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著名银行家周作民生平及其故居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席长庚

    西城绒线胡同内有一座清代的府宅,此宅“壮丽崇闳,为西城甲第”,是典型民族风格的四合院。整座建筑庭院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布局严谨,曲径回廊,古树浓荫,厅堂轩敞,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朱红的大门坐北朝南。这座古色古香的庭院,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成五进院落,至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
    据记载,这里原为清圣祖康熙第二十四子诚珞亲王之后溥霱的府第,光绪二十八年被册封为“勋贝子府”。清定都北京后,这里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孙杜度后代的府宅。杜度因作战英勇,屡建功勋,在1624年被封为贝勒,因此当时称此宅为杜度贝勒宅。同治八年(1869年)康熙皇帝第六代孙溥霱,由安定门内宽街迁至此,将杜度府宅院的西路和中路大部分宅院交给溥霱居住,人称勋贝子府。1924年溥霱以5000元大洋,将此宅卖给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新中国成立后,周先生将此宅交给国家使用。1959年在周恩来总理建议下,在这里办起了四川饭店。
    一、实业救国 创办银行
    周作民是著名的银行家,他为创办金城银行并为这家银行的经营与发展倾注了毕生精力,经历了30年艰辛曲折道路。他以非常的魄力和灵活的手腕,与政界交往周旋,以谋求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在银行业务方面,他从大处着眼,勇于开拓,又善于稳健经营,被誉为长袖善舞的银行奇才。
    金城银行创建时,总经理处和北京分行都设在西城西交民巷,直到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总经理处始南迁上海。此后十几年时间周作民常驻北京金城行址办公。
    周作民又名维新,1882年生于江苏淮安,早年受知于乡前辈罗振玉(甲骨文专家)、刘鹗(《老残游记》作者)。1906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肄读于日本京都帝大。1908年回国,在南京政治学堂担任翻译。辛亥革命后,担任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科长。1912年南北和议,政府北迁,周随往北京,为先后任财政总长的熊希龄和周自齐所赏识,提升为财政部库藏司司长,兼部派驻交通银行国库稽核,由此而结识了交通银行当权人物任振采、胡笔江。1915年财政总长易人,周离开财政部转任交通银行芜湖分行经理,旋又调任交通银行总行稽核课主任。
    周作民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去日本留学,目睹明治维新后其国力日渐强盛,而激起自己爱国情绪。同时,三井、三菱等日本金融贸易集团经营管理的新模式和方法,也给他以启发,增强了他的事业心。回国之后,他不留恋于官职升迁,而热衷于创办事业,力求探索一条通过金融资本来振兴国家实业的途径。于是积极联络军阀官僚倪幼月(安徽督军倪嗣冲之子)、王祝三(安武军后路局督办)、吴达铨(天津造币厂监督)及交通银行协理任振采、北京行经理胡笔江等,共同发起创办一家私营银行,采金城汤地、永久坚固之意,取名“金城”,于1917年5月正式成立,周作民任总经理。 
    二、放款投资 支持企业
    周作民怀着实业救国理想,通过放款和投资热心支持民族工商事业。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金城银行的放款对象,以1919年——1937年为例,工业、商业两项合计在50%左右,工业一般占25%,个别年份1923年曾达31.94%。这在旧中国银行业中是比较突出的。在工业放款中,主要投放于四个行业,即棉纺织工业、化学工业、煤矿工业、面粉工业。1927年这四个行业放款占整个工业放款的比重分别为46.08%、19.04%、10.4%和8.52%。
