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历史上的农灌事业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王伟杰

    北京历史上以种旱田为主,水田次之。但水田和旱田(主要是菜田)都需灌溉,其水源为井水、泉水、湖水和河水。 北京井灌的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在玉渊潭南到宣武门一带,有许多战国至东汉的陶井,密集处六平方米内就有四个,既有饮用井,也有灌溉井。以后,井灌相继沿续不绝。如明代在白云观附近,农田“十数畦则置井及桔槔”(《天府广记》)。清代,在北京外城还有许多菜园井,如“善果寺东、西夹道,西距北燕角(今北线阁)少半里,寺内井一,菜园井六”;“白纸坊,东南距右安门二里许。……菜园井十九。”(《京师坊巷志稿》)。阜成门外也有井,“居人汲以灌畦”(《日下旧闻考》)。北京历史上井灌的对象主要是菜田。1934年,北京四郊井灌的菜田和稻田(极少数是麦田)占郊区总耕地面积的10.36%。
    北京平原上,凡是泉水、湖水及河水之处,大多用来灌田。
    据《周礼·郑康成注》载,北京地区有稻,有稻就需灌溉。汉代,张堪“于狐奴(今顺义)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昌平山水记》)。金代,在北海处有大宁宫,“引宫左流泉灌田,岁获稻万斛”(《金史·张仅言传》)。元代,顺义“县境内泉源不一,皆入于白河(今潮白河)。……至正十二年(1352年),丞相脱脱言,京畿近水地,召募江南人耕种,岁可收粟米百余万石,不烦海运,京师足食,从之。……此京东水田之利已行于元人者也”(《昌平山水记》)。明代,平谷“逆流河发源处曰泉水,山泉汇为溪,灌溉稻田数十百顷,平谷之民悉利赖此” (《长安客话》)。昌平南三里■(左“虫”右“八”)蜡庙前有莲塘,“地多秔稻,若水乡焉”(《昌平州志》)。房山县西南四十里黄龙山下有大石窝,“石窝下有塘,突出一泉,其水甚清,流灌稻田,米色如玉,人呼玉塘米” (《房山县志》)。右安门外十里的草桥,“众水所归,种水田者,资以为利”(《宸垣识略》),此处有凤泉等泉水。在西湖(今昆明湖),南方人“大兴水田之利”(《长安客话》)。“积水潭从德胜桥东下,桥东偏有公田若干顷,中贯引水为池,以灌禾黍,绿树鬖鬖,一望无际”(《燕都游览志》)。清时亦然。清代,利用玉泉山泉水“官种稻田十九顷九十余亩”。在长河两岸、泉宗庙(在海淀,有泉31个),京西北黑龙潭(有大泉)、南苑(有泉117个)等地种“稻田九十二顷九亩余”。在城内南海的丰泽园有一年可两熟,品质优良的“御稻米”。(《日下旧闻考》)
    在今北京境内,完全利用河水进行灌溉的是三国时引永定河的车箱渠。它从石景山处开始,经今北京城北,与潞河(潮白河)相通。车箱渠,在石景山永定河处,“长岸峻固,直截中流,积石笼以为主遏,高一丈,东西长三十丈,南北广七十余步,依北岸立水门,门广四丈,立水十丈,山水暴发,则乘遏东下,平流守常,则自门北入,灌田岁二千顷”,后又发展到“灌田万有余顷”。西晋时,又将其修整,继续利用(《水经注》)。北齐时,曾导发源于今紫竹院公园的高梁河,北合温榆河,东汇于潮白河,灌溉农田(《北齐书·斛律羡传》)。金代,引永定河东注的金口河,上游地段,也曾灌田(《金史·河渠志》)。元代,继续利用(《元史·河渠志》)。
    
    1929年,开凿“石卢支渠”、即从石景山南引永定河水,经古城、八角、张遗村,在卢沟桥附近又注入永定河,以灌溉两岸农田。 “另有一支渠,由古城村、八角之间折入金沟河,经老山迤北,田村迤东,至定慧村南,入南旱河”。自放水以来,“钓鱼台以下之水因被其浊流经过,河身逐渐淤高,西便门外一段,数年之间竟淤高数尺”。1934年冬, “在八角村东,老山、龚村之间,横断金沟河故渎,筑挡水土坝三座,阻渠水东流,得免余水流入市郊水道”。但从石景山至卢沟桥的主流在解放前一直利用。
    解放后,北京的农灌事业有了极大的发展,主要水源是深井水、污水和河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5 10:29 , Processed in 1.10350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