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概述 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原为甲1号),一座普通的旧式住宅,是中国戏剧艺术大师、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1961年逝世前的故居,1984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个院落原是晚清庆王府的马厩旧址,民国时期禁烟总局曾设在此,一度成为军人住宅。解放后,国务院改建成招待所。1951年拨给梅兰芳居住时,进行了修葺。 全院占地716平米,使用面积为499平米,有房屋37间,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小四合院。一进大门,迎面是青石砖瓦的大影壁,下边种着一排常绿的竹子。南房前是一棵大梧桐树。走进绿色屏门,是一座木质小影壁,前面摆着四个雕有云纹的小石墩,中间是一个刻有万字形状和喜字的长方石质水池。主人生前曾在里面养有金鱼。东、西、北房三面筑有穿廊,朱漆圆柱、彩绘“蝠缘寿庆”的廊沿。北房廊下东、西两棵大柿子树,几乎遮了半个院落。前面一棵苹果树,一棵海棠树,传说寓有“事事平安”之意。整个院落虽然不大,却古色古香,典雅整洁,盛夏纳凉于此,也能朗润情怀。 梅兰芳怎样住到这里的呢?缘早于1933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他就举家从北京南迁上海市马斯南路居住。解放后,1951年来北京开会时,敬爱的周总理希望他在京定居,以便工作,并当即指示国务院拨给一处住宅。工作人员陪他看了几处,里面都已有住户。如东城区无量大人胡同一处有三进院落并带有花园的住宅,原是梅先生1920至1933年的旧居,他的“缀玉轩”书斋,就是从这个院里闻名的。选住此房,是比较合适的。但他考虑这所房早年既已售出,现在住着很多住户,不愿使他们受搬迁之累,最后选定了这个没有住户,但是面积最小的一处,一直住了十年。 梅兰芳迁入此院后,是这样安排的。北房正面两间作会客厅,东里间是起居室,东、西两耳房分做卧室和内书房,东厢房是饭厅和厨房,南房是外书房,西厢房和跨院房屋为子女们和工作人员居住。 室内的陈设,朴素大方,但处处表现出这位艺术大师的修养和情趣。客厅内是几件硬木古老傢具和一堂皮面沙发。迎门是一个大条案,上面摆着几件康熙古瓶。当中一个八角雕花桌,周围配置四个小圆墩。沙发前是梅先生多年来一直摆用的一张紫檀矮茶几,桌面上竹刻留青阳文通景山水,峰峦层叠、树石花密,柳下停舟,水榭远眺,绝好的一幅江南风景,画意深厚,刀法圆熟,看上去是明末名工巧匠的手笔。它还孕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在1926年瑞典王储(后为国王)古斯塔夫六世来华访问时,梅先生曾在无量大人胡同旧居“缀玉轩”中接待。当他看到这个茶几上摆着茶具,就说“这是一个十分珍贵的艺术品啊!可是磁与竹都是坚硬的,磨损日久,恐有损伤”。梅先生认为他的话有道理,但如铺上台布,就看不见这幅竹刻山水,于是定做了一块玻璃板,四角用厚毡垫高,罩在桌面上,这样既能观赏,又避免了磨损。沙发对面,放着一座红木大穿衣镜,镜框四周有用贝壳镶嵌的“八仙过海”图案。梅先生虽至晚年,仍朝暮对镜练功,力求形态、神态的进一步完美。西墙上挂着清代光绪初年著名戏曲画家沈蓉圃绘的一幅演员写生图,图中收进了同治、光绪年间在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员。这幅画就是在“京剧盛世”的历史时期,所称的“同光十三绝”。画中十三位演员扮演戏中的角色是:1.程长庚(老生)饰《群英会》鲁肃,2.卢胜奎(老生)饰《战北原》诸葛亮,3.张胜奎(老生)饰《一捧雪》莫成,4.杨月楼(老生兼武生)饰《四郎探母》杨延辉,5.谭鑫培(文武老生)饰《恶虎村》黄天霸,6.徐小香(小生)饰《群英会》周瑜,7.时小福(旦角)饰《桑园会》罗敷,8.梅巧玲(旦角,梅兰芳之祖父)饰《雁门关》肖太后,9.余紫云(旦角)饰《彩楼配》王宝钏,10.朱莲芬(旦角)饰《琴挑》陈妙常,11.郝兰田(老旦)饰《行路训子》康氏,12.刘赶三(丑角)饰《探亲家》乡下妈妈,13.杨鸣玉(丑角)饰《思志诚》闵天亮。作者沈蓉圃绘画技巧非常精湛,所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立体感。这帧珍贵画幅为客厅增加了不少艺术光采。西墙下面一张木几上,放着梅兰芳少年时的铜制半身像,是1919年他第一次出国到日本演出时,三越吴服装店赠送的。 清代金冬心画的“双鸽图”,挂在东面隔扇上。另外还摆着一盒鸽子哨,是用竹子、葫芦、象牙雕刻制成的,很是精巧。因为梅兰芳早年为锻练眼神,曾放养过鸽子,所以上述两件物品,他多年来都很珍爱。 