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梅花大鼓柔媚脆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石继昌

    滑稽大鼓是地地道道的北京鼓书。严格地讲,滑稽大鼓本由冀中乡间的木板大鼓移植而来,以吾人的籍贯做比喻,冀中为其祖籍,北京不过是寄籍而已。纯粹发源于北京的鼓书,梅花大鼓足以当之。
    
    梅花大鼓产生较晚,距今不足百年,其创始人已无从考悉,通常的说法是为别号梅花居士的满族文人所创,故名梅花调,后称梅花大鼓,演唱者有满族子弟和民间艺人。当时满族住内城,艺人住外城(南城),因之从地区上分为北板梅核调和南板梅花调。北板梅花调唱腔古朴,五十多年前瞽目艺人刘荩臣、王宪臣在北京电台演唱,定名北板大鼓,缓慢舒徐,如怨如诉,两瞽师的沙哑噪音,更平添苍凉凄恻之感。北板终因节奏太慢,且少变化,所以知音甚少,五十年前已有曲高和寡之叹,刘、王两瞽师之外,后继乏人,遂成绝响。
    南板梅花调由于艺人头脑灵敏,重视票房价值,在唱腔和伴奏曲调方面有所创新:唱腔悠扬悦耳,荡气回肠,适合表演哀怨缠绵的曲目;伴奏曲调博采众长,加入抑扬顿挫的大小过门,配合唱腔起到红花绿叶的作用。和古朴平淡的北板相比,南板纷繁华丽,细腻清新,风行一时,为听众所喜闻乐见。在曲种定名上,南板梅花调即以梅花大鼓称之,俨然是梅花调的正宗了。
    亡友刘叶秋先生(桐良),北京旧家,世居宣南,晚年在商务印书馆主编新版《辞源》。八十年代中期,笔者多次在商务印书馆和先生晤谈,先生自言,青年时喜欢曲艺,常在天津燕乐异平、小梨园,北京新罗天、凤凰厅等游艺社为顾曲之周郎,对梅花大鼓尤为偏爱,以为梅花大鼓之有金万昌,犹如京韵大鼓之有刘宝全,他们都是化古板为神奇的改革能手。先生这一评论可谓要言不烦。
    金万昌唱腔华丽,宛转低徊,以柔媚见长,唱《红楼》诸段,写恨抒情,哀感顽艳,自是本色当行,称为金派。北京梅花大鼓女艺人郭小霞、宋大红,是此派的佼佼者。
    天津的梅花大鼓,和北京金派稍有不同。三十年代,瞽目弦师卢成科,锐意改革,丰富了唱腔和伴奏,影响所及,天津梅花大鼓女艺人花四宝、花五宝、花六宝、花小宝等,在金派原有“柔、媚”的风格上,刚柔并济,突出一个“脆”字,成为柔媚脆的花派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演员郭筱霞(摄于20世纪50年代)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5 06:46 , Processed in 1.08554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