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海北岸,面对碧波荡漾的湖水,有一座中国式的庭院。它坐北朝南,松柳环绕,环境幽静,朱红色的大门旁悬挂着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的黑底金字大匾。宋庆龄同志从1963年迁入直到逝世,十九年来一直生活、工作在这里。 这里,在清初原属于大学士明珠的宅第,以后几经变换,到清末成为末代皇帝溥仪的生父醇亲王载澧王府的花园,占地约25亩。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计划为宋庆龄同志在北京修建一座住宅,但那时国家初建,百废待兴,被宋庆龄同志多次谢绝。以后,周恩来总理受党和政府委托主持此事,才于1962年在这里修建一座中国式的二层小楼,成为现在这样一个古朴秀丽的庭院。 庭院内松柏苍翠,绿草如茵,秀竹淡雅,古朴的建筑坐落于假山和湖水之间。由大门沿花木成荫的道路北行,有一座朝东的小院,这是把园中原有的前厅“濠梁乐趣”和后厅“畅襟斋”改建成的大客厅和大餐厅。在这里,宋庆龄同志曾多次与国家领导人共同讨论国家大事,并在这里会见外宾,招待国际友人。现在这里已作为宋庆龄故居的展览室。室内陈列着宋庆龄同志的许多照片、书信、实物等。在这组小院的西边有一座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二层小楼。楼下有小会客厅、小餐厅,楼上为起居室、办公室、书房,现在仍保持着宋庆龄同志生前工作、居住时的原貌。室内的日历翻到1981年5月29日她逝世的那一天,挂钟的指针停在20时18分她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时刻。在室内的墙壁上,悬挂着国际友人赠送给她的几幅世界名画。宋庆龄同志在这里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著作和文章。这里还陈列着一架黑色的“斯特劳斯”牌的钢琴,她生前很喜欢弹奏贝多芬的乐曲,以作为高尚的娱乐和享受。出小楼西门北行有一座“鸽子房”。宋庆龄同志在工作之暇,常到这里喂养鸽子,并在那棵已有数百年的老槐树下小憩。由此沿着青青的草坪南行,就来到了南湖。经过300多米的长廊和“恩波亭”,顺着曲折的石级登上假山,就是称为“箑亭”的扇面形建筑。由箑亭西望,可以看到由清人题匾的“听雨屋”和“南楼”。“听雨屋”现为礼品室,陈列着宋庆龄同志生前珍藏的很多礼品。南楼现辟为纪念品服务部。 宋庆龄故居的展览共分三个展厅。第一展厅详细介绍了她从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中国革命,直至1949年全国解放时,致力于民主革命事业的生涯。第二展厅,突出表现了她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的活动。在这个展厅的门口摆放着宋庆龄同志的半身汉白玉雕像,那端庄文静,坚韧刚毅的形象,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第三展厅,生动地反映了宋庆龄同志关怀、爱护少年儿童的事迹。 在这所故居里,处处使人感到宋庆龄同志“国之瑰宝”的崇高品格和情操。 宋庆龄故居于1981年进行了修缮,1982年5月29日宋庆龄同志逝世一周年之际正式开放。同时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