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历来虽号称“文化古都”,但印刷工业却很落后。最早的印刷工业一般是小型的手工作坊,设备陈旧,技术低劣,且业务对象多是表格、单据、帐册、商标之类零活,书刊印刷比重甚微。 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业开始崩溃,各国机器制造的商品输入,刺激了中国的官僚及大商人,于是新式工业开始产生,印刷业也开始了机器生产。1874年中西见闻录创刊,建立印刷厂,为北京第一家报纸印刷厂。1876年清同文馆附设印书处成立,有手摇印刷机七部、活字四套,主要是印刷内部书籍和清廷政府的谕告一类文件,这是官办机器印书工厂的最早者。1884年官营撷华书局建立,拥有较新式的印刷设备。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文化运动也开始发展,这时就有一些稍具规模的印刷厂出现。1905年5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资接办清官营撷华书局,改名为京华印书局,当时职工有二、三十人,仅有铅印部分,后来陆续增设彩印、石印等部门,职工增至八十多人,营业以印制教科书为主。当时北京民营小型印刷厂也渐增多。清政府为了加强控制,遂在1906年6月制定“大清印刷物专律”,并在北京成立一个印刷总局,由清商部、学部、巡警部领导,规定“所有关涉一切印刷及新闻记载,均须在本局注册”,用以窒息舆论、箝制出版印刷事业。 1908年,清政府度支部(掌管财政部门)投资一百一十万两白银成立印刷局,由美商设计,日商承建,全部设备购自美国,职工约二、三百人,主要业务是印制地契、文凭和有价证券等。1912年由北洋军阀政府接管,改名为财政部印刷局,职工增至一千人左右,专门印刷纸币、税票、公债票及其它有价证券等,作为搜刮人民的手段。 在这一时期,伴随印刷业的发展,印刷材料及制版业也开始建立。铸字方面,有伟新铸字局,成立于1911年,有手摇铸字机四台、职工二十余人,为当时私营铸字业的最大工厂。制造铜模方面,主要的有文岚簃,成立于1911年;新建设铜模局,成立于1912年。较大的制版工厂华昌及银光两家制版局,也在1914年同时开业,主要业务是为报馆印刷厂服务。 “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新文化运动进入高潮,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及苏联革命文艺理论大量输入,于是北京就有许多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文艺及新文化运动的书籍、杂志出现。处在当时军阀统治时期,进步书刊,一般私营印刷厂不仅无力而且也不愿承印。北京大学在1918年成立出版部,以校营商办性质建立北大出版部印刷所,印刷北大的讲义及若干宣传革命理论和新文化运动的期刊,如“新青年”、“新潮”等,到了1925年该所由北京大学收回自办。 “五四”运动后,北京的新文化运动进入更高的阶段,书籍杂志的印刷量也逐渐增多。京华印书局在1920年投资十万元兴建工厂,并增设铜锌版、珂■(左“王”右“罗”)版、绘图三部门,职工也增加到三百多人,营业极好。当时私营的小型印刷厂也如雨后春笋,营业也较发达。 以刻印木版水印画而驰名的荣宝斋,从这时起开始发展。荣宝斋创立于1894年,当时是经营文玩、字画、文具、纸张的南纸店,1900年与松竹斋合并,售卖八行书笺和单色花卉笺,1906年增设印刷装订小作坊,生产一些简单的花卉笺等,到了1920年以后,陆续刻印吴待秋梅花笺、齐白石和王梦白等作的十二辰笺等,颇受欢迎,从此荣宝斋走向专门刻印木版水印画的道路。 1922年官办故宫博物院印刷所建立,设有珂■(左王,右罗)版和铅印部分,仿印故宫文物、古玩等藏品,并印刷故宫月刊、书画集等,最盛时职工曾达一百五十余人。“七七”抗日战争以前,大部分古物南移,该厂随迁南京。 这时,北京的印刷机器制造工厂开始出现,贻来牟面粉厂仿照日本印刷机式样,在1922年开始生产印刷机械,如对开印刷机、元盘机及半自动裁纸刀等,成为北京最早一家印刷机械制造厂。 私营的小型印刷厂,虽曾发达一时,但是由于盲目发展,而且本身规模小、生产落后,对较大印件无力承印,加以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政治中心南移,因此中小型印刷厂的营业,也逐渐萧条。 1931年,一些私营印刷厂为了维护本身利益,由资本家包介宸、齐家本、丁荣三、管纯如、卓宏谋等五人发起筹组北京市印刷业同业公会,当时申请入会的有一百八十四户,该会在同年4月12日成立,这是印刷业资本家组织的全市性印刷团体。 