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大抵男女成年(二十岁左右),婚事始提到日程中来。但是,出丁人们普遍有“早生贵子早得济”的思想,有的问为家里缺少劳动力,老人们希望通过早日给儿子完婚,让儿媳妇在家务上助臂之力,以便减轻负担。所以有的过早地给子女选择配偶,张罗婚事,甚至有的仅仅十四、五岁就开始被亲友或媒人保亲了。 保亲,即介绍婚姻。那时,父母给子女选择配偶,—般都是由亲友来保亲,亦称为“执柯”,俗称“说媒”。此外,社会上还有一种专门以说媒拉纤为职业的中老年妇女,人们习惯地称她们为“媒婆”。有时,她们看到某家青年男女到了结婚年龄,即主动上门,为之说媒,给男女双方进行撮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有时—档子婚事,有两位媒人,即男女双方各有一媒人,各自介绍各自的;也有只是一个媒人,两头说合的。通常她们要靠腿勤、嘴巧。 通过媒人介绍,男女双方父母同意后,首先要过“门户帖”。两家备用一红纸折子,上书姓名、年龄、籍贯、三代(即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名号、官职等,令媒人互相传递。这便是《仪礼》中所说的“问名”。 遂后,男方夫妇择吉日即去女家探视,主要是查询是否和自家门当户对、是否与自家条件相应相等,如其主要家庭成员的官职地位,财产状况等。其次才是姑娘的德才和容貌。总之,上层府第总是重在“天恩祖德,功名富贵”。一般门户主要是看女方家庭名声,家产是否殷实,有无生计,从事何等职业,姑娘像貌是否端正,身体是否健康,是否能操持家务。过去讨媳妇的标难,有要求女方“上炕—把剪子(会做针线活);下炕一把铲子(会做饭莱)”的说法。 女方父、母长辈等亦有相姑爷之说,一般都是在了解了姑爷的身世(历史)德才之后,在媒人的陪同下,到约定的地点进行相看,有带着自己女儿的,也有不带的。同时,相的方式也各自不同。有的是明相,多在家中会见,甚或举行酒宴,相见时,媒人可予正面介绍,老丈人等可以正面问询情况,甚至半真半假地出题考试,让姑爷答对。有的则是暗相,小户人家往往约在某某庙会上,大户人家则多约定于戏院,总之,以游览娱乐等形式,与姑爷会顶,一般多不惊动对方。主要是看看相貌是否端庄,身体有无残疾等。甚至还有的男女双方约定一个共同时间,在媒人的陪同下,隔衔互相一视即妥。这样,不过仅仅是走个形式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