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各种手工业生产在近代时期的变化发展,有着不同的景况。有些行业如土布、土纱、铁器等,受到洋货的排挤而减产停产。有些行业则由于有了新的原料、工具和需求而新创起来。洋货的毛巾和纱袜在二十世纪初年已经从市场上排挤了旧日土布织巾和布袜,于是北京也渐渐有小型的织毛巾、织纱袜手工工厂出现,这两类工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和以后都有较多的发展,在北京城内就各有数十家之多。北京著名的一些特种手工艺制品,在二十世纪初年以后,许多都着重于销售外国。象地毯的输出在1916年和1917年价值都达七、八十万海关两。景泰蓝、雕漆、玉器等制品也多数是外销的。 近代机器工业在北京的最初出现,是1883年在京西三家店创立的神机营机器局。但这只是制造洋式枪炮和弹药的兵工厂,而且在1891年就失火焚毁。1901年,为修理京汉铁路的机车车辆,在长辛店建立了长辛店机车厂,以后经过一再扩充,1909年时已有工人八百人。1906年,清政府在詹天佑主持下修筑京张铁路,又在南口设立了铁路工厂。由于北京在解放以前几乎没有什么象样的重工业,这两个官办的铁路工厂在长时期内都是北京规模最大的机器工业。 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在二十世纪初年也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工厂。这些工厂,有的是属于城市公用事业一类的,如1905年在正阳门内建立的“京师华商电灯公司”,(初建时发电量只有三六○瓩,1919年迁到石景山后扩充为二千瓩),1908年在东直门外温榆河畔建立的“京师自来水公司”。此外,1905年在崇文门外建立的丹凤火柴公司,初建时资本五万两,1914年时已有工人一千一百人(内一半是童工),在解放前也一直是华北最大的火柴工厂。1907年在清河镇建立的“溥利呢革公司”(即以后的清河制呢厂),资本一百万两中有五十万两是由陆军部提拨的官股,1915年全厂即由陆军部接管。1910年在西便门内建立的“贻来牟和记面粉厂”(以后改为三阳面粉厂),资本也只有十二万元。1914年在广安门外建立的双合盛啤酒厂,资本有二十万元。所有这些略具规模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创办人几乎全部都是官僚。企业和封建政府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有的是官商合办,有的是官督商办(如自来水厂由直隶总督每年拨官款十五万两为保息之用),所以这些企业的封建性都很浓厚。北京的资本主义企业始终非常有限,早期的一些资产阶级又多数是亦官亦商,官商难分,这也是封建统治中心的资产阶级的一项特点。根据北洋政府1915年的统计,北京所有的二百二十二所工场中,只有六所使用动力设备,可见绝大多数的工厂都是规模很小,许多只是手工业作坊或只有简单的手工操纵机械。这样,早期的北京近代工业资产阶级,人数既不会多,资金也很有限。工业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在北京是很明显的,如果和同时期北京的金融资本家或商业资本家比较起来,他们的多数只能居于次要的地位。 京西门头沟和斋堂一样,是煤矿集中的地区。在十九世纪末叶以前,只有一些简陋的土窑。1896年起,美国、英国、比利时的资本先后插足到门头沟煤矿,和中国的一些官僚商人组织了合办的通兴煤矿和裕懋公司,不断扩充矿区。到1920年,两个公司合并为中英合办的门头沟公司时,资本已达一百五十万元。实权主要操纵在外国资本家手里,进行了对中国矿工残酷的剥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