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京城丧仪中的出殡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爱新觉罗·瀛生 于润琦

    出殡是整个丧事中的大轴戏,丧事办得体面不体面,全看出殡。出殡时,杠头们要剃头、洗澡、换贺衣,丧家要摔“吉祥盆”,要有专人撒纸钱,起杠后,杠头照例要高喊“加钱儿”。
    出殡一般定在辰时,也就是早上7点至9点。但少数富户大殡则在上午10点左右,即所谓“巳时发引”。
    出殡前,杠头要向本家大爷高声请示:“什么时刻发引?”丧主即以“辰时发引”或“巳时发引”对答。
    杠头还要问:哪些花圈须挂在棺罩上、前后顺序如何?之后,便向本家要出“出殡执照”。这时本家或近亲们要主动给杠夫们一些赏钱,谓之“加钱儿”。
    起灵前,还有一个参灵仪式。本家孝属依次跪于灵前的月台上。如果是汉人,则要长子打幡,次子抱灵牌,次子以下的孝属手持白纸剪穗糊成的所谓“哭丧捧”。如果是满人,则全部徒手。孝属跪好后,便请鼓乐参灵,其顺序依次为官鼓大乐、清音锣鼓、丧鼓锣鼓、文场、西乐队。
    参灵后,杠头便发出“请起”的信号,并打一声响尺,这时,全体孝属和亲友高声举哀,杠夫们将灵棺抬出灵堂,谓之“出堂”。
    在“出堂”上杠前,还有用杠、演杠、亮杠之说。
    用杠,是指抬棺的人数。小户人家,经济不宽裕的,一般用八人杠,也叫“小抬”,即棺材的前后各四人抬,棺材上只罩“照片”。富户人家用十六杠或二十四杠,还有三十二杠、四十八杠的,巨富人家,用六十四杠。从三十二杠起开始有“棺罩”。“棺罩”是用长竹板扎成的棺材照盖,呈长方伞形,上铺彩绣缎片,光彩夺目。
    大杠均带双响尺。打响尺的人是抬杠的总指挥。打响尺主要是调整人的步伐,使人步伐一致,棺材抬得平稳。另外响尺还可用来测量棺木入穴位置是否周正。
    抬杠讲究稳,无论“出堂”起杠地点距入葬地多远,都要一抬到底,中途不能将灵枢落地停歇。有的丧家不放心,常在发引日前要求搞一次抬杠演习,名曰“演杠”。
    演杠不抬真棺材,只是把杠盘好,放个棺罩,但棺罩顶端要放一碗凉水。响尺一打,杠夫们择路试走三五里,回来后,丧家检验碗中水有无洒出,以此来检验杠抬得是否平稳。
    演杠后要“亮杠”。“亮杠”就是把全套杠盘好,上上棺罩,支放在丧居或办事的寺庙门外,一直到出殡之日,任人观看,其目的是让人看这副杠是否漂亮,有炫耀之意。
    灵棺被杠夫抬出灵堂,谓之“出堂”。
    出堂时,不论丧家门口宽窄,是否有过道、高台阶,杠夫们必须将灵棺四平八稳地抬出来,不允许有一丝一毫倾斜。这时,打幡、抱牌的孝子们照例都面对灵棺,退步而行,注目于全体杠夫。如果有狭窄的过道门,仅能容下灵棺,这时两边在中间的杠夫就必须摘肩,钻到棺材底下用背驮着,谓之“跟趟”,走出过道后,马上恢复上肩抬,在跟趟时两头的杠夫照例是用力将抬杆挑着。如果门内外有高台阶,为保持灵棺的平衡,上台阶时,前边的杠夫必须下肩,用手捧着;下台阶时,则须后边杠夫下肩用手捧着。下肩行话谓之“摘肩”。
    灵棺未出门前,吹鼓手们照例是用两个大号吹着“呜呼,呜呼”的声响,等灵棺一出门则一锤大锣,唢呐、云锣、堂鼓齐奏。
    凡属盛大的殡仪,通常丧家都要求杠夫剃头、洗澡,穿新驾衣、新靴子。新靴子甚至要拿到丧家,临出堂前当着丧家的面才能穿上。
    富户出殡,换最后一次大杠、大罩为正式起杠。贫户不换杠、换罩者,出门上了小杠就算正式起杠。起杠时,富户烧“阴宅”(纸制房屋)一处或其他巨码冥器,一般户则只烧一堆纸,多数丧家在这时连灵花、剩余的“亡人香”也一并焚化了。
    亡人生前用的枕头要拆开,把里边的养麦皮倒出连同枕套一并弃置门外烧掉。
    摔盆。起杠时,照例由杠头喊道:“本家大爷,请盆子!”于是,跪在棺前打幡的长子(或亡人幼辈)将一个带孔的瓦盆打碎(父死用左手摔,母死用右手摔,摔不碎者忌摔二回),谓之“摔盆儿”。长子摔了盆儿,全体孝属便随之举哀。
    摔盆原是汉人的礼仪,满人(旗籍)在清代出殡起杠时,多用奠酒的礼仪,只是后来受汉人的影响,才摔起盆来。
    盆,正名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但人们习惯于反话正说,谓之“吉祥盆”。
