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历史上的手工业

2002-12-1 11:00| 发布者: 贺海

    北京的手工业,其中包括特种手工艺品的制作,历史已相当久远,金、元两代在此建造都城,修筑宫廷园囿,从民间征集了一批相当数量的工匠,其中除从事建筑的土木工匠外,也有一批技艺很高的手工艺人。元代曾设留守司,下设少府监,管理各路工匠,供应各种御用器物及内府修缮事宜;并设有专门机构“掌修建宫殿及大都造作”,其中也包括制作各种手工艺品。
    到了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重新修建宫廷皇室,当时从全国各地调集的手工匠人数量更加可观。这些浩大的工程竣工以后,有相当一批手工匠人留在了这里,从而把我国各地传统手工业技术带到了北京。
    明代管理手工业,其中包括特种工艺制造的机构叫“御用监”,“凡御前所用围屏,床榻诸木品,及紫檀、象牙、乌木、诸玩器皆造办之”。内府、工部都设有包括许多行业的手工作坊,当时称作“官局工业”,专门制作为皇家贵族所需要的各种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和消费品,以满足他们骄奢淫逸的腐化生活,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明代手工业所生产的各种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当时手工艺人所制作的漆器、景泰蓝、瓷瓶、宫扇、绢花等等,都是驰名中外的艺术精品。
    明代,北京官府手工艺生产相当发达。据《明会典》记载:当时工艺分工有188种,工匠艺人一万一千八百余人。花市在明代,原为销售鲜花的集市,后来逐渐成为销售纸花的场所。《燕京岁时记》说:当时“花有通草、绫绢……之类,颇能混真”。
    到了清代以后,北京的手工业又有所发展,例如乾隆年间,是北京刺绣业最繁荣的一个时期,无论宫闱民间,衣着服用皆喜刺绣,那些皇亲贵戚,“富贵”人家,每年所需的刺绣产品用量很大。再有纸绢花业较明代也有了进展,制品种类繁多,有绢花、绒花、纱花,以及绒花球、绒花篮等等。这种“花活”制作得较前更加精致美观,有如绽开的鲜花,在当时的封建宫廷中极为流行,因此称为“宫花”。
    北京历史上的手工业,著名的产品种类很多,如玉器业,这种行业包括的种类繁多,除各色玉石外,翡翠、玛瑙、珍珠、珊瑚、象牙、水晶、孔雀石、鸡血石、宝石等等均列为玉器行业。原料则来自国内外各地。海外远自印度、日本、缅甸、南洋诸岛,国内来自新疆、云南、陕西等省。琢玉技术,在我国有据可考已有四千余年历史。在特种工艺品中,有其特殊地位,不仅因为它经济价值高,出现“价值连城”的作品,而且也由于它技艺深邃,有的作品被视为“稀世珍宝”。
    封建时代的北京,玉器制品绝大部分供那些皇亲贵戚欣赏,以满足他们的糜烂生活。庚子事变后,北京的“洋人”增多,这种高级消费品逐渐转向于那些外商。当时玉器行庄大致分为四路:一是“本庄”,产品销京津沪汉等地;二是“蒙古庄”,产品销蒙古、新疆一带;三是“东洋庄”,产品销日本;四是“洋庄”,产品销英、美、法等国。抗日战争前北京的玉器作坊多在前门、崇文们一带。这种行业平时并不兴旺,然而销出的产品,一笔即值“万金”,因此,当时有“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之说。北京玉器业,在解放前有一个由资本家操纵的行会组织,叫作“玉行长春会馆”,设在和平门外琉璃厂,当时资本家利用这个行帮组织垄断市场,囤积居奇,谋取暴利,玉器业的工人则甘受剥削,只能出卖自己的贱价劳动力。据有关资料记载:那时在这种行业学徒,入柜前三年,只管吃饭,没有工资;期满以后,一般工资,每天只合四斤多小米。
    玉器行业所包括的各类产品,要求的必须精细到家,无论立琢,还是深浅浮琢等等,都要达到“鬼斧神工”的水平。北京曾有一个琢玉能手,名叫潘秉衡,当时称为“北玉四怪之首”。牙雕也是如此,如雕制人物,必须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体态而有所差异,绝不能表现出千篇一律。因此,掌握这门高超的技艺,非短期所能达到。
    再如料器业。这种行业原由山东博山传入北京,技术有所发展。清代官吏的服饰,如朝珠、顶子之类,多用此物。此外,用料玻璃制成的各种动物、果品以及各种“玩艺”,形象逼真,如同实物,颇受人们的欢迎。北京“葡萄常”制作的料葡萄,已有百余年历史,远在封建时代就已出名。这种产品过去曾远销国内外各地。
    北京历史上的手工业,还有很多,如挑补花业、宫灯业、珐琅业,等等,都各具特点,各有春秋。北京的手工业工人经过长期的创造、琢磨,不仅使它的传统技艺逐步提高,而且也吸收了一些国外的产品技术,形成兼收并蓄,但又独具一格的“京造”特点。
    不过,解放前的北京手工业,生产组织十分落后,基本沿用中古时代的作坊形式,资本少,规模小,因陋就简,抱残守缺,一般采取“领活”、“论件计酬”的办法。由领有牌照的商店“发料收货”,“出售运销”,因此,手工业作坊无形中成为商家的佣工。至于在作坊内劳动的手工业工人收入低微,甚至难得养家糊口,工作环境更是恶劣异常,据旧时代的《工业月刊》记载:“手工作坊室内空气污浊不堪,光线暗浅已极,完全利用天然昼光,惟仅赖由旧式窗棂透入。工人健康壮况,极为不良,患病者居多。福利问题,从未注意。”
    那时的手工业也和其它行业一样,某些掌握高超技术的手工业工人,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保留自己的“绝技”,不得不采取极端保守的办法,甚至连自己的子女都不予传授,因此,北京曾出现过“葡萄常”五姑娘,为了继承老一辈的技艺,宁可终身不嫁。
    解放后,北京的手工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得到了复苏和发展。1954年手工业合作化以后,更出现了崭新的面目,不仅花色品种大量增加,而且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不少新的建树。北京的手工业品一改过去只为少数有闲阶级或“洋人”服务,劳动人民不敢问津的状态。十年动乱期间,由于某些手工业品被视为“四旧”,曾一度受到摧残,目前已得到了恢复。这支奇异的鲜花在北京这块“宝地”上今后会开放得更加妍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19:48 , Processed in 1.091969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