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萧军故居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王德芬

    东北籍作家萧军1951年初从沈阳东北局文化部来到北京,定居在什刹海畔鸦儿胡同6号一所二层西式小楼上。楼上楼下共有八大间宽敞高大的居室,小楼周围有很宽广的空地,铺着鹅卵石砌花甬道,种着松柏、丁香、枣树榆树等。房产主人是张公度先生(现已年近90,是“民革”成员)。萧军通过一位朋友介绍,承租了楼上四大间居室供全家十几口人居住。并自费安装了电灯,可惜上下水道已被拆除,只有一个安在楼下院子里的公用水龙头,往楼上提净水,下楼倒污水,均由萧军自己承担(因家属均系妇孺)。
    萧军住在楼上东部间25平米的南屋里,屋南附有17平米的大晾台,他经常在晾台上打拳舞剑锻炼身体。凭栏眺望,后海绿波荡漾,岸边柳丝依依,环境十分清新优美。楼前来往机动车不多,比较安静适宜写作。萧军甚感“得其所哉”。在这里他完成了长篇小说《第三代》、《五月的矿山》、《吴越春秋史话》和京剧本《吴越春秋》。
    楼内原只萧军一户房客。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房东老夫妇被“专政”,房产被归公,院内建立了街道工厂,楼内院内住进了几十户房客,各自又兴建小屋,成了名符其实的“大杂院”,终日机声隆隆,人声嘈杂,昔日的宁静已一去不复返了。萧军家属的居室也被强占了两间,除了长子萧鸣一家四口住在一间西屋外,萧军夫妇和其他五个子女全挤在他住的那间屋子里,没了他写作的地方。只好把屋角不到2平米的储藏室布置成了写作室,命名为“蜗蜗居”。“蜗蜗居”内设一三屉桌,桌上立一小书柜,一台灯,因无窗,白天写作须开灯。冬天冷,夏天热,再放一只凳子就没了回旋余地,萧军写了一首诗贴在了“蜗蜗居”门额上:
    蜗居虽小亦何嫌,芥子须弥两大千。
    苍狗白云瞰去住,镜花水月幻中看。
    虫沙劫历身犹健,烽火频经胆未寒。
    笑回眸六十六载,闲将琴剑娱余年。
    萧军说:“我是有窝就下蛋,有水就行船,决不等什么好条件。”就在这“蜗蜗居”里,他辛勤地写作着。
    1976年地震期间,为防楼房倒塌,年近古稀的萧军在房管局的支持下,亲自带领家属及其他住户自始至终参加了修缮工作。为了防雪防雨,萧军又自费安装了晾台的玻璃窗,布置成了写作室,完成了《萧红书简辑存注释录》、《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及《萧军近作》里收集的几十篇散文和诗作。
    1980年,中共中央、北京市委为萧军落实政策平反昭雪后,北京市政府分配给萧军西直门附近一套三居室单元,才将被强占去的两间房“赎”了回来。
    萧军夫妇参加革命以后一直是供给制,没有工资,到了北京以后,由于30多年的坎坷遭遇,萧军的著作得不到出版的机会,毫无储蓄,孩子多负担重,始终没有自己称心如意的住宅安心写作。他在这所私人出租的小楼上居住了37年,有着深厚的感情。五十年代房主愿以两千元把小楼卖给萧军,他无力购买;八十年代房主又以五万元出售此楼,萧军更无力购买,他是多么希望永远住在这所小楼上啊!1987年底市政府虽然给他分配了木樨地茂林居小区新住宅,但他还是依恋着这所小楼不愿离去。1988年6月他终于在什刹海畔的“蜗蜗居”旁永远闭上了他的眼睛。
    萧军谢世后,经常有人前来探访凭吊他的故居。人们伫立窗前,俯视湖面上的碧波画舫,沿岸的垂柳白杨满目葱葱郁郁,一派生机;远眺西山,漫漫晴岚缈如纱帐,又如同历史的烟云缕缕入怀不肯散去,仍然萦绕着什刹海,萦绕着“蜗蜗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4 23:13 , Processed in 1.083641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