    金城银行对化学工业放款,主要是对永利化学公司放款。永利1926年试制洋碱,金城曾予60万元的巨额放款支持。周作民与永利公司范旭东交往颇深。当天津永利公司制碱成功,拟在南京设厂开制尚属空白的重要产品硫酸铔,面临资金严重困难之时,得到金城银行(并联合上海银行、中国银行)的放款和投资支持,而使外国资本攫取在华制造硫酸铔权利的企图未能实现。
    金城银行采取放款与投资紧密结合,参与或直接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方式,实现对民族工业的支持,同时保证资金安全。以1937年6月的统计为例,在对工矿企业放款中,贷给有投资关系的企业之数额占76.6%。金城银行在支持民族工业发展方面,除帮助解决资金困难外,还遴选专家帮助企业在技术上和经营管理上进行改革和发展。在旧中国,金城银行曾经投过资的企业总计为238个,它对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民生实业轮船公司的投资,分别占这两大企业资本总额的9.73%和15.66%。由此可见,周作民想把银行资本渗入到产业资本中去的愿望是强烈的,其作法也是比较成功的。 
    三、稳健开拓 经营有方
    周作民主持金城银行在放款业务中,强调多做抵押放款。在放款掌握上,按照是否稳妥和获利厚薄区别对待。把利厚而稳妥者列为第一类,视为极优主顾;把利薄而稳妥者列为第二类,认为这类户利息虽薄,但可循市场利率的趋势,或于营业上具有特殊关系,不违背放款原则,可认为适当。周作民深知存款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以千方百计争取大户存款。其经营作风特点是,不惜花钱,讲求排场,以期得到顾客的重视和信任,密切业务往来。金城银行在北京、天津、上海、汉口等地自建大楼,经理室经常招待大户,所有交际费用,实报实销。周作民在北京驻行时,常常亲自接待大户。当时这些大户讲求面子,不愿直上柜台,而愿在经理室洽谈存款事宜,由此往往拉牢一些大户存款。金城银行同时注意吸收中小户存款,于1919年开办储蓄业务,可算银行中办储蓄业务之较早者。1929年冯玉祥部驻扎南苑,冯在官兵中提倡勤俭节约,金城银行就举办军人储蓄,一元起存,吸收存款50万元。其后又派员到张家口、绥远、包头等地设立办事处吸收冯部军人存款。“金城”存款利息是比较高的,在1917年至1927年之间,定期存款利率高达9%,甚至10%。但也不主张以滥加利息为手段吸收存款,而强调从多方面提供服务,以图顾客欢迎,谋求交往的亲密。
    金城银行在同业竞争的同时,很注意与“北四行”的盐业、中南、大陆三家银行的联合,以谋求与当时中国、交通两行相匹敌,而在金融事业中占优势地位。如1921-1922年间组成四行联营事务所,形成“北四行”联合集团。1921年中南银行以侨资银行身份取得银行券发行权。1922年金城决定与盐业、大陆一起参加建立四行准备库,变中南独家发行钞票为四行联合发行钞票。1923年四行合办四行储蓄会。1931年建立四行企业部和四行信托部,并联合兴建国际饭店大楼。1948年四行储蓄会和四行信托部合并,改组为联合商业储蓄银行。
    金城银行是一家大银行,分支机构林立。但他们在机构设置上讲求经济核算,不搞铺张浪费。其设置原则,可以概括为根据业务需要,力图发展,机动灵活。建行三十多年,在大中城市及香港先后建立分支机构100余处。金城银行设置机构不论城市大小,均视业务需要逐步调整规格。如1917年先派人到上海办寄庄业务,1918年筹设分行,汉口也是先设寄庄后改设分行。已设行处随条件变化,失去存在的必要,则予以迁移或撤销。如在陇海沿线设立的潼关办事处,随铁路西进,潼关汇款收解事少,即于1935年迁至西安。抗日战争胜利后还采取迁地复业或迁地营业的作法。如焦作行迁至无锡,平凉行迁至兰州,道口行迁至北平门头沟,广州一个办事处迁至汕头等。
    周作民遴选行员的标准,重在品格和常识(这里的“识”,可理解为“见识”,如远见卓识),而才学次之。他认为“银行为信用事业,工作人员多与钱币收付有关,故品德至关重要。行员必须具有忠实、勤勉、忍耐的品德,此种美德唯有常识丰富者才能具备。具备此种美德,则品格自必争上游,才学亦能活用与增进”。金城银行对工作人员训练尤为注重。试取员生需经指定学校加以深造,或指定高级职员经常予以指导。还注意采取若干办法提高人员素质。如随时邀请名人演讲,延聘良师补习,从而提高行员学识、技术水平;同时派员前往各地考察商场、工厂、农村,以了解经济实际情况;还选派人员赴海外游学,加以深造。金城银行任用分行经理等高级人员,均由任总经理的周作民亲自遴选,向董事会提出任用与调配意见,一些主要分行的经理大多由留学日本或留学欧美的大学毕业生充任。 
    四、风云变幻 生存发展
