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旧京广告面面观

2002-12-1 11:00| 发布者: 晋公

    书报杂志、电影电视、剧场赛场、高楼大厦……,在您的生活中广告随处可见。
    广告,顾名思义即广而告之的意思。广告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人民在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过程中,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广告形式,下面就笔者所知略述如下:
一 叫卖广告


    叫卖是最久远、最经济的广告。或清脆洪亮,或凄凉惨淡,或抑扬婉转,或如诉如泣,被人称为“胡同交响曲”的巷市声,街头市面叫卖的“吆喝”,它以卖主多姿多彩的叫卖声来引起顾客的注意,进而购买成交。
    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他的《楚辞》中写到:“师望在肆……鼓刀扬声。”师望即吕尚,就是帮助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他早年不得志,既当过“鼓刀”的屠夫,也曾“扬声”卖饮。“扬声”就是叫卖,从可查的史料看,姜太公大概是我国最早的广告——叫卖广告的祖师爷了。
    到了宋代,有关叫卖的广告的记载就比较多了,如《梦梁录》、《东京梦华录》等古藉均有记载,陆游还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无独有偶,宋人孔武仲也有“萧条过百五,犹有卖花声”的诗作流传于世。
    旧京的叫卖很有规律,比如清早儿起来的烧饼、麻花、包子、煮白薯;晚一茬的鲜鱼、水菜,瓜果梨桃……一直到掌灯以后的半空儿花生、硬面饽饽、羊头肉、心里美萝卜,那是有规有律,顺着时辰的推移而变化。
    今在崇文门附近住着一位人称“叫卖大王”的老人,唤做臧鸿,精通100多种吆喝且颇有研究,曾为几十部影视剧配过音。他的叫卖还应邀去香港、深圳等地演出,唤起久居港台的老者的无限乡思,这叫卖大大超出了它的原意。
二 音响广告


    音响广告是不用口舌,或吹或打、或敲或击,发出声响,以引人注意的一种广告。
    汉代郑玄笺注《诗经》给箫做了注解:“箫,编小竹管,如今卖饧者所吹之。”唐人孔颖达更直曰:“卖饧之人,吹箫自表也。”饧即糖。这就是卖糖的小商贩靠箫声来招徕顾客的音响广告。清末民初,北京售糖小贩,肩挑货担,手击铜锣,世人及孩童称之为“打糖锣的”。
    走村串巷的小商贩或小手艺人,以不同的物件来发出不同的声响,以表示不同的职业。如卖油者敲“油梆子”或小锣,名为“厨房晓”。卖熟食,黄鱼者击小木梆子,名为“击馋”。卖汤园、馄饨者敲空心长梆子,名为“唤饥”。卖闺房什物、针头线脑者摇“拨浪鼓”,名为“货郎鼓”、“唤娇娘”。游巷郎中大夫手摇一铜或铁的圈儿,名为“虎撑”。修脚者摇一有声响的折叠小凳儿,名为“请君坐”。占星卜卦者击一小铜锣,名为“报君知”。剃头刮脸者拨一“滑铁艾”,名为“唤头”。磨刀磨剪者击一“联铁板”,名为“滑铁链”。收买旧货者手击一羊皮小鼓,名为“雅士听”……
三 幌子广告


    幌子,又称望子,是旧时商店的重要标志。旧京多有目不识丁者,以幌子为直观的广告,来说明店内经营的品种。
    酒幌,历史上最早见于宋代,称为酒望或酒帘。后来逐渐发展,各家店铺都有自己的标志。所挂之物大都为商品的模型:烟袋铺的幌子是一支木制的大烟袋;鞍具铺的幌子是一个彩色飘带的大套包;颜料铺的幌子是一木制的五彩圆棍等等,然也有些令人不解的,如客店的幌子是悬挂一笊篱,不知何意,但世人已习以为常,知其为客店而并不为怪。
    幌子的造型和色彩等多有不同,如汉族讲求对称,对美好的事物喜欢成双成对,所以在幌子的制作上也多注意对称,左右各一个。幌子的图案纹饰多采用云纹、钱纹、龙纹、暗福字、卐字纹、蝙蝠纹等吉祥图饰。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旧的经营方式和门面装修逐渐起了变化,橱帘和霓红灯慢慢取代了幌子,使之渐渐退出了商业舞台。
四 灯笼广告


