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会馆位于宣武门外粉房琉璃街115号,会馆始创年代无考,梁启超曾寄居馆内饮冰室。 梁启超1873年生于广东新会县一个地主阶级家庭,少年时代受的是传统封建思想教育。1891年上万木草堂读书,拜在康有为门下,至此开始接触“西学”,并接受了康有为的改良主张,成为其得力的助手。 1885年,梁启超随康有为北上进京住进新会会馆中院内三间北房中,为此屋取名“饮冰室”并在此屋结婚及开展改良主义运动。1895年梁启超在京参加了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为了配合康有为宣传改良主张,1896年8月他至上海创办了《时务报》,扩大了维新派的舆论宣传阵地,他利用新闻媒介大声呼吁“变法图存”并指出“中国唯一的自救方法是自强”。梁启超文章通俗流畅,文章在当时很有影响,使《时务报》销售量增达万余份,一时风靡海内外,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传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被改良派公认为“宣传家”。 1897年冬,梁启超应谭嗣同之邀,担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并参加创办《湘学报》,对湖南维新运动的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898年,梁启超回到北京,佐康有为筹划“新政”的理论准备,提出“今胜于古,后胜于今”的进化论史观。梁启超的思想较为民主,他不沉泯于单纯的君主立宪,他主张;“兴民权”,并痛斥封建君主“私天下为一已之产业”、“收人人自主之权,而归诸一人”的暴君民贼行为。帝颁行新政,赏梁启超为六品衔,负责译书局工作。戊戍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逃至日本,主办《清议报》、《新民丛报》,主张君主立宪,坚持改良主义立场,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严厉批判。 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到北京,拥护袁世凯恢复帝制,后又于1916年在新会会馆内起草了“保国会”章程,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段祺瑞执政时期,梁启超成立“研究系”与段政府遥相互应,并出任其政府财政总长。但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又反对马克思主义,使梁启超由进步的维新志士演化成保守主义,成为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梁启超晚年在清华大学任教,1929年病逝,终年56岁。 梁启超一生著述颇多,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文字音韵,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汇编成《饮冰室全集》传于后世,该书对社会文库有着巨大的贡献。 新会会馆虽然未有被列入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但它对革命的贡献仍不应被忽视,现梁启超故居“饮冰室”仍存在,与《饮冰室文集》相互辉映于历史之中,受到后世的敬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