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门西有一条象来街,那里所以叫象来街,因为那里确曾有很多大象——明、清两代御用的象房就建在那附近。南方或南边各国进贡来的大象都养在那儿的象房里。 因为大象外观壮伟,又极驯顺,从明代起每逢皇帝上朝或有重大庆典、帝后出行,仪仗中总爱用些大象,驾辇、驮宝也都用它们。一般的朝会,只用六只,倘若是盛典,就用得多了。这些大象可真是训练有素,据传大象都有自己的次序和位号,每只大象都按位号食用不同的草料。每逢皇帝上朝时,它们就站在午门西边。皇帝未驾临,它们就随便游荡吃着地上的青草,一旦钟鸣鞭响,表示皇帝要上朝了,它们马上肃立在自己的位子上,静候百官进入宫内,然后它们将鼻子互相钩连起来,看住大门。这时没有一个人再敢闯入宫里了。退朝时,它们就又恢复了原状。倘有哪只大象犯了过失,就要被贬秩,下次仪仗中它会自动地站到所贬之位的。伤了人的大象要受到杖击的处分。执行刑罚时,另外两只大象用鼻子将受罚的大象的前后两腿分别绞住,使它趴下,接受杖击。杖击之后,它会爬起来“谢罪”。这些大象极有灵性,它们的一举一动都听从驯象人的指挥,还学会了用鼻子模仿丝弦铜鼓等乐器的声音。但倘若外间人要看它表演,它要等观看的人给了驯象人足够的钱之后,才昂起鼻子仰起头,发出咿咿呜呜的声音来。 京城里的大象多是云南进献的,有一些是缅甸、越南进贡的。这些大象明代归锦衣卫管理,清代归銮仪卫管理。所有的大象都与驯象人一起在象房居住。象房是明弘治八年修建的,在宣武门内西城墙北,就是现在的象来街一带。 明清两代,北京有六月洗浴之风。每到六月,不仅人要洗得干净,连猫、狗、驴、马等也要到河里去洗浴。而顶顶有趣的,要算三伏洗象了,那可真是个“热闹儿”呢。那时,每到洗象的时候,宣武门内外,钟乐齐鸣,歌吹不断,仪官穿着整齐的官服,打着小旗,导引象群出宣武门向西到护城河里洗浴,城下岸边还搭盖了彩棚,设立仪官公廨监督洗象。有数千人聚在河边,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都来看热闹,有的人还租下了傍岸的茶楼、酒肆靠近窗口的座位。象群在水中嬉戏玩耍,忽而升出水面,忽而隐入水里,就象一座座白色的小山在河中浮沉;有时它们又调皮地用鼻子喷起水来,好象喷泉一样,逗得岸上的观众十分开心。 清代有不少诗文歌咏了当时洗象的盛况。如王渔洋的竹枝词说: 玉水轻魂夹绿槐, 香车筍轿锦成堆, 千钱更赁楼窗坐, 都为河边洗象来。又有任邱庞塏诗云: 团团赤日射河濆, 夹岸人看密似云。 骑象蛮奴冲浪立, 晴天喷落雨纷纷。 清中期以后,南方长期战乱,没有象只进贡到京,朝仪中渐渐不用象了。同治年间,云南局势略有平定,缅甸又进贡了七只象。后来一只象疯了,从西长安门中跑出去,伤了人又毁了不少东西。据说疯象曾用象鼻将一个太监捲起来抛到城墙上,那人就栽在墙上了。它吓得西城的人家都关起门来不敢出去了。銮仪卫到晚上才将这只象捕回去。以后这些象再也不放出来,慢慢地都死了。北京城里后来就没有象了。但那里一直留下了象房桥这个地名。 现在这个地方叫象来街,今日的象来街已经找不到当年群象聚居的痕迹了,这里到处都是车水马龙,一片喧阗闹市。但倘若有人问起,这里为什么叫象来街,谁都可以告诉他,象来街,从前真的有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