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北京解放了,党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首先必需有计划有步骤地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把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同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对城市建设工作指出:“管理和建设城市的中心关键是恢复和发展生产”,第一是公营企业的生产,第二是私营企业的生产,第三是手工业生产,城市的其他工作……都应当为恢复发展工业生产这一中心工作而服务。当时北京建筑材料工业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地把反动派留下的破烂摊子恢复生产,然后进一步整顿和改建这些工厂,以适应建设首都的需要。 首先由中央接管了琉璃河水泥厂,接管后工人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全厂三百余职工在物资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以四个月的时间,修好了被严重破坏的主要机器设备,于1949年4月重新投入生产。同时成立了临时工厂管理委员会,使工人有了参加管理工厂的机会,更加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从4月起连续掀起了三个“万吨水泥生产竞赛”,仅八个月的时间就生产水泥三万五千吨,超过了建厂以来最高年产量。1950年经过初步整顿,建立了生产责任制、分层负责制、安全责任制、交接班制度、劳动纪律、机器保养办法等管理制度,同年还增加了五吨水泥磨一台,使窑和磨的生产能力基本平衡,产量达到十一万多吨,超过自建厂以来四年零三个月的总产量(十万吨)。1951年在抗美援朝运动中,开展了爱国主义的劳动竞赛,学习了苏联先进经验,开始生产新品种矿碴水泥。到1952年全厂工人由1949年初的三百多人增加到一千○六十八人,年产量达到二十万吨,比1949年增加了四·七倍,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半。此外,从伪河北省政府接管的两个砖瓦厂(大北窑和大红门窑厂)以及石灰厂(军庄)、采石厂(西直门外)、制管厂,也都迅速恢复了生产。被接管的上述各厂,产量很少,两个砖厂安装制坯机后,年产量仅有三千五百多万块,不能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当时建筑材料中最缺的是砖瓦、石灰、木材加工等产品,各机关为了建筑办公及宿舍用房屋和解决机关的家具等,纷纷建厂,一时机关生产单位,遍布四郊,到1951年砖瓦厂迅速发展到一百二十个,年产砖四亿块,占全市砖总产量的80%,石灰厂十二个,年产灰七万八千吨,木材厂二百一十九个。 这些厂的建厂资金都是由原机关抽出来的,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精神,因陋就简地在短期内穷干苦干建起来的。建厂时有的借用破庙,有的搭上席棚办公和住宿。砖瓦厂都是先建起小窑烧砖,再用砖建大窑和盖房子,两三个月的时间就扩大成砖厂。石灰厂用野式窑烧灰,无需设备,建厂就更快。当时生产大部分是手工操作,也有少数砖厂建起轮窑,安装机器,生产机制红砖,木材厂增加了电锯、电刨,加工制材。光华木材厂是机关生产单位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它是在中央关怀和指导下建成的,中央各机关的家具用品主要由该厂供应。机关生产单位的管理干部大部分是由本机关抽调出来,虽然不熟悉生产技术,没有管理工厂的经验,但不畏困难,边建厂边学习。机关生产除上述三个行业之外,1950年马列学院建立了油毡厂,北京市开始有了油毡行业。 除机关生产单位以外,1949年10月原通县专区合作总社投资兴建了通州石棉厂,1950年3月开始生产。建厂的目的是为了生产救灾,派人协助受灾农民开采了昌平禾子涧村石棉矿,组织烈属、军属及城市贫民纺石棉线。到1952年扩建厂房、增添设备,生产总值达五十四万元,比950年增加了八倍多。 在私营企业方面,资本家在解放初期,观望形势,拖延复工。由于贯彻了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使资本家和小业主们,从怀疑顾虑一转而为活跃,投资兴办建筑材料工厂。到1951年私营砖瓦厂发展到一百多户,产砖一亿二千万块,占全市砖总产量的20%,石灰窑约九十户,产石灰八万吨左右,水泥瓦厂二十余户,加上其他行业总计到1951年发展到二百四十八户(不包括木材加工),从业人员一万二千余人,生产总值五百一十八万元,为1949年的八倍多。这些私营工厂许多是用欺骗政府的恶劣手段发家的。例如买空卖空,骗得公家贷款,大搞投机,不管土质好坏,烧出许多生砖、次砖,建筑工人称之为“一拿酥”、“落地酥”。石灰窑则采石不择石质好坏,烧出次灰高价出售,损害人民利益。1952年初“三反”、“五反”运动开始,击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部分不法资本家的工厂淘汰或抵债。到1952年底砖瓦厂剩下了六十九户,生产砖六千万块,比1951年降低将近一半,这时才扭转了盲目发展现象,生产基本稳定下来。 为了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到来,根据国务院“关于统一处理机关生产”的指示,于1952年4月成立了北京市建筑器材公司,将所有的机关生产单位按行业性质分类整顿,统一管理,成立了总厂,下设分厂,计砖瓦业成立东、西、南、北、西北郊五个总厂(三十六个分厂),周口店、龙泉霧两个石灰厂(七个分厂),两个木材厂(五个分厂),采石厂(四个分厂),京华耐火材料厂,北京暖汽材料厂,麻刀厂和水泥瓦厂。总计职工二万三千余人。建筑材料工业至此开始有了专管机构,工厂走向了正轨,这对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改进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时中心工作是机构合并,统一管理制度,整顿工人队伍,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初步建立起计划管理,对设备能力进行了查定,砖瓦、灰石、木材、炉片、水泥瓦等行业还总结出生产经验一百多件。原振华窑厂老技工彭贵年首创的“远提哈风,近打窑门”烧窑法,使红窑的耗煤量降低了28%,在全部红砖生产和节约燃煤上起到重要作用,当时所属十九个砖厂一年节煤五千四百吨,也为以后的稀码快烧,找到了理论根据;木材厂普遍推行了“流水作业法”,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培养了工人集体主义思想。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到1952年底,全市建筑材料工业有了很大发展。砖瓦厂共有轮窑二十八座,倒焰窑四百三十七座,制坯机二十台,制瓦坯机四台;木材厂拥有六组锯。全年总产值为八千二百多万元,为1949年的八倍,全年生产砖六亿七千万块,瓦五千七百万块,水泥二十万四千吨,石灰三十六万吨,制材二十二万七千立方米,油毡五万五千卷。 北京市建筑面积,在这三年里都是成倍地增长,1950年的竣工面积为1949年的十二倍多,而1951年又比1950年增加了二.八倍,1952年又比1951年增加了69%,中国科学院物理大楼、民族学院、联合饭店、中纺部等许多较大的建筑都是在这个时期建起来的。建筑材料工业的生产由于迅速恢复和发展,保证了本市三年多来三百八十五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用料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