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北京的掌故轶闻、民俗风情,特别是京剧和一代宗匠梅兰芳,都必然和一代文豪齐如山联系在一起。 齐如山(1875—1962),河北高阳人,世居北京。齐如山的祖父齐竹溪和父亲齐禊亭,两代都是进士。齐如山生长在这样一个诗书传世的家庭中,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五岁到十七岁,博习古代经典,正像封建社会中其他知识分子一样,他吮吸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成长。十九岁进同文馆学习德文及法文,同文馆是由曾纪泽奏请成立于1862年(同治元年)的一座培养翻译及外交官的学校。1900年义和团运动起,同文馆停办。齐禊亭鉴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及满清朝廷的昏庸腐败,不许自己的儿子再给清朝做官,也不许给外国人当翻译,齐如山遂改业经商,做了买卖,字号叫义兴局。以后李石曾和齐如山的长兄齐竺山在法国经营巴黎豆腐公司,需从国内招聘工人前去,齐如山送工人去法国,因此有机会三次游历欧洲。在法国见到过蔡元培、张静江、张溥泉;在英国见到过吴稚晖,更为幸运的是他还见到了孙中山先生。 对于中国戏曲,历代学者都以此为小道不足观,没有人肯认真研究它,而戏曲演员又为文化视野所囿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齐如山却尽其毕生心力,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之内,殚精竭虑从事于国剧(京剧及其他地方戏曲)的专门研究。他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但他并不满足于书本的研究,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广泛搜集资料,并与书本记载相参照,得出确切的结论。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他曾访问过京剧界老角名宿达三四千人,纪录下丰富生动的原始材料,并从古代经籍、辞赋、笔记、风土志以及西方有关的心理学、戏剧理论著作中寻找线索和印证,最后整理归纳为著作,主要有《说戏》、《观剧建言》、《中国剧之组织》、《京剧之变迁》、《脸谱图解》、《梅兰芳艺术之一斑》、《梅兰芳游美记》等三十余种。他提出的“无声不歌,无动不舞”论点,是对中国传统戏剧最精炼、最准确的概括,他晚年的著作《国剧艺术汇考》内容丰富,考据周详,更修订了自己早期研究中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将有关京剧艺术的种种问题,擘肌分理,予以客观精审的考证,为京剧研究提供了一部充实完备的参考书。 除了理论上的研究,齐如山还身体力行,从事于艺术改革的实践,这就不能不提到齐如山与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关系。齐如山与梅兰芳谊兼师友,早在民国初年,他就为崭露头角的年轻的梅兰芳编写排演了大量新戏,如《天女散花》、《廉锦枫》、《洛神》、《霸王别姬》、《西施》、《太真外传》、《凤还巢》等等。在舞蹈动作、服饰化妆、剧本文学性各方面皆卓有创造,开一代新风,为梅兰芳创建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他的倡议奔走下,二三十年代梅兰芳几次出访日本、美国及欧洲,使中国京剧得以弘扬海外,跻于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林。 齐如山还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的不少著作属于社会史范畴,而且都是活泼新鲜、极其生动具体的第一手资料。他自述:“我做了十来年买卖,与各界的人都接触得很多,真可以说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农工商贾,各种技艺人员都认识了不少”,而“欲研究经史,不能离开社会”,他认识到“由社会中的许多情形,可以明了经史的意义;由经史中的记载,又可以知道社会中各事之来源”,所以,他屏弃了皓首穷经老一套的做学问之道,而是另辟蹊径,走向社会。他对于社会中的文化、风俗、习惯、人情以至婚丧、庆吊、酬应、来往、买卖、工艺、技术、娱乐、游艺、饮食等等,都极感兴趣,并悉心加以调查研究。这方面的著作有《北平三百六十行》、《故都琐述》、《北平零食》、《北京土话》等,都是他亲自调查访问所得,是第一手真实可靠的材料,而不是从书本中爬梳检覈出来的。齐如山可谓近代社会掌故的宗匠。 齐如山晚年所写《齐如山回忆录》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文字生动朴实,全用日常口语,读来十分亲切感人,令人不忍释卷。 (《北京土话》于年内将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齐如山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