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又宸(1883-1938),原名国栋,字痴公,号幼臣。原籍山东掖县,癸未年生于北京。其父王宝臣曾于晚清工部任职,负责宫廷内部工程核算等事宜,相当于今工程师。又宸自幼酷爱京剧,又具有得天独厚的天赋好嗓,且大小嗓皆精。尤对谭鑫培之演唱极为崇拜,经常到戏园观看谭老板的演出,回来后必放开歌喉高声学唱,达到如醉如痴之境地,经常出入茶馆、票房等处演唱,结交票界与剧界人士,相互切磋与请益,以提高自己之演唱技艺。 王又宸早年曾于当铺学徒,凡当铺业务皆为精通,对送来典当之物,经他之手立能断定其价值,真假物件一看便知。当年摄政王与其父有所交往,曾欲于京东某县为其谋一官职,他却婉言谢绝不愿为官。总渴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京剧演员,方遂心愿。 王又宸嗓音宽厚清亮,声腔圆润颇有韵味。所学谭腔不仅得到观众称赞,亦受谭鑫培的赏识。所演剧目多为谭派之戏,未下海之前即已小有名气。他谦虚好学,广益多师。他曾向李寿山(1866-1932,李宝櫆之祖父)请益。李先生曾亲到永光寺西街王的寓所登门授艺,《别母