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清王府的婚俗礼仪

2002-12-1 11:00| 发布者: 余钊

    清王府选妇择婿,“门当户对”是首先要遵守的。结成一对夫妻,要履行六次古礼,直至婚礼后第四天,新婚夫妇率仆众回门,气象万千的王府婚礼,才算在“无声”“有序”中曲终。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王府选妇择婿,绝非一般人所想的那样简单。在那个年代,当然要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更主要的是讲究“门当户对”。在清代早期,王府只能与蒙古博尔济特氏(即蒙古贵族)和满洲名门望族如瓜尔佳氏、钮钴禄氏、乌喇氏、舒穆禄氏、富察氏、佟佳氏等通婚。到了清末民初才与内务府联姻。
    在严格的“门当户对”的前提下,成亲也很不一般。结成一对夫妻,要履行六次古礼(我国古代,婚礼有六:即纳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这种古礼演变到明代,六礼之名虽有变更,其仪并无区别,而且已形成礼制,清代沿袭,变更不大。
    清制婚礼的第一步叫“提亲”,即古礼的问名。这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媒人,从实际情况而言,这个媒人多半是“陪奉”之类的仆妇,因为她们深知名门望族的底蕴,先由她们穿针引线,征得两家长辈同意后,再根据男女生辰八字进行合婚。一般到朝阳门内路北一家“三元子命馆”合婚,如“犯相”,这门亲事就不提了。如合成“上婚”、“中婚”乃至“下婚”,再进行下一步——“相看”。相看中意,再请出有名的某某福晋或一品夫人作为正式媒人,而那个起实际作用的媒人则退居幕后。
    媒人的第一件工作,是将“龙凤帖”(一种精工裱制的大型折子,封面图案为金色“龙凤呈祥”,折内仅写男女生辰年月,如“乾造年”,“坤造年”等字样)和如意钗、钏等物送至女家,叫做“过小帖”(即“放小定”)。此后,少则半月,多则两月,选择良辰吉日,“过大礼”(即“放大定”)。放大定的规模仅次于结婚。“放定”就是下聘礼。清制的聘礼少者二十抬,多则三四十抬不等。所谓“抬”,是把礼品分门类捆在长方形油漆桌上(旧称“栏杆桌”),披红挂绿。第一抬循例是置放紫檀三镶白玉如意一柄,第二抬为“通书”、“礼单”(内写迎娶吉期吉时和应趋避之事)。以下各抬为女用钿子珠花,朝珠首串,四季首饰(多为镶嵌翡翠),袍褂衣料,金银锞子(即约一两重的小元宝),衾料棉花,鹅笼(以鹅代古代之雁,翎染红色,共四只鹅,一笼一鹅,二人抬一笼),酒海(酒为四坛,二人抬一坛,坛体红漆,上绘蓝色龙凤)。此外,喜字馒头(一斤重一个,上印红“喜”)共四抬,绵羊四只,羊毛均染红色。
    礼品装点完毕,如期由四名王府宫员乘马为前导,浩浩荡荡送至女家,男方媒人随抬而至,请女方纳彩,相互道贺,受礼如仪。
    再过两三个月,便该择期完婚了。在完婚的前夕,要“过嫁妆”。嫁妆是根据男方的新房而备置的。王府娶亲一般都自成院落,过礼不久,室内粉刷,室外藻绘,整个院落焕然一新。女方所备嫁妆不少于120抬,花梨紫檀,红木螺钿制作的全堂家具,以及古玩陈设,如如意、瓶坛、座钟、盆景等等,包括男方“放大定”抬到女方的用品,由两人执“吉庆有余”的征兆标志为前导,热热闹闹于定婚的头一天送到新房,并按位置设摆停当,叫做“安装”。至此,王府举办婚礼不惜铺张已可见一斑了。
    王府的府门是终年不开的,人来人往都走角门。但是,一到王府主要成员结婚那天,府门必须大开,只有知其王府礼制者,才能看出府中是在办喜事。但是,宾客车辆依旧出入角门。除府门大开这点喜庆迹象外,府门还要在过大礼以后油漆一新。此外,再没有什么结婚大喜征兆可寻了。