    店前悬挂写有文字或画有图案的灯笼,用以说明店家的营业性质,叫做灯笼广告。
    灯笼广告的形状有长圆、圆形、扁圆,桶圆等不同,其色别又有黑、红、白、蓝、黄等区别,自然其中的意义也就不同了。如饭馆门前多为桶圆形状,红色的为汉民大教,蓝色则为清真回教。可见区分是很鲜明的,这种灯笼广告,今天在我国东北地区仍有使用,色别的区分如前,所不同的是:有的店家将灯泡引线置于其中,使之具有了现代色彩。
    灯笼广告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广告,在北宋张择端的巨作《清明上河图》中,就可以看到店小二在挂着灯笼广告的饭铺前招徕顾客的描绘,在施耐庵的巨著《水浒传》中也有“幌子酒帘”和悬灯笼饭铺的记述。
    灯笼广告除了表明营业性质外,还有是否营业的表示和晚间照明招客的作用,可见它在许多地方与今天的霓虹灯作用相仿。
五 图画广告


    图画广告是较之实物广告(幌子广告)进步了的直观型广告,更接近今天。
    店家颇用心计地在店的两侧、房山墙上、商店对过等醒目的地方,用油漆彩绘与营业内容有关的物件、物品的图案。如刀剪铺画一把剪子,帽店画三顶不同的帽子等。
    三十年代,京城一家由山西人经营的老字号“聚顺和”,还曾以连环画的形式在书上做广告。这家字号的果脯曾在1913年的巴拿马博览会上获过金奖,为了更好地宣传,他们把制造过程组成八张一套的连环画广告,可谓用心良苦。
    北京的两家鞋帽店:同陞和与盛锡福为了竞争市场,曾于1935年在《北平指南》一书中刊载广告,以漫画的形式来抬高自己、贬低对手,夺取市场于幽默诙谐之中。
    除上述外,用图画作广告较多的还有:绸缎庄、皮货行、照相馆、绢花铺等,另外点心铺、雨伞铺、蜡铺、首饰楼也有图画广告。
六 文字广告


    文字广告是以文字的形式,简单明了地说明营业范畴。
    “纤手搓来玉米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偏佳人缠臂金”。这是大文学家苏轼为做卖油食的一妇人所做的文字广告诗。使这一妇人生意大振,收利盈丰。
    说到文字广告,人们大都会很快想到电影中的“仁丹”、“当”(当铺)等商业文字。其实用文字做广告的还有不少:比如酱园写的“伏酱”、“陈醋”;油房书写的“小磨香油”;粮行书写的“白江粳米”,“上用玉面”,中药房书写的“药”等。
    在演出节目、售票预告、画展销售、车马客栈等也多用文字广告来说明。
    在旧京的中医大夫寓所外,大都挂有如“歧黄世家”、“悬壶济世”的木牌,以做为行医告人的广告标志,以便患者就治。
    解放前在上海的报刊上,曾刊出一则征联广告,上联为“五月黄梅天”,求下联。一时间应征者纷纷而来,最终揭晓时,下联是:“三星白兰地”。原来是酿造三星白兰地的酒厂利用对联的文字形式巧作广告,可谓别出心裁。此外利用文字做广告的还有很多,茶叶店的:“佳肴无肉亦可,雅淡离我难成”;酒店的“刘伶借问谁家好,李白还言此处佳”;糕点铺的:“月中采得吴郎桂,天上分来王母桃”等等。
七 招牌广告


    招牌广告是以木牌书写文字,或繁或简,标明店铺的营业内容,或来源产地等等。
    招牌又称市招。老北京店铺的招牌以米粮店和中药铺最为醒目,因为这两种行业的招牌多用冲天招牌。米粮店的招牌常写:“本号自运南省大米行销环球面粉自磨粗细杂粮照行发兑一应俱全”,中间无标点符号。中药铺的招牌常写:“本堂遵古法炮制丸散膏丹汤剂饮片自采云贵生熟地道药材”,另在店门两侧分别悬挂“调元气”、“养太和”的横幅。香蜡铺的招牌是:“本号虔造诸品名香柏油神烛桂花猪胰一概俱全”,两侧横幅多为“冲霄汉”、“射斗牛”。
    茶叶店十分注重店堂内的摆设和装饰,在墙壁和厅柱上题额工整对称,如写“龙团”、“凤髓”,还有的写着古代品茶名士“卢同”、“陆羽”等。在茶叶店外的屋檐下,则挂有下系红布绸条的菱形木招牌,上面直书茶名:“雨前”、“毛尖”、“大方”等。使顾客从很远处即可看到它的所在。
    除上述,还有如:“源顺镖局”、“京南武馆”等。在西单大街还有一家挂着“栗子大王”招牌的“公益号”炒锅店,也很著名。
八 草标广告


