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名旦“两福”

2002-12-1 11:00| 发布者: 刘嵩崑

    罗巧福、时小福为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旦角名家。此名旦两“福”,均曾于四喜部搭该班演出。且都为梨园世家,罗家为五代梨园,时家为三代梨园,况两福之家,均代代涌现梨园著名人士,为京剧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罗巧福,道光十五年(1835)十月十二日生人,原名阿顺,字笑仙,原籍江苏吴县。幼入杨三喜之“福胜堂”,习青衣兼花旦。其扮相秀丽,嗓音高亢,因其演唱融有梆子腔调的“哈哈腔”,故同仁送有绰号“嘎嘎旦”。咸丰、同治年间搭四喜班,为张二奎所倚重,常为张配戏,相得益彰。擅演剧目有《四郎探母》、《赶三关》、《三娘教子》、《芦花河》等。享名后立堂号“醇和堂”,其寓所位于宣武区羊毛胡同(今西杨茅胡同),梅巧玲、戴凤玲皆为其门徒。
    罗巧福为人慈祥,对待徒弟极为厚道,课徒授艺极为认真,深受梨园同人的爱戴与尊敬。罗巧福的师父杨三喜,虐待徒弟是出名的,梅巧玲几经转卖,恰被杨三喜收为徒弟,受尽了百般折磨,后又转拜夏白眼为师,同样饱尝皮肉之苦。是这位仁慈的罗巧福,自己出资赎出梅巧玲,带回家中精心培育,终于使其成才,为此梅、罗两家世代友好。
    罗巧福有两子从艺。长子字寿山,即名丑罗百岁。次子福山,工老旦。
    罗寿山(1859-1912),原名树德,字朗臣,乳名百岁。幼入韩家潭“德春堂”杨贵庆门下,初习老生,后改文丑。曾从师华福山(华虎),后拜刘赶三为师。同治十年(1871)13岁出台搭四喜班。后入同春、三庆、玉成、同庆等班。
    罗百岁嗓音极佳,念白脆亮清朗,语言冷隽风趣,善用大小声音轻重配合,诙谐不俗。台上之戏极为传神,虽貌面瘦却极能抓住观众,更善插科打诨临场抓哏,一语双关讽刺时政,又在戏理之中,为他人所莫及。据传当年慈禧西逃后,从西安返回京城,罗百岁等正演出《卖绒花》,他便借戏中崔女逃遁之事,借题发挥临场加词:“大小姐不是逃跑了吗?怎么又回来了!”剧场效果极为强烈。其歌喉甜润,善学汪桂芬之唱腔,维妙维肖,每当学唱必彩声雷动。
    罗百岁之艺,深得田桂凤钦佩,常与其合演《双钉记》、《贪欢报》、《小上坟》、《翠屏山》、《鸿鸾禧》等。与谭鑫培、田桂凤合演《乌龙院》,为一时杰作。与谭鑫培之《卖马》、与黄润甫之《法门寺》、与迟韵卿之《胭脂虎》,与杨朵仙、余紫云之《虹霓关》、与汪桂芬、王楞仙之《群英会》、与余玉琴之《眼前报》等享名一时。其代表作有《连升店》、《百万斋》、《请医》、《定计化缘》、《打杠子》、《打面缸》、《打灶王》等。
    光绪十六年(1890)五月二十五日,与谭鑫培、陈德霖、孙秀华四人同时选人升平署,自此声望更重。《天雷报》贺氏,早年归老旦扮演,罗百岁竟以丑行应工,演来逼真传神,自此以丑行取代老旦,流传至今。《青石山》王半仙的表演,根据进宫承差时,看到宫廷内及日常所见的道士举止行动,仔细观察加以提炼,融化于表演之中。并根据梆子腔调将其糅进剧中所唱〔南梆子〕调中,使其具有“二音”的别具风格。他常用改调变腔的演唱,来吸引观众。梅兰芳曾说:“我所看过的丑角老前辈,以罗百岁为第一”。
    罗百岁搭四喜班时,常与杨朵仙(宝忠、宝森之祖父)配演《双钉记》、《双铃记》、《十二红》等。罗、杨合演珠联璧合,是极好的搭档。且常同时进入戏园,但杨是乘车而来,罗是步行其后,故有人称罗为“跟车丑”。罗于晚年也吸食鸦片,更加消瘦,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演出渐少。其弟子有慈瑞泉、张文斌等。
