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和玉(1873-1959),原名璧,河北省宝坻县大套村人。9岁入玉田县石门镇的“久和春”科班,初习梆子武生兼小生,后改京剧武生。满师后又自愿留科两年,后到北京搭嵩祝成班,因其戏路不适京班要求,仅为武戏配角。他空怀一身演技,却不得施展,便留心京派戏路,暗自苦心钻研。后经张虎山引荐,拜人俞菊笙门下深造,并从俞之内弟张玉贵习艺,技艺大进,后到津门及东北各地演出,崭露头角。1900年又赴烟台演出,与李吉瑞、薛凤池相识,结为金兰之好,相互切磋技艺,并与李、薛等人同台演出,后同赴津门。在津定居后,由小桂元为其组班演出,常演剧目为“三楼一挑”,即《赵家楼》、《贾家楼》、《艳阳楼》和《挑华车》,自此声誉鹊起。由于武功稳准磁实,长靠、短打、箭衣戏皆能,其长靠更优于短打,更擅勾脸之戏。由于行帮的排斥,只准其演武净,不许唱武生,但却因常演《收关胜》而享名,有“大刀和玉”之美称。二十年代曾与尚小云、程砚秋合作,后由津门迁至京城。梅兰芳亦邀其合作。 尚和玉与杨小楼,同出于俞菊笙门下,杨称尚为师兄。尚虽得俞之三昧,恪守俞的风范,但欠缺创意,况其天赋远不及杨,限于嗓子条件,有些戏不适演唱,如《连环套》一类之戏只可回避。但他武功极为扎实,腰腿功深厚,举手投足节奏鲜明,身段功架一丝不苟。其“垛泥”单腿立住稳如盘石,“亮相”极有雕塑造型的美感。所演《四平山》等为内外界所推崇,杨小楼对尚所塑造的李元霸,亦从内心佩服。曾说:“这类戏我唱不过老尚。”双锤在他手中重似千钧,讲究气势不尚花俏。他认为唱、念、做、打都要合乎戏理,演戏是演人物,武打也要有目的性,要打出人物性格,要符合当时的背景和心情。他在给学生授课时曾讲:“舞台上不能胡乱耍锤,更不许扔锤出手。若是胡乱抛扔,连自己都不知是在干什么?那就不是演戏了,而是江湖卖艺的。台下可以做为练功用,台上可不能乱用,你们别以为我不会耍才这么说。”说完就给学生示范了一番,又说:“学会耍锤容易,演好人物就难了。”尚和玉的艺术风格是以粗犷豪壮、勇猛凝重著称,被世人称为“尚派”。他昆乱不挡,武生、武净兼演。其扮相雄伟威武,极擅扮演勾脸的豪杰、猛将。常演剧目有《晋阳宫》、《惜惺惺》、《车轮战》、《四平山》、《收关胜》、《赵家楼》、《贾家楼》、《艳阳楼》、《挑滑车》、《铁笼山》、《战滁州》、《窃兵符》、《英雄义》、《诈历城》、《恶虎村》、《宁国府》、《金沙滩》、《嘉兴府》、《飞叉阵》、《金钱豹》、《水帘洞》等,都独具风格。《长坂坡》“尚派”与“杨派”演法不同,各有独自见解,“掩井”一场,尚和玉从不演“抓帔”,而是趋步奔至井台,有独特的表演。 尚和玉常说:“要想唱好戏,得有修性心;没有修性心,怎成好艺人。”同辈人将他的名字倒置过来,称其为“玉和尚”,一般都尊称他为“尚老将”。他一生刚直不阿,胸怀坦荡,对艺术极为负责,无论演戏还是教戏,都极其认真。曾于富连成社、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荣春社等科班执教,深得学艺者崇敬。尚老将的弟子有韩长宝(1894-1954),他是尚的最早弟子,曾于“四维戏校”等科班任教,韩的弟子有蔡宝华等。其子韩舒声工老生;娄廷玉(1898-1973)于1920年拜尚为师,曾有“小尚和玉”之誉,师徒曾同台演出《艳阳楼》等;张德发(1901-1981)于1921年拜尚为师,师徒曾同于稽古社执教;朱小义(1904-1941)曾师事郝振基、王益友习昆曲,后改京剧武生兼武丑,后拜尚和玉为师,因其鸦片烟瘾极大不能自拔,尚对朱说:“你太没出息!”朱终因体力不支沦为配角,英年困死津门;侯永奎(1911-1981)曾师事郝振基、陶显庭、王益友等习昆曲武生,后拜尚为师,艺事精进享誉剧坛。