    王府结婚期间,玻璃门窗等处,都不贴“喜”字。但是,喜轿所经第一院落的门栏,必须张灯结彩。新房所在院落,外持“喜”字牛角灯,形状与过年所用的相同。室内每间四盏“喜”字宫灯,新房门窗虽不贴“喜”字,倒也喜气盈盈。
    结婚那日的白天,只是为夜间举行婚礼作准备。宾客一般都在晚饭后才前来道贺,既无丰盛筵席,也不备名酒,只款待香茶一盅,谓之“请茶恭候”。还有与一般人家明显不同者,即不扎喜棚。男宾客到轩馆落座,女宾客则径至关房院内各房休息,说些道贺套话,有无酒筵招待,全不在意。惟宾客的随从人员,既不能喝酒吃菜,又得不到酒饭钱,故多有怨言,说是“不尽人情”。
    宾客相至,府中的一切准备就绪,约在亥初时刻,由一名老太监登堂回话,说是吉时已到,可以吩咐发轿,主人首肯。这时,早在亲戚或同族中选就一名十龄以下的童子,至洞房炕上敲锣三下,谓之“响房”。锣声一响,则“发轿”之令迅速传至府门内,早已齐集在那里的迎亲人马,随即出动,虽有鼓乐,但行在街上并不吹打,叫做“设乐不奏”。只听到位列最前面的开道锣,连敲三响,则见120对“喜”字灯笼(即牛角灯)高高举起,宛如两条火龙,徐徐前进,宏伟壮观。由于没有人声嘈杂才有“壮而无声”之说。灯笼后面,有王府四名乘马官员手执藏香,还有步行者四人,手执提炉,内焚檀香,其后,为一乘“黄天络网”大红官轿,由八人抬着,再后,是由四人抬着的官轿,轿内为娶亲太太(即男方之正式媒人)。娶亲太太所着服饰与平日不同,要在袍褂之上披大红袍罩,钿子上也加大红钿罩,很像一顶红风帽。女方的送亲太太所着服饰与男方相同。除送亲太太外,女方尚有四位男宾,各乘马车,随轿前往,称之谓“送亲爷们”。这四位男宾官阶大致相等,不外是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和一品大员等。
    男方的迎亲人马和所备喜轿,由提亲官员陪送至女家门口。新郎乘马由王府官员陪送也赶到了,并先入女方喜堂,一言不发,也不落座,只行三叩首礼。礼毕,随即返回王府。新郎离去,提亲官员才命众人把喜轿抬入喜堂提亲。
    王府婚礼与一般人家不同的有以下四点:一、内亲兄弟陪送,不扶轿杆;二、喜轿入喜房前,无过火盆之举;三、不倒红毡;四、新娘出轿门不跨马鞍。相同的是新郎向喜轿连发三箭和新娘抱宝瓶出轿,以及迎喜神同拜天地等等。
    新娘至洞房,已早有四位中年妇女在那儿等候。这四人统称“全靠人”(亦称“全福人”,即上有公婆、下有子女、丈夫在世者)。她们都是从至亲或族人中邀请来的,其任务首先是揭“盖头”,继而接宝瓶,接着为新娘梳妆,换礼服,然后,安排新娘、新郎在已铺好被褥的炕上分男左女右落座,接着由四名“萨马太太”用满语念诵吉利之词。此时,一人托着红木盆,内有烧熟而无味的羊肉,呈奉新郎新娘分食,谓之吃“阿什不拉密”(满语)。紧跟着“全靠人”端来一盘微型饺子,让新郎新娘各咬一口,谓之“吃子孙饽饽”。边吃,“全靠人”边问:“生不生?”一般由新郎回话:“生。”至此,“全靠人”一应人等,一一退出洞房,只留新娘一人暗坐帐内,直到天明,谓之“坐帐”。新郎不得在此,须往静室休息。有的趁此时刻,则至各轩馆与清客们喝酒说笑去了。
    黎明之后,新郎新娘由太监、仆妇陪同前往宗祠行礼,叫做“朝庙”。朝庙礼毕回至上房,向公婆及各房长辈行“双礼”(由男左女右同时跪下行两跪六叩首礼),如唐诗“待晓堂前拜舅姑”所描写的那样。向长辈行礼告毕,即向同辈请安,这称之谓“分大小”。此后,便把新娘备好的尺头(衣料)分赠给长辈、公婆、同辈等人,谓之“开箱礼”。行礼时磕头,开箱时请安,整个上午,磕不完的头,请不尽的安,至婚礼结束时,新郎新娘已是头昏脑胀,疲惫不堪。
    结婚后的第四天,新娘乘车,新郎骑马,率领仆众去女方家看望双亲,谓之“回门”。至此,王府气象万千的婚礼,总算在“无声”“有序”中曲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14 10:19 , Processed in 1.092158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