    罗百岁有一女四子,女适孙怡云;长子文森、三子文翰、四子文瑞均工武场面;次子文林为琴师。文森有五女两子,长女适贯大元;次女适张鑫奎(方荣翔岳父);三女适金钢钻之兄;四女适场面慈永顺;五女适一外行;长子罗万样,工武场面。有三子一女,长子罗荣庭,工老生;次子罗荣舫,工老旦;三子罗建昆,原习武生后改行参军;女罗秀珍适建筑工人汤承锦。文林子罗万芳,工老旦,早夭。文翰娶孙佐臣之女为妻,与裘桂仙、张荣奎为联襟。生有四子一女,女早夭。长子罗盛公,有两子三女,长子罗长德,工花脸;次子罗长胜未从艺;长女雅英适武丑翟韵奎,有两子两女,子翟强、翟岗;女翟琳适管德旺、翟瑛适蔡小龙;次女雅兰适武净程长松;三女适外行。文翰次子罗盛远,工净行。娶鲍振山之女为妻;三子罗世明,工小生,妻室王晓兰,工旦行;四子罗世保,工丑行,妻室阎桂卿,工旦行。文瑞子罗万喜,工丑行。
    罗福山(1865-1929),乳名庚儿。生于同治四年七月十二日。自幼坐科小福胜,出科后搭四喜班多年,与龚云甫为同期的老旦演员。昆乱兼能,戏路很宽。虽嗓音欠佳较纤弱,但极有韵味,以念白、做功取胜。曾为谭鑫培、田桂凤、王瑶卿、梅兰芳、余叔岩等名家配戏。所演《八大锤》之乳母、《得意缘》之狄母、《雁门关》之余太君、《春秋配》之乳娘、《朱痕记》之朱母等角色,均极见光彩。
    其寓所位于羊毛胡同西口内史儿胡同(今已并为西杨茅胡同)。其门人有文亮臣、松介眉、李多奎、孙甫亭等。1929年10月8日(阴历九月初六)故于寓所,享年65岁。
    罗福山有四子,长子罗文奎,罗门大排行为四,同仁称之“罗四爷”,工丑行。有四子,长子罗万华工老生;次子罗小奎,原名万春。工丑行,为曹二庚弟子;三子罗万才工武生;四子罗荣贵,原名万贵,工净行。妻室郎秀珍。福山次子早夭;三子文田、工武场大锣、曾傍杨小楼、梅兰芳。有三子、长子万金,有“月琴大王”之誉,次子万银工大锣,三子万年未从艺。福山四子文元,工丑行。
    时小福(1846-1900),原名庆,又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纫之,号赞卿,乳名阿庆。寓所位于宣武区猪毛胡同(今朱茅胡同),堂号“绮春堂”,故亦称绮春主人。原籍江苏吴县(今苏州)。生于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初九,12岁来到京城,始从一陈姓者习皮黄青衣。后人郑秀兰之“春馥堂”,从徐阿福(字兰芳,号丹初,又号倩芬)学昆旦兼皮黄青衣,私淑胡喜禄、梅巧玲,兼取两家之长,并有所发展创新。其嗓音委婉嘹亮,吐字发音真切,唱腔激昂极富情韵。出演后即声誉大噪,虽享名稍晚于胡喜禄,但其声名却不相上下。时人称其演唱“气充韵沛”,“一字一腔皆细针密线”,“引颈一歌,满园百诺”,“至节烈悲愤处,能感人泣下”。足以说明其演唱颇佳,曾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誉。
    时小福戏路极宽,昆乱不挡。且扮相秀丽端庄,故各班社争相聘请。擅演《彩楼配》、《三击掌》、《探寒窑》、《武家坡》、《汾河湾》、《祭江》、《祭塔》、《桑园会》、《金水桥》、《南天门》、《二进宫》、《宇宙锋》、《六月雪》等。尤其《三娘教子》,曾享名一时。《四郎探母》却极少演公主,多演四夫人孟金榜,运用水袖功夫来刻画四夫人的内心世界。昆曲《小宴》、《阳关折柳》等,也是他的拿手佳作。尤其与孙菊仙、穆凤山联袂演出《二进宫》,珠联璧合一时无双。除青衣戏外还能兼演小生,如《打金枝》之郭暖、《雁门关》之杨八郎、《孝感天》之共叔段等。她极少演花旦戏,由于早年受行当所限,纯系“抱肚子”青衣之演法,只重唱念不讲身段。其唱喜用徽音,听来别有味道。