其子少奎继承父业;傅德威1916-1988)曾拜杨小楼为师,后拜人尚门成为尚派传人;孙盛云(1913-1998)原名镇南,10岁入富连成社习武生,1934年拜尚为师,随侍尚师达10年之久,口传身教带其演于京津等地,78岁仍能演《挑华车》。尚老将的弟子还有康喜寿、骆连翔、何连涛等。票界的弟子有朱作舟(1886-1960),别号龙沙散人。曾与王庚生、刘叔度并称天津票界三杰。于1930年创办琴声雅集票房。1956年以古稀之年仍能演《金钱豹》;“荥阳少主”郑星垣(1918-1992),经齐如山引荐拜尚为师,于宣南香厂路“新丰楼”举行仪式,萧长华、程继先、尚小云、金少山、郝寿臣、时慧宝等参加了拜师会。师徒相处甚为融恰情如父子,郑每次送给尚师的孝敬钱,均托侯永奎代为转递。据传郑为报答恩师,还送给师父一份厚礼——房契,让尚师有一宽敞清静的住所。40年代郑定居香港,师徒挥泪而别,自此再未相见;张少良(1900-1973),初习老生,嗓败后改武生,与张德发相识,遂拜尚为师,曾与尚师与师兄们演出合作戏;赵子仪曾为春阳友会之名票,后与南铁生、章小山等创办东园雅集票房,尚和玉亦常去参加活动,遂拜尚为师。 1936年陈富康创办的“长庆社”解散后,学生一部分加入尚小云创办的“荣春社”,一部分被天津劝业场少东家高勃海(1910-1982)收留,于天华景创办了“稽古社”科班,因高曾从尚老将学过戏,于“七七事变”后,特请尚先生出山赴津,担任该社名誉社长及艺术总教习。社长娄廷玉,副社长韩富信(1901-?)。尚老将慧眼识人因材施教,对贺永华、张德华、蔡宝华、徐俊华、刘武华等重点培养。贺永华未入稽古社时,曾从郭少安问艺,郭少安(1897-1962)傍尚老将多年,并曾向尚师请益。尚先生对学生毫无保留地倾囊传授剧目,但因人授艺,发挥各人所长。张德华除学其它尚派剧目外,因其身材魁梧,适演李元霸之戏,故得尚亲传其《晋阳宫》、《惜惺惺》、《四平山》等戏。张春华原习武生,经尚老将认真观察,见他练功刻苦且矫健敏捷,对他甚是喜爱,惜身量矮小不适演武生,遂劝其改习武丑方为上策,果然展其所长成为一代武丑名家。稽古社仅培养出“华”、“承”两科一百多学生,便于1944年9月宣告解散。 尚老将在稽古社除授艺外,每年均登台演出,时年已60多岁,仍演出《英雄义》、《水帘洞》等,台上仍然一丝不苟全力以赴。《英雄义》的“水擒”是尚老将特有的杰作。“甩发”、厚底连走三个“虎跳”。张春华、王富华的阮氏兄弟,尚老将的史文恭连从二人头上“飞脚”、“旋子”过人,台下顿时“炸窝”的好,后台提心吊胆地捏着一把汗,人人称赞不愧是“尚老将”。稽古社解散那年,尚老将已年逾古稀,宝刀不老仍演出《铁笼山》、《挑滑车》等重头戏,可见其功底之深厚。曾与萧长华、程继先、马德成、时慧宝组成“五老会”演出。1950年尚和玉与王瑶卿、萧长华、王风卿、马德成、张德俊、谭小培、金仲仁、鲍吉祥被田汉礼聘至“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中国戏曲学校前身)任教,时称“九大教授”。1951年抗美援朝时,戏校师生为捐献飞机,于大众剧场举行了五场义演,6月17日的首场演出,尚老将以近80岁高龄,仍请缨粉墨登场演出了《晋阳宫》,受到内外界的赞誉。 尚老将早年在科班执教时,曾向尚长春、黄元庆等传授《惜惺惺》、《四平山》、《铁笼山》等,到中国戏校执教时,又为田中玉、栢之毅、钱浩梁等传授其拿手剧目。尚老将1959年病逝,享年87岁。 尚和玉之女为叶盛章前室,未生子女。 (本文曾得萧盛萱先生、张德华先生提供宝贵资料,在此一并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