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城的子午线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靳麟

    一、 北京在后门桥底下
    我从民国初年就住在鼓楼和后门大街的附近,常听那里的老住户们说:“北京在后门桥底下。”问其根源,他们也说不出个子午卯酉来,只是说,多少年来,人们都是这么传说。
    后门桥,是一座汉白玉的大桥。东西宽与大街相同,因为在后门大街的中间,所以就都称之为后门桥。
    《京师坊巷志》载:“地安桥俗称大桥,旧称万宁桥。”《析津志》中,称洪济桥。
    在桥西孔下河道两旁,原有石刻的一对趴蝮,俯视河水,形态生动,与积水潭水关那两个石刻的趴蝮一样。(据说:龙生九种,)趴蝮其一,性喜水、故多刻其形于桥洞等处。)张江裁的《燕京访古录》中说:“后门外地安桥下,有石刻三字,曰:北京城。”我曾到桥下去找过,没看到这三个字。
    1951年的夏季,北京市人民政府派人清除北海与什刹海的淤泥,并疏通由什刹海到东不压桥(又名东步粮桥)的河道时(那时候我住在后门桥东拐棒胡同),有一天,看见工人们在后门桥下边很深的淤泥中,挖出一根四方的长石桩子来,把它放在桥东边的北岸上。
    这个石桩子,长有一丈多,宽约七、八寸。在石桩子一面上,刻着一个三寸多长横着的石鼠。在石鼠的下边,有竖刻“北京”的两个楷体字,每个字约有五寸大。石鼠与“北京”两个字都完整无损。不过下边没有刻着年、月、日。
    看到这个石桩子,立即使我解开多少年来人们所传说的北京在后门桥底下之谜。也改正了有的人所记的传闻之误。
    可是桥下的水泥管道安装完毕,上面用土填平之后,那个石桩子与两个石趴蝮,也都不见了,我曾问过工人,他们说:大概是填土时,一齐放到河道里去了。
    我认为,这个石桩子,可能是明朝永乐年间,拆改元大都,修建北京城时,把中轴线往东移了一段(元大都的中心台,原在现在的钟鼓楼之西),在这里新定的子午线,当时立的石桩子。后来在上边建了大桥,当时,刻有石鼠与“北京”的那上半截石桩子,一定是都露在外面,人们遂有“北京在后门桥底下”之说,指的是 “北京”那两个字,日久年深,石桩子逐渐下沉到河泥之中,就看不见了。经过多少年后,人们也不知道栽石桩子的事,也就有了那个莫明其故的传说。
    《燕京访古录》上所说的,也许就是这个石桩子。因为挖河时,并没有再发现另有刻着“北京城”的东西。
    还有徐国枢的《燕京杂咏》中说:“俗传地安桥下埋有石猪,即为北平之子午线。”
    我想,猪鼠二字之音相近,所说猪字或即鼠字之误。既是子午线,在十二个地支的属相中,子相为鼠,亥相为猪,当然不可能以亥代子。并且这次也没有挖出石猪来。
    又翁立的《北京的胡同》中说:“拆桥南的地安门时,发现过一只不大的小石鼠。”解放后,拆地安门,是在修什刹海河道之后,我曾去看过。
    地安门,明朝名北安门,清朝顺治时改名地安门,俗称后门,如正阳门之称前门。
    地安门共五大间,地基只有数尺,门北与马路平,门南稍向下斜坡。中间的三大间,是大门洞,东西各一大间,是守门人员和更夫住的地方。红墙黄瓦,门上的大横梁,是用起重机拆下来的,墙与地基是用推土机推倒铲平的,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拆平了,并未再向下深挖,故未见到有个小石鼠。
    《北京的胡同》中又说:“前门楼子下面埋有一个小石马,马代表子午线。”
    这或可能,因为明朝永乐年间,修建北京城的时候,是先修的内城(内城是南边至正阳门),可能在正阳门那里立有一个子午线的午点。不过,1914年(民国三年)时,北洋政府的内务总长朱启钤先生兼京师市政督办(等于北京市市长)的时候,他亲自主持拆除正阳门瓮城,修建马路,当时并未发现何种文物的记载。
    有一次,我和朱海北先生(现任中央文史馆馆员)谈起北京城的子午线时,他说:“先父(朱启钤)生前对我说过,午线的石桩子是立在天桥底下,那里还埋有一个石马。但没有提修正阳门的事。”
    这是可信的, 因为明朝修建北京城时,虽然是先建了内城,同时,也必计划修建外城。因为在南郊(当时称正阳门以南的地方为南郊)那里有天地坛(天地合坛),皇帝每年都要到天地坛去祭祀天地,所以先在天桥那个地方,立个子午线的午点(外城是明朝嘉靖年间修建的。后来把天地坛分为天坛与地坛,地坛建立在安定门外,天南地北,不再合祭。) 二 天桥
