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宣武门外魏染胡同中间路东的浅灰色二层西洋小楼,便是《京报》馆的旧址。楼门上方中央,镌刻着三个俊秀的大字“京报馆”,这是邵飘萍亲笔题写的。 邵飘萍,名振青,字飘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东阳县南马区紫溪村。他是我国第一个通讯社《北京新闻编译社》的创办人,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新闻学研究会的倡导者和创办人之一。《京报》更是他从事新闻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1916年7月,邵飘萍从上海到北京,担任《申报》驻北京的特派记者。此后他历经磨难,始终坚持不懈地活跃在北京的报坛,战斗在反动军阀统治的中心。 1918年10月5日,为了实现自己办报的愿望,邵飘萍在南城珠巢街独立创办了《京报》,自任社长。在《京报》创办的当天,他在编辑室里提笔挥写了“铁肩辣手”四个大字,以此自勉并赠予同事们。在邵飘萍带领下,《京报》以其真实的新闻报道,刚直不阿的风格,赢得读者喜爱,影响和声望日渐扩大和提高,成为北京的大报之一。1920年10月间在邵飘萍的努力下,《京报》迁入了新建的魏染胡同新址。这时期邵飘萍结识了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鲁迅等人。在“五·四”运动中,在国共合作的日子里,在北方大革命运动的高潮中,《京报》成为革命战斗舆论的重要阵地。邵飘萍以笔为枪,发表的一篇篇通讯、消息、特写和评论像匕首一样刺进敌人的心脏。反动军阀胆战心惊,对之恨之入骨。1923年“二·七”大罢工遭到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京报》以醒目大字标题详细报道“二·七”惨案的发生和经过,邵飘萍撰写了揭露吴佩孚罪恶行径的文章,吴佩孚恨得咬牙切齿,浑身发抖,在案头上连写“邵飘萍”三字,必欲置于死地而后快。由于邵飘萍坚持站在进步、革命的一边,1925年由李大钊、罗章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党早期的秘密党员,他生前从未公开过他的党员身分。 1926年4月25日,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他不顾反动派的通缉,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回《京报》馆料理事务,在魏染胡同南口被事先埋伏的特务逮捕。26日凌晨,敌人以“宣传赤化”罪名未经公开审讯即将其押至天桥刑场处死。当敌人举枪准备向他射击的一瞬间,他仰天大笑,表现了一个爱国者、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是对反动派的极端蔑视。冯玉祥将军曾称赞邵飘萍:“只知有真理有是非而不知有其它。” 邵飘萍牺牲后,他的夫人汤修慧女士又将《京报》复刊,直至1936年才停刊。
邵飘萍与京报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