇帝亲诣传心殿祗告,祝文由翰林院撰拟。前期,太常寺奉祝版送至传心殿版房安设。祭日,祝文致祭。又议准,经筵前一日,如亲诣传心殿祗告,皇帝衮服行礼。雍正四年(1726)议定,祗告之礼,除岁暮褡祭太庙有一定日期,躬耕田必用亥日,仍前一日祗告外,其余祭祀,皆于本日祗告。乾隆六年议准,今年二月经筵,照例于本日祗告传心殿。一应事宜,均照康熙二十五年之例。嘉庆元年(1796年),首举经筵,仁宗睿皇帝告祭传殿,亲诣行礼,命皇子、亲王等分诣上香。道光三年(1823),举行经筵,宣宗成皇帝告祭传心殿。亲诣行礼。咸丰三年(1852)举行经筵,文宗显皇帝告祭传心殿,亲诣行礼。 这里虽未直言康熙帝亲诣祗告之事,但“乾隆六年议准……一应事宜,均照康熙二十五年之例”实已旨明康熙帝为亲诣传心殿祗告第一人。考《清祖实录》卷一二四:康熙二十五年二月“己酉太常寺以文华殿告成。经筵前一日,例应祭先圣先师于传心殿,或皇上亲诣行礼,或遣官恭代,请旨。上曰:经筵大典,于文华殿初次举行,先圣先师道法相传,昭垂统绪,炳若日星。朕远承心学,稽古敏求,效法不已,渐近自然,然后施之政教,庶不与圣贤相悖。其躬诣行礼,以彰景仰之意”,“壬子,以举行经筵大典,上诣传心殿告祭先圣先师。癸丑,上御经筵。讲毕,赐大学土、九卿、,詹事及讲官等宴”。可知,传心殿始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次年设孔子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