起居室放着一个镶着大理石面的红木圆桌,四周放着几个同样的小圆櫈。桌上一台收音机。梅先生每天必在这里收听广播和看报纸。墙上挂了徐悲鸿画的“猫图”和齐白石画的“牵牛花”。猫和牵牛花均是他心爱之物,是两位大画家特为绘赠的,上面并有题记说明。 梅先生与夫人福芝芳的卧室里极为简单,一对单人床,靠床边是一个有十多层抽屉的立柜,用来存放重要文件。一张不大的硬木书桌,一张半旧的西式靠椅,是梅先生经常阅读文件的地方。 这里的书房陈设,要从梅先生过去的两个书斋说起。“缀玉轩”,是20年代他在北京无量大人胡同旧居的书斋,他迁居上海后,书房里悬挂的是清代金冬心隶书“梅华诗屋”的直幅,做为他的书室名。迁入护国寺住宅后,书房里就把“缀玉轩”和“梅华诗屋”两个斋额,轮流悬挂,书房的家俱也依然是原来旧物。按上述两处陈设,只是因室内狭小具体而微了。靠墙一列长书架上,摆放着磁器古玩和中西书籍。西墙上挂着张大千的一幅人物画和晚清陈宝琛写的一付对联。北墙上悬着一帧横幅,是陈师曾、陈半丁、齐白石、姚茫父、王梦白、凌植支、金拱北等几位名家合绘的花卉。南面临窗一件镶大理石面的大书桌,上面放着文房四宝和各个时代的著名画册及几卷诗词和曲谱。 梅兰芳住在这里的时候,正是新中国诞生初期。他不仅在政治上得到了新生,而且在艺术道路上也又一次得到了飞跃。他经常对人说:“解放后我感到越活越年轻了。”从1949年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起,他的社会政治活动日益繁多,曾先后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市和西城区人大代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常委、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朝、中苏、中日等友好协会理事,并被任命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学院院长等职。在此期间梅兰芳多次出国执行任务,1952年代表中国人民出席了维也纳的世界和平代表大会,1953年参加了第三次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1956年率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赴日本旅行演出,1957年去苏联参加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大会,1960年再去苏联参加庆祝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十周年纪念活动。 梅兰芳在国内时,除去工作、学习外,还积极满足广大工农兵群众要求,经常不顾高龄、不辞劳苦到全国各地巡迴公演,有时且深入工矿、农村、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几年里除少数边远省份外,他走遍了全国二十几个省市。直至临终前不久,周总理去医院探视他的病情时,他还为已决定去新彊的演出计划未能实现而遗憾。周总理安慰说:“等你病好了,愿意到哪里,就到哪里,现在要好好静养。”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他的工作日程,安排得多么紧张。他留京期间,在护国寺街家中也很少有空余时间。他家的宾客总是接连不断。有文化艺术界人士,有他领导的单位同志们,有戏剧界同行,有亲戚朋友。或来商谈各种事务,或来研讨艺术,或来拜访请教,梅先生从来不摆架子,更绝不给人以闭门羹。无论工作多忙,即使是正在休息,凡来访者均亲自热情接待。在客厅里经常会见的有田汉、欧阳予倩等文艺界人士;全国各地的著名艺术家周信芳、俞振飞、红线女、马师曾、袁雪芬、陈书舫、常香玉、丁菓仙等到京时均来家拜访;和他多年合作的老友肖长华、姜妙香、刘连荣等更常是座上客。有时客厅坐满,只好把至近亲友请到书房甚至卧室去接待。每至开饭时间,就请客人同到饭厅用餐。当时梅家的厨师说,这里的饭桌经常摆着饭菜,每天开几桌,无固定次数。这是梅先生一贯待人热情诚恳的表现。 故居的庭院里,当年也曾留下了梅先生对艺术孜孜不倦追求的身影。他的卓越艺术,早为世人所知,但直至晚年,仍然一丝不苟。比如他演出过次数最多的《霸王别姬》,每次演出前,白天仍在院内柿子树下练习几遍舞剑。1957年庆祝北方昆曲剧院成立时,梅先生和昆曲表演艺术家韩世昌合作演出《游园惊梦》。为了更好地演出此剧,两位艺术家有一天在院中影壁后排练戏中的身段,直至深夜,在灯光下依然练个不停。平时他还挤时间在室内、外给子女和徒弟们说戏及教练身段。 住在这所故居是梅兰芳生命最后的十年(1951-1961年)。这段生活也充分体现出他一生战斗不息的伟大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