1932年“一·二八”的时候,上海商务印书馆被日寇炸毁,该馆教科书大部转至北京印刷,加之当时复古风盛,大量翻印古书,抗日宣传品也日渐增多,北京印刷工业又有所发展。 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从东北向华北扩张,抗日救亡运动日趋高涨,国民党反动政府执行对外卖国投降、对内镇压残杀政策,伪中央宣传委员会公布“图书杂志审查条例”,摧残进步出版事业,当时北京的一般书刊出版,受到很大影响,因此不少私营印刷厂自编自印黄色书刊及连环图片发售,以维持生活。 “七七”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达到奴化中国民族的目的,对原有文化教育机关大肆摧残,使封建时代的残遗毒物复活起来,对印刷事业严密控制,使为奴化教育服务。 为了供应华北地区奴化教育的课本,日本帝国主义和一部分汉奸勾结,于1939年初建立了新民印书馆,从日本运来各种新式印刷机器。这年年末职工发展到一千余人,开始拥有新式全张米力机三台、对开的二台、全张平台印刷机八台、对开的六台、二十四页印刷机五台、全张胶印机三台、对开的五台,次年又增添双色自动胶印机三台、全张自动凹印机一台、照相机三台、照相排字机二台、万能万年铸字机十台、各种铜模三十付。到了1943年该馆除印刷教科书外,还兼印钞票,职工曾达二千多人,为当时华北最大的印刷厂。印刷钞票的原财政部印刷局,日寇侵占后,为了大量印刷伪钞,增加胶印、凹印、铅印等印刷机十七台,职工增至三千余人。 私营的中小型印刷业,此时却日趋衰退。京华印书局由于日寇企图占据厂房,业务由日商久井垄断,生产几陷于停顿状态,职工减到五十余人。其它小型的私营印刷厂,营业更为清淡。据统计,1942年全市私营印刷业的全年印刷生产量为九万九千一百九十令纸。到了1943年营业更为不振,全年印刷生产量仅为五万五千三百七十令纸,而且以后逐年下降。其余一些小型印刷厂更是纷纷停业或转业。从加入印刷业同业公会的会员数来看,由“七七”抗战时的二百六十二户,经过几年来的日寇摧残,到抗日胜利时,仅余一百八十一户。 日寇统治北京时期的报社印刷厂,官办的有新民报、东亚新报、武德报等几家。这些报社印刷厂的规模都较大,其中新民报印刷厂于1938年从日本购进一台八十四时高速输转机,为当时报社的设备最新、效率最高者。此外,新民报附设新民印书局一处,职工约四百余人,设备有六十四时输转机一台、三十二页平台机一台,二十四页平台机一台、十六页印刷机十二台、元盘机四台。该局名义上为印书局,实际上则是印刷标语、传单及敌伪新民会的内部刊物。当时所谓民营报纸如小实报、北京、晨报、时言报等,都有小型的印刷厂。到了1944年,日寇为了实行所谓新闻一元化政策,将当时北京所有官办及民营的报纸统一起来,改为华北新报,所有报社印刷厂除东亚新报停办外,均集中改称为华北新报印刷厂,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日寇投降时为止。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派员接收敌伪财产,伪华北新报、新民报、小实报等企业的财产为国民党各个派系所瓜分。他们为了进行反人民的宣传,充实自己的实力,纷纷出版报纸,先后建立了近二十家报社印刷厂。国民党中宣部接收伪华北新报的主要设备,在伪武德报社的地址办起了华北日报;与华北日报有关系的北平日报是在伪东亚新报的基础上开办的。世界日报接收了伪新民印书局的设备复了刊。此外,国民党的军事系统及地方党政派系办的新生报、北平新报、明报、平明日报、长城日报、道报、民强报、经世日报、北方日报、北平时报、北平英文时事日报等,其设备多系来自伪华北新报和敌伪小型印刷厂。国民党华北剿总印刷厂和伪二○八师印刷厂,也在这时相继建立,大量印刷反动小册子和标语传单,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宣传。 敌伪新民印书馆,先为国民党教育部接收,后转入四大家族之一陈系所办的正中书局,改名正中书局北平印刷厂,仍以印教科书为主。但由于出书不多,生产锐减,加上在贪污腐化的官僚经营管理下,原有设备日趋败坏,工厂处于半停工状态。从1946年3月1日开工,仅短短四个月中,亏损竟达营业额的73%,经常以拆卖机器及库存纸张维持开支。职工经过两次裁减,由日寇投降时的五百多人,到1948年底仅剩一百○五人。 国民党接收了敌伪印钞工厂,改名中央印制厂北平厂,三次裁减工人,到解放前职工只剩下四百余人。 独立出版社北平印刷厂,原为日寇北支开发株式会社印刷所。该所在日寇投降之初,曾由国民党经济部接收,后转交独立出版社。主要设备仅有四台对开铅印机、一台元盘机和两台铸字机。解放前,厂房被国民党军队强占而被迫停工。 当时民营印刷企业,虽然胜利初期营业状况曾一度好转,但不久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物价飞腾、工商凋敝,营业每况愈下,到解放前夕已陷于困境。 