    天桥,在正阳门与永定门之间,元明清的各代皇帝每年正月,去天坛祭天时,必须由此处经过,所以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单孔高拱的汉白玉石桥,因为是天子到天坛去祭天,故称为“天桥”。(桥建成后,人们就把那个地方称为“天桥”了。
    皇帝原乘礼舆到此下舆,步行走过桥去,以表示敬天之意。随从的王公大臣则由两旁走过去。平时用木栅栏封着,不准任何人通行(两旁另有木桥)。据说,当时站在桥南,往北看不见正阳门;站在桥北,往南看不见永定门。其高可想而知。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因修建马路,把桥改为低拱石桥。1927年(民国十六年),又改为平桥。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就完全拆除了 (我是生于1907年,只看到低拱石桥,大约有六尺高) 。
    桥虽不存,桥名犹在。在天桥西边,有个平民游乐市场,非常热闹,就如同庙会一样。江湖艺人,五花八门。各种小吃,各有风味。后来人们就通称这个市场为“天桥儿”了。
    民国初年,在东南角,还开过一个“水心亭”茶社,但时间不长,就歇业了。
    在马路东边,有几个用芦席搭的戏园子,都是秦腔皮黄两下锅,盛极一时,也出了不少的名角,如小马五等。
    今日的天桥儿,早已旧貌新颜,成为北京有名的市场了。
     三 钟、鼓楼
    北京城的子午线,北起于钟、鼓楼,南至永定门,是一条笔直的中轴线,共长8公里,内城长5公里,外城长3公里。
    鼓楼,原名齐政楼,是元朝至元年间建立的。据《析津志》载:“中心阁,元建。阁之西,齐政楼也,更鼓谯楼。楼之正北,乃钟楼也。”
    明朝永乐年间,改元之大都为北京,重建宫殿与城楼,建钟、鼓楼于旧址之东,后毁于火。清朝乾隆年间重建。这次新建的钟楼,完全是仿照印度式建筑的。全部都是用的方砖与石头。所以北京人说:“钟楼无木。”
    钟楼内,正中悬挂着一个大铜钟,重63吨,是明永乐年间铸的。 鼓楼的楼上,原来挂着一块大木匾,刻着“齐政楼”三个大字。楼内木架上摆着一面牛皮大鼓,鼓面上破了一大块。据说是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是被某国的兵丁故意用刺刀给刺破的。
    1934年(民国十三年),冯玉祥的部下薛笃弼任京兆尹时(管理京兆的二十四个县),他立即把“齐政楼”改名为“明耻楼”,顾名思义,想即指此鼓被刺破之事。
    钟楼凌晨撞钟,鼓楼晚间击鼓,盖取暮鼓晨钟之意。每次都是紧十八下,慢十八下,不紧不慢又十八下,两通共108下。到1924年才停止。
    北京的钟、鼓楼,在元明清三个朝代,都是用以司时报警的。报警时,则连敲不停。
    至于为什么要打108下,说者不一。据佛教人士说:每个人都108种烦恼,人们听到108下钟声或鼓声之后,日久天长,就可以慢慢地消除他的烦恼。和尚手持的念珠,也是108个。据说,他们吟一声佛号,拨一个念珠,108个念珠拨完,就是做了一次功德。
    解放后,1990年的除夕,北京市市长陈希同,曾亲自登上钟楼,敲响了这个在钟楼上沉睡了66年的大钟。钟声宏亮绵长,声闻全城,万民欢腾,鸣鞭祝贺。 四 景山
    人们站在景山上的最高处万春亭,向南一望,紫禁城内,九千多间的宫殿,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四面八方,绿树葱笼,塔影波光,尽收眼底。
    明朝初年,把拆元朝旧城和挖筒子河(紫禁城东、西、北三面)的土,都把它堆积在景山这个地方,当时成为北京城内的一个最高点,取名万岁山。
    《燕都丛考》载:“景山名万岁山,高百余丈,为大内之镇山。山上有亭五,俱供佛。”据说,清顺治以明思宗崇祯曾自缢于万岁山,命大臣们议拟新名,改名为景山。景是高大之意,古诗中有“陟彼景山”的诗句。所以景山西街有个陟山门。
    乾隆时,在山上建了五个亭子,正中的名万春亭,东边的两个名周赏亭,观妙亭;西边的两个名富览亭,辑芳亭。亭内各供有铜佛一尊,名五方佛。
    北京人都称景山为煤山,说这个山全是皇宫所储存的煤,外面蒙上一层土。民间还传说,煤山上的五个亭子供的是酸、甜、苦、辣、咸五味神。
    民国十七年以前,每天正午,还在景山上鸣炮一声报时,谓之午炮。也就是这一年,景山改为公园,对外开放,成为游览胜地,也就不再鸣午炮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9:27 , Processed in 1.094655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