    为什么要摔盆?其说法不一。流传较广的说法是:阴间有位“王妈妈”,要强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汤”,使其神智迷糊,以至不能超生。儿子准备这一有孔的瓦盆,可使“迷魂汤”漏掉,并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误饮。还有的人说,人生不免要浪费一些水,如果阎王爷罚喝脏水时,用这个带孔的瓦盆去舀,可使脏水漏掉。
    “吉祥盆”是一种瓦器,像个小碟,很薄,其直径四寸左右。富户到冥衣铺糊烧活时,就请其代买加工了。冥衣铺从砖瓦铺将这个瓦盆趸来,刷上大白粉,画上蓝色的圆寿字或周围画上云头图案,中心写上“西方正路”字样,俨然是个“青花”盘子,并且将一块沙板砖两头糊上白纸,外面糊上蓝纸,成为一套书的形状,上贴金边红签,写着《金刚经》。两头白地用笔画上三条线,远望如同三本书,象征着“人生一世如三秋”,又谓之“连升三级”。摔盆时,就在这块砖上摔。
    贫户则直接到砖瓦铺“请”个“吉祥盆”,既不抹,也不画。出殡时,随便找一块砖,甚至是块半头砖就行了。有的弄一块新砖用大烧纸一包就很不错了。
    有些老年人认为,摔盆的这块砖是功德砖,吉祥砖,大有妙用。说是用它来给小男孩压书,这个孩子当必“一品文章锦绣成”,可望“三元及第”;若给小女孩压活(指刺绣、衣服、鞋帽之类的手工活)当必心灵手巧,大有神助。如果给女孩坐着,谓之“开生砖”,可保这个女孩一生富贵、子孙满堂。如果无后嗣者,将这块砖拾来压在炕席底下就能有“获麟”之喜。种种传说不一而足。因此,有的瞧出殡的老太太往往要捡回这块摔盆的砖。
    有些客居北京的外乡人,他们死人出殡时,也讲究摔盆,但不用上述的小瓦盆,而是多种形式,因地而异。有的摔个大花绿盆,有的摔个大砂锅,还有的摔治丧期间用来烧纸的大瓦盆。
    摔盆必须在正式起杠时举行。贫户出殡,出门上小杠时即摔盆;大殡在最后换杠换罩时才摔盆。长子摔盆后即被搀了起来,随着一声响尺,灵棺也就被杠夫抬起来了。接着便高高扬起了纸钱,谓之撒“买路钱”。
    扬纸钱。旧时出殡扬纸钱的风俗,始自晚清。《旧都文物略·杂事备》载:“舁殡出门,预上秫秸扎架,广方数尺,遍粘纸钱,临起杠时,举火焚架,绷弓一断,喷出无数纸钱,借风空冲云际,谓之‘买路钱’。近以火患预防,乃手持大叠纸钱,沿途扔之,其高数丈,散若蝴蝶,蹁跹回旋,纷然徐下。”
    纸钱通常是用白报纸砸成的(只有“丘”满三年以上的灵柩启灵时才用花红纸钱),圆形直径三寸余,中有方孔,用绳子穿成一串。过去纸店有售。
    老北京出殡的在孝子头前,专设一扬纸钱者,其人身背大串纸钱,手里拿着一叠纸钱,边走边搓,以便使纸钱松散,防止整叠上去整叠下来。起杠时,遇有路祭时,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井台、祠庙、城门以及下葬时,均要高高扬起纸钱。干这行的得有臂力,还得有一定的技巧,讲究扬上天空四五丈高,散开时,漫天皆白,几有遮天盖日之势,半小时落不下来。
    喊“加钱儿”。起杠后,开始走动之前,杠头(打响尺的)照例要高声喊“加钱儿”。“加钱”是丧主和丧主的亲友为使大杠抬得平稳,额外给杠夫加的酒钱。给杠夫“加钱”多为丧家的姑爷和姑奶奶。杠头喊“加钱”,是杠房行业多年来形成的制度。据民间传说,抬杠的不喊“加钱儿”,死者下辈子就要托生个哑巴。所以,丧主和丧家近亲们必须在正式杠价以外,再给杠夫加几个赏钱。
    加钱儿的喊法南、北城还不太一致。但通常杠头转过身来,面向全体杠夫,道白一名:“四角答碴!”(有的只白“跟夫!”)然后便拉开长声,唱道:“四角跟夫,后尾答碴!本家老爷赏钱××吊!本家姑奶奶赏钱××吊!本家大舅老爷赏钱××吊!”每喊一句,所有杠夫回答一句:“嗳!××吊!”逐一公布本家和近亲们给赏的名单。
    杠房为了讨好本家,使赏钱的人高兴,历来喊“加钱儿”都是一顶十,给一吊钱喊十吊钱,给十吊钱喊一百吊钱。这是成例。
    后来货币计价单位改成了“元”,但杠房仍沿袭旧制喊“吊”。这是因为喊多少元,多少毛不好上口,让人听了也不合辙。
    “加钱儿”不但起杠要喊,沿途遇上路祭桌、路祭棚、茶桌或十字路口杠夫们换肩时,都要喊一遍。到了坟地,杠头为讨好本家,仍要再喊一遍。大杠人多,喊起来声势浩大,显着殡葬队伍威武,客观上起着给自家杠房闯牌子的作用。 

京城丧仪中的出殡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9:03 , Processed in 1.09460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