    时小福与梅巧玲,时人称其为四喜班之“二绝”。他曾继梅巧玲掌四喜班。光绪十二年(1886)二月十五日,时小福与老生孙菊仙、武旦李燕云、花脸李连仲四人同被选人升平署。一次与孙菊仙合演《三娘教子》,清光绪帝为其司鼓,可见在宫内承差时,是多么受恩宠。时小福曾以旦角演员身份,被选为精忠庙庙首。“同光十三绝”画像所绘时小福为其扮演《桑园会》之罗敷。中年后便于寓所刻意授徒,弟子很多,均以“仙”字排名,如秦燕仙、张云仙、张紫仙、吴菱仙、吴霭仙、陈霓仙、陈桐仙、王怡仙、江顺仙、章畹仙、翟笛仙及名金仙、玉仙、兰仙等多人。
    据传光绪二十五年(1899),时小福曾应友人烦请代为相邀京城名伶于某王府演出堂会戏。其中有出《五花洞》,谁知临场主演张霭卿竟然未至,时小福甚为不悦,为不使主人扫兴,亲自粉墨登场代为演出。主人甚为高兴,特留宴以表谢意。谁知由于心情关系饮酒过量,次日晨即感不适染病在床,虽经诸多名医延治,皆不奏效,始终卧床不起,次年庚子五月十七日病逝,享年54岁。
    时小福娶“声振堂”陈鸣喜(阿寿)之次女为妻,生有四男一女,其女为陈德霖继室,即陈少霖之生母;四子依次排名为德宝、实宝、泉宝、慧宝。
    时德宝,字炳奎,原工老生,光绪年间曾搭和春班,擅演《挡谅》、《四郎探母》、《烧烟墩》等戏,后为琴师,辅佐其四弟慧宝。其子时荣章,工丑行,故于石家庄。
    时实宝,字炳章,号玉奎,乳名四宝,工铜锤花脸。光绪年间搭和春班,擅演《御果园》、《黑风帕》、《黄金台》、《锁五龙》等戏。实宝为吴巧福门婿。其子时青山,工老旦。名净陈富瑞为实宝门婿。
    时泉宝,字炳郁,乳名十宝,因足摔伤致残未从艺。
    时慧宝(1881-1943),字炳文,号智侬。光绪七年生于北京,工老生,为孙(菊仙)派老生传人,嗓音高亢清澈,声洪酣畅,令听者颇觉痛快,但其唱调高腔直少韵味。只重唱不重做不拘泥规范随心所欲,时人称其为“名士派”。曾与王凤卿、余叔岩并称“青年老生三杰”。擅演剧目有《逍遥津》、《金马门》、《马鞍山》、《铁莲花》、《上天台》、《雍凉关》、《骂杨广》、《骂王朗》、《三娘教子》、《一棒雪》、《太白醉写》、《除三害》等。曾与盖叫天、常春恒、孟鸿茂、刘筱衡等合演《七擒孟获》,时演孔明,盖饰孟获,并有剧照传世。
    时慧宝通诗文、能操琴、善书法,多方面加强艺术修养。曾从魏匏公学习书法,笔力遒劲,为梨园界书法家。曾为梨园公会所挂之匾先后写过“永垂不朽”、“光被斯科”、“艺囿增光”、“梨园新馆”、“艺界增荣”、“光艺囿荣”、“坚固团体”等匾。位于樱桃斜街34号(今65号)的梨园新馆大门外上方的“梨园永固”四字,亦为其书写,至今仍存。他每演《戏迷传》,必自拉自唱并当场书写,为世人所称。“九·一八事变”后,1934年11月时慧宝于天津北洋戏院演出此剧时,当场写的竟是“毋忘东北”四个大字,剧场内顿时掌声雷动,体现了他的爱国热忱。
    时慧宝温文尔雅,为人谦虚友善,虽生活不宽裕,却肯豪爽助人扶危济困,极热心于公益事业,深受剧界同人敬重,有“侠伶”之美誉。1943年2月28日(正月二十四日)因病逝世于宣南小川淀10号寓所,享年62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8 13:52 , Processed in 1.074725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