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三天,谓之初祭。习俗以为亡人三朝必在望乡台上瞻望家中,所以三朝要祭祀亡人。“接三”、“送三”是一个仪式的两个方面,是丧礼中的大典,因此,仪式场面相当隆重。 人死三朝,谓之初祭。习俗以为亡人三朝必在望乡台上瞻望家中,所以三朝祭祀亡人,希望亡人尚飨,所以称“接三”。因必须送焚冥器,所以又称“送三”。 民间传说,人死三天,他的灵魂就要正式到地府阴曹去了,或说是他的灵魂被神、佛或神、佛的使者金童玉女迎接走了。按佛、道两教的说法,只有善人才能有如此的结果。人们都有让自己死去的亲人升天,成为正果或托生于善地的愿望,但一个人一生的行为,不可能尽善尽美,这样,就需要在他死后第三天灵魂正式到阴间去的时候,为他延请僧众,诵经拜忏(替亡人对自己一生的罪孽进行忏悔),放焰口向“十方法界”无祀孤魂施食,替亡人广行功德,以资赎罪,让阿弥陀佛迎接亡灵上升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谓之“迎三”、“接三”,是佛接引的意思。作为僧人来讲,替亡人诵经免罪,使其不堕“三途”(地狱、饿鬼、畜生)是件善事,所以谓之“迎三功德”。做为亡人的儿女晚辈来讲,一定要给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亲人准备车马、银箱送行,所以谓之“送三”。总之,接三——送三是一个仪式的两个方面。 贫户仅在家停灵五天,有的为使丧事连贯,干脆来个四天接三(五天就出殡了)。还有的赤贫户仅仅搁三天,所以来个两天接三(三天就出殡了)。 接三前要到冥衣铺糊一份车马、箱子,根据尺码、款式、质量大体分为三等。头等的是与真的一般大小的大鞍轿车一辆,车内挂里子,冬天玻璃窗,夏天纱窗凉棚。由一匹大菊花青的辕马驾辕,转轮,能拉着走,谓之“落地拉”的车。同时车前要有顶马一匹,上面骑个官人,车后还要有个跟骡。做工较细,甚至车上的铜活都要用金、银纸糊出来。另外有四只墩箱,粉红色,上绘花卉图案。有糊两个人抬着的,谓之“杠箱”。二等的尺码略小,不挂里子,车轱辘仅用秫秸作一圆圈,糊上一面,绘上车钉,安在车上不能转动。箱子只是用所谓“蜡花纸”糊的,不绘图案。三等的车厢很小,仅2.5尺×1.5尺左右,只是用单片纸剪一付车轱辘,往上一贴就算了(车本身用秫秸架起),糊一头小黄驴拉着,赶车的人只是用纸片剪一个贴在驴腿上。只有两个很小的用蜡花纸糊的墩箱。 如果死的是妇女,要加糊牛一头,说是妇女一生糟蹋水太多,如果阎王爷罚她喝脏水时,好让牛替她去喝。车上加糊跟妈一位。月子病死的加糊鸡罩一个,说是月子病的死鬼是大血蛋,大庙不收,小庙不留,弄个鸡罩好把自身扣起来。 接三之日,丧家把这些纸车纸马纸箱摆在门前,为防止自然气候(如风雨)和人为的(如小孩淘气)损坏,还要雇人看守。接三之前丧家照例把车和箱子内放上纸钱、冥钞和金银箔叠成的锞子,加上封条,(如有白天经,就要请和尚签发封条,上书“秉·教沙门·封”)。同时,给赶车的、跟车的、抬箱子的纸人都起个名字,诸如“李福”、“王禄”、“张妈”,用小纸条写出来,贴在身上。 接三之日来祭吊的客人、至亲好友应在上午,稍远一些的亲友多在下午。主人例备“炒菜面”款客。炒菜面就是炒几盘菜(以四盘为多数,也有六盘八盘的),另做打卤面条果腹。即使极富人家也不在接三之日预备全席,因人生的三面(初生财的洗三面、生日的寿面和死后的接三面)照例不能少。入席时茶房必高声喊:“诸位老爷避屈啦您呐,改日造府道谢啦,请诸位大驾送三啦您呐!”喊得非常清脆可听,在没有一句命令式的话中,透出命令式的意思。所以茶房可谓北京一绝。当来宾到门,门吹必然休鼓,外场人多半喊一声:“响响鼓您呐!”于是男客三声鼓加吹大号,女客两声鼓加唢呐,大门梆子听见即连响四下(四下为哀音),二门的也跟着敲四下。客到内门回事的人在头前飞跑,高喊:“某老爷到”,“某太太到”,门吹大锣随在客后敲响。 接三之日,亲友来吊唁送的祭礼大体有三种:一种是送“棺吊四色”,即一股高香、一对白素蜡、数串银锭、一叠烧纸。第二种是以钱代物,名曰“折祭”,即把现金放入黄纸糊的封套里,用蓝签写上钱数,注明“折祭”二字。第三种是加送帐子和灵桌上供的面鲜果品。帐子长4米左右。 接三要为亡人糊烧活,烧活均在冥衣铺定制。亡人男性糊一轿车(指马车),另糊单马一匹,还要糊四只箱子,再糊童男玉女各一。亡人女性除纸马改为纸牛外,其它相同。 北京丧事,最重接三,所以除极赤贫人家以外,小的也要来个“光头三”,大的用“音乐焰口”、“传灯焰口”,可说无尽无休。 接三要放焰口,名曰“接三焰口”;送三时烧烧活。送三一般在傍晚掌灯时分,请僧人在灵前稍事超度后即开始,送三回来再放焰口。放焰口一般从晚上八九点钟开始,可至拂晓。 送三的仪仗队伍序列大体为:幼童走在最前面(幼童多是花钱雇来的),后接“门吹儿”。“门吹儿”后面为送三的亲友队伍,每人手提一白纸灯笼,或斜举一股点燃的高香,纸灯笼或高香要在烧烧活时扔进火堆里烧掉。队伍最后是送三的和尚,和尚穿法衣,持法器,两两对排,最后单数是头目。和尚送三一路吹打法器,不念经,到烧活时亦为吹打高潮。 送三回来放焰口是为了超度亡人。焰口,原为形容饿鬼渴望进食时口吐的火焰。放焰口时和尚做法事,含有向亡人鬼魂和饿鬼施舍食物之意。所以和尚放焰口时要将一个馒头掰成许多碎块抛到地上,使亡人“饱食”,不至成为饿鬼。 在放焰口当中,“解仇疙瘩”和“历世单子”是不可少的。 “解仇疙瘩”,是由丧家姑奶奶们用细绳为每个放焰口的和尚结的“算盘疙瘩”,让和尚们分别全部解开,意思是为亡人解怨仇,赎罪孽,以造福于来世。 念“历世单子”,是在放焰口即将结束前由和尚的“头目”将亡人的晚辈子女、近亲家人等名字列单一一念出,以表示这些晚辈子女、亲属对亡人的祭奠。和尚念完众多的人名之后,要呼唤亡人的名字,令亡灵受祭。这时众多的孝男孝女要放声大哭,一时间哭声、法器敲击声、喃喃诵经声混作一团,形成高潮,接三焰口便在这高潮中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