解放前的北京印刷工业,据1949年2月份统计,当时私营企业共有二百五十二家,多为三、五人的小户,数十人以上者寥寥可数,从业人员一千六百余人,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仅有京华印书局等少数几家可印书刊,其它业务对象多为社会零件,生产水平极低。据统计,当时月产量仅为:印刷六百令,装订四万册,制版二千方时。至于官僚资本企业,虽拥有较新设备,但管理腐败,效率质量极低,营业状况频于绝境,职工人数经过屡次裁遣解雇,仅留六百六十余人。报社印刷厂,因反动军阀政客,利用其作为反动统治的工具,在资金方面予以支持,因而尚能勉强维持,1948年底全市共有反动报纸印刷厂十八家,职工六百八十余人。 解放前夕,北京官办私营大小印刷企业,共有二百八十家,从业人员二千九百余人。全市印刷生产能力,虽年产可达三十到四十万令,但生产处于停滞状态,实际动用的生产力,不过5-10%左右。解放时,官僚资本企业中最大的正中书局北平印刷厂,主要厂房和设备,被国民党驻军纵火焚毁,只剩下部分陈旧设备和厂房。当时北京印刷业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解放前夕北京市印刷业基本情况表 |
项目 |
合计 |
其中 |
私营企业 |
官僚资本及反动报刊企业 |
户数 |
280 |
252 |
28 |
其中:书版厂 |
16 |
8 |
8 |
报版厂 |
19 |
1 |
18 |
铅印零件厂 |
131 |
131 |
|
石印厂 |
49 |
49 |
|
制版厂 |
7 |
7 |
|
装订厂 |
14 |
14 |
|
油墨厂 |
4 |
3 |
1 |
其它 |
40 |
39 |
1 |
职工人数 |
2969 |
1619 |
1350 |
主要设备 |
|
|
|
轮转印刷机 |
5 |
1 |
4 |
全张铅印机 |
29 |
12 |
17 |
对开铅印机 |
162 |
61 |
101 |
四开铅印机(包括6页机) |
58 |
31 |
27 |
全张胶印机 |
4 |
1 |
3 |
对开胶印机 |
3 |
2 |
1 |
石印机 |
136 |
129 |
7 |
照象机 |
8 |
6 |
2 |
元盘机 |
429 |
378 |
51 |
电动铸字机 |
28 |
6 |
22 |
手摇铸字机 |
92 |
53 |
39 |
轧墨机 |
9 |
4 |
5 | 从“五四运动”到北京解放前夕,这三十年黑暗的日子里,虽然在派系军阀、日伪和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对进步的出版印刷事业,摧残备至,但在我党领导下的文化战士,并未在敌人淫威之下屈服,而是前仆后继,坚持与敌人进行着顽强战斗。 远在1925年,李大钊同志为了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曾创办昌华印刷局,印刷党的“响导”周刊、“政冶生活”等刊物和文件,后为敌人注意,由南城迁至北城,改称明星印刷局继续活动,直到1926年4月为当时军阀所迫害,这个厂方停办。 1946年春,国共和谈期间,军调三人小组中的我方,为了反对内战,揭露美蒋反共阴谋,在京创办我党的报纸“解放三日刊”(该刊每期发行三万多份。和谈破裂,随之停办)。这个刊物,曾由当时立华印刷厂排印。 1947年在我地下党组织学委领导下,在平安里建立华通商行,以经售纸张文具为掩护,专门印刷党的秘密文件,职工十余人,大部为党员,设备有三、四台元盘机和一台石印机。次年初夏,为了准备迎接解放,宣传任务增加,又在西城丰盛胡同后泥洼开设文昌印刷局,职工五人全系党员,设备有二台元盘机,该局与华通商行成为我党地下印刷宣传品的阵地。这两单位由于掩护严密,在一两年对敌斗争中尚未引起敌人注意,安全地完成了党所交付的任务,到1949年北京解放后,这两个单位才宣告结束。 1948年与我党地下工作有关系的东单印刷生产合作社,秘密印刷“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革命书刊,及时地鼓舞了国民党统治下人们的斗志,但也引起了军警特务的注意,5月该社负责人被捕,工厂被迫停工,直到解放前夕围城时,该社在党的协助下恢复生产,继续进行活动。 [后注] 1.私营企业报版厂一家,系新民报印刷厂,职工六十四人,主要设备有轮转机一台,对开铅印机六台。 2.官僚资本企业中,“其它”一家,系国民党中央印制厂北平厂,职工四百二十六人,系访问纪录,设备未列入表内。 3.本表资料来源:私营企业部分,系根据市工商联印刷同业公会提供的资料整理。官僚资本及反动报刊企业部分,系根据档案馆的军管会接管档案整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