    金城银行建立,资本来源主要是军阀官僚的投资,作为一个银行家周作民本人股本额很小。但自创立起他任总经理历时32年,并兼任董事长十多年,始终掌握该行经营管理大权,该行一切业务、事务都受周本人的思想言行的影响。
    金城银行创立后的三十余年,经历了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敌伪政府等不同政局,又遇到银元(含银元、银行券)、法币、“中储券”和“中联券”、金圆券等不同币制变化,不断受到反动政权的迫害和官僚资本的剥夺,以及恶性通货膨胀的影响,走过了曲折起伏的过程。但总的说来,周作民领导的金城银行其业务经营保持不断发展趋势,机构和业务扩展到全国,社会信誉日臻提高。金城银行在抗战前,总分机构已达50余处,成为全国性的民族资本大银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金城银行除在沦陷区撤迁部分行、处外,在重庆另设总经理处,以统辖大后方营业,增设西南、东南、西北三个管辖行及所属分支机构23处。
    周作民作为一个代表民族资本的银行家,在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多年历史过程中,在国内外局势动荡的背景下,为保全金城银行的事业,在各个时期同各个政权都有明来暗往的联系,借以拉拢关系,疏通关节。他虽然极力躲避出头露面担任政府要职,但也免不了接受一些有关财贸组织委员一类的虚衔,其目的主要为保全金城之地位和他个人的金融资本家身份。由此曾两度陷入窘境。一次是太平洋战争开始,日本军队占领香港,周作民被日本宪兵拘留于香港饭店,后日本想利用他的留日关系,让其为敌伪效劳,遂释放返回。另一次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初期,被国民党特务软禁于上海海格路,后经友人斡旋,以事出误会,被送返寓所。因处境艰难,精神身体俱感不支,遂于1948年申请经董事会批准赴美国疗养。 
    五、追求进步 奔向人民
    周作民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即与其有了联系。他由美回港时,获得机会与进步人士接触,思想转变更大。全国解放前夕,周作民在上海组织“行务委员会”,由行方和职工代表参加,共撑危局,保护行产,为迎接解放作准备。为躲避国民党的逼迫,他暂时赴港。在港时曾同银行家张公权、卢作孚等人合写一份金融方面的建议书,送交人民政府,表达其爱戴与关心。同时,以重金包租一艘外轮开往天津,为华北解放区装运一批药品及小五金等急需物资,并护送许多民主人士返回国内。上海解放的第二天,周先生在港给金城全体同仁发来贺电,电文为:“庆祝解放,安心工作。”
    全国解放后,周先生率先接受社会主义改造,促进金城银行公私合营。1950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全国金融联席会议,商讨如何调整金融业,使之适应新形势。周作民明确指示金城银行在会议期间,率先申请公股参加,并要求指派公股董事。中国人民银行同意这个要求,派陈穆、曾凌二人为金城银行公股董事,并在北京召开董事会。周先生在香港还积极促成了五行的联营联管和进行公私合营。
    1951年6月,周作民受周恩来总理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的邀请,由港回京。他是在海外最先回归祖国的金融界老一辈人士。周先生回京后,谒见周总理,对周总理的照顾表示衷心感谢,并几度与南汉宸行长会晤。南汉宸对他的爱国行动,给予很高评价。全国政协以特邀代表身份请他参加,并经陈叔通带领谒见毛主席。
    周作民在担任公营合营银行副董事长期间,常在上海居住。1955年3月8日突患心脏病在沪逝世。
    周作民一生收藏的名贵文物、书画颇多。1955年逝世后,他的家属秉承其遗志并得到中国人民银行的协助,于1957年全部由香港运回北京。计有美国证券30余万美元和金城银行股票约人民币100万元,以及图书5300册,名人书画碑帖、瓷器铜器等文物计1405件,全部捐献给国家,受到国家文物部门的褒奖,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进行展览。
    周先生的一生,有抱负、有魄力、有眼光,是一位为金城银行事业奋斗不懈的银行家,又是一位热爱祖国,能够跟着时代潮流前进的银行家。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4 10:46 , Processed in 1.12123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