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京金隅太平湖
在北京西便门城墙遗址的东面,有一座高耸的大楼,上面有霓虹灯的广告牌,字是北京的著名书法家苏适题写的,原来是“北京建材大厦”,后来将“建材”改为“金隅”,我很纳闷,为何改为“金隅”?金隅是什么意思?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翻阅了一些旧京地图和有关的资料,并实地做了勘察,后来终于搞明白了。 昔日“金隅”,名副其实
老北京有两个太平湖,一个在新街口外,被称作北太平湖,1966年老舍在此投河殉难。后来修筑环行地铁,不知怎么选中了那片地方,填了湖,修建了地铁车辆段;与之相对,还有一个南太平湖,其旧址在现在的西便门城墙遗址的东侧,也就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大门外。很遗憾的是.这片水面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也彻底消失了。 在1954年出版的《实用北京新地图》上,我们仍然可以很清楚地在内城西南角找到“太平湖”,虽然它的面积不大,但却是内城西南一带仅有的一片水域。《天咫偶闻》中记载:太平湖在内城西南隅角楼下,太平街的西头。湖水面积有十顷大,岸边树木茂密,来到此地,使人有如步入南方的园林。当夕阳穿过城墙照到湖水时,湖水与岸边楼亭景物都变为胭脂色,令经过的人流连忘返,不愿离去。《天咫偶闻》成书时间在二十世纪初年,即1907年。据此我们可以猜想那时太平湖的景象还是十分壮观的。 1924年瑞典人奥斯伍尔德-喜仁龙在“踏查”北京时,也来到了这里,他在所著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中也写到这里的景致幽雅怡人,城墙下是密植的青翠欲滴的椿树和柳树,这里的城墙古旧而苍老,角楼岿然屹立,气势恢宏,使这一带成为北京城墙中最美丽,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其实,真正使太平湖为世人瞩目的是,在太平湖的东北岸有一座清朝王府——醇王府。这座府邸原来是乾隆五子永琪的宅邸。咸丰皇帝即位.又将此府赐予道光皇帝的第七个儿子奕譞(言字旁),封醇郡王,同治□年晋封醇亲王。所以这里又叫“七爷府”。同治皇帝死后,奕譞的儿子载湉过继咸丰皇帝为嗣,继同治之后为帝,这就是光绪皇帝。按清代的规定,皇帝出生的地方被称做“潜龙邸”,皇帝即位后,不应再被他人居住,只能改做宫殿或庙宇。根据清朝祖制,奕譞搬出醇王府,在后海北岸另置新府。这里后来升为宫殿,不再住人。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后,义和团曾在府内设立过神坛。辛亥革命后,私立民国大学以此作为校舍。解放后,被北京俄语专科学校和新中中学分别占用。1952年中央音乐学院在此建校,一直使用至今。 在民国时期的北京地图上,“醇王府”的南边还有“袁家花园”的地名。为了搞清来由,我来到了月台胡同(即原来的月台大门胡同)实地考察,在月台胡同的西头南侧我发现一个门楼,可惜已被油烟熏黑了。当地的老同志热情地告诉我,这里面原来就是“袁家花园”,这个门楼是”袁家花园”的惟一遗迹了。正当我为此遗憾之时,老者又说:“这袁家就是袁世凯啊!”他的话让我的心头不禁一震。可见老北京称此地为“金隅”是一点也没有夸张。 “潦潴”成湖,水源不足
关于太平湖的成因,《顺天府志》中说:“城隅积潦潴(“潦潴”就是雨水聚集的意思)为湖,由角楼北水关入护城河。”由于这个原因,地势低洼、雨水聚集而成的太平湖,它的命运便掌握在老天爷的手心,雨水多,湖水就大,雨水少,水面就小。《天咫偶闻》的成书时间与喜仁龙“踏查”太平湖前后不过仅仅过了20年,喜仁龙所见的太平湖已经变成了大水塘”,“一群鸭子在其间嬉戏;湖边的古柳,婀娜多姿,绿荫蔽岸。这一带似远离城市,无人居住,无人过往:气氛悲凉而孤寂,像是在缅怀昔日的胜景。”可以设想,喜仁龙所见的太平湖一定是在雨水少的年份的景象。 后来太平湖所以消失,与它缺乏水源有很大关系。旧时,有一条从大沟沿(即今佟麟阁路)流到太平湖的河沟,成为太平湖的主要水源之一。由于太平湖地势低洼,又处于城墙附近,积聚而来的雨水自然越积越多,形成一片大湖。后来大沟沿被填平了。修成了马路。太平湖的水源只靠雨水积聚显然是不够的。后来这里的水面缩小了,成了河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时候,这一带成了他们的弹药库,城墙上被开除了洞穴和豁口,便于武器及时输送到城墙外的铁路上。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直至五十年代,这里仍继续作为军械库并有驻兵。当地的老百姓都管这里叫“汽油库”。后来部队搬走了,政府将这里整理清洁,栽上树苗。起名“太平湖公园”成为当时很有名气的街头花园,1957年的《北京旅游手册》上还特意将它与东单公园等新建公园一起推介给读者。只可惜时间不长,拆城墙的风暴搅乱了宁静的太平湖。原来的金隅一下子没有了城墙遮拦,后来又有地铁一线的建设,最终加速了太平湖的彻底消亡。 如今,我们已经很难找到太平湖的确切位置,难寻“金隅”的旧日风貌,在那里惟一可以给我们无限遐想的只是“太平湖东里”这样的地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