    草标广告是将一稻草,置于所售之物上,以表示此物出售,多见于旧时的农村集市上。
    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有梁山好汉青面兽杨志出于无奈,插草标出售祖传宝刀的描述,可见这一来源亦是历史久远的。今天在我国的一些农村集贸市场上,还能见到此景。但在城市则已很少见到了。其实若追根溯源,最起码也可究到汉代,在《三国志》中就有关羽轻视颜良,而称其为:“插标卖首耳”的记载。
    在农村的集贸市场上,因房舍简陋,多用草搭盖而成,赶集者携物来售,便可随手拾得一根草插在所售之物上,故而在我国华北的很多农村集市,又称之为草市。
    旧京市场上,出售蔬菜、白薯、鱼虾等物的人中,有不少是农村来的近郊农民商贩,他们还习惯于以插草标为出售标志的广告,此外,如卖黄土,卖估衣,卖鱼盆、花盆,卖活鸡、鸭的一些商贩也插有草标。因为这些人中,有的并不叫卖,如不插有草标,可误为给人送货而影响交易。
九 姓氏广告


    姓氏广告是以经营者的姓氏、名字或绰号融于所售商品中,成为独具一格的自家广告,这些商品大都有较好的声誉。
    这些广告商中,有行商,亦有坐商;较有名气的商品如:“王麻子刀剪”,“张小泉刀剪”,“李福寿笔庄”,“史善朋竹琴社”,“王记绢花”,“乐家药铺”,“葡萄常”,“花件高”等等。
    以食物较为著名的,如“李记白水羊头”,“奶酪魏”,“小肠陈”,“爆肚王”,“周家馅饼”,“豆汁张”,“年糕孟”,“刘记素菜”,“白魁羊肉馆”等等。
    以玩物较为著名的,如“赵子玉蛐蛐罐”,“风筝哈家”,“鸽哨胡家”,“鸟笼那家”,“徐家金鱼”,“石记蝈蝈葫芦”,“王家花炮”等等。
    在姓氏广告中,由于店主更注重信誉,产品以质量优良而获美誉,有的还在全国以至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如“狗不理包子”、“王致和臭豆腐”、“谭家菜”、“赖汤元”、“马家卤鸡”等等。
    今天,在众多的重开张老字号和新开的个体户中,又出现了一批颇有声誉的“姓氏广告”。
十 门匾广告


    门匾广告,出自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良好愿望,以吉祥吉利之字所取的店铺名称,其中暗含营业性质和范畴于其中。
    清代朱彭寿曾把字号中吉利常用字,集做了一首七律的“字号诗”,诗文为:“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泰和茂盛同乾德,谦吉公仁协鼎光。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这是一首把吉利字号艺术概括的诗,只要从中取个把字,就可成为店铺的门匾字号。
    在具体的选用中,各行各业又有自己的区分。如文房四宝、书画裱褙店的字号,大多充满了书卷气:“荣宝斋”、“清秘阁”、“墨雅轩”、“翠古斋”等。回民的清真饭庄多用“顺”字为号:“东来顺”、“南来顺”、“老西来顺”、“双一顺”等。汉民的饭庄旧时多用“楼”字为号:“东兴楼”、“泰丰楼”、“萃华楼”、“正阳楼”、“致美楼”等。中药铺多用“堂”字为号:“同仁堂”、“长春堂”、“西鹤年堂”、“宏仁堂”等。布匹绸缎庄多用“祥”字为号:“瑞蚨祥”、“瑞林祥”、“瑞庆祥”、“谦祥益”等。各有区分而不同它类。
    也有些店铺不在此例,独树一帜。如“半分利饭铺”、“虾米居”酒馆、“亿兆百货店”、“六必居”酱园、“复顺”鼻烟铺等。
    两家或数家合营的店铺在字号上亦有示意。如“三义园”、“双合顺”、“两益轩”等数字型,如“金玉轩”、“祥兴斋”、“万顺成”等择字型,均属此类。
    在门匾的书写上也是十分讲究的,旧京的名匾多出自陆润庠、翁同龢、冯公度、张伯英、华士奎、王序等人,如同今日溥杰、启功、董寿平、王遐举、刘炳森等名书家。在字体上亦是颜柳欧赵、苏黄米蔡,正草隶篆、包罗广泛。不失为一件件艺术珍品,观之实为一种享受。
    除了上面所述的十种广告形式外,还有一种很常见的布旗,又称布幌,用一块呈菱形的红布为穗,既色彩鲜艳醒目,又寓祈求火神保护之意。使用的店铺和小作坊更为广泛:木梳作、牙刷作、雨伞作、蒲扇作、荷包铺、寿衣铺、算卦、修钟表、纽扣庄、锦匣作、馒头铺、染房、剃头铺、成衣铺、纳鞋底、洗衣服……
    现在有的商业标志已不复用,但它成为中国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而进入史册,使人留恋,耐人寻味,令人赞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2 17:24 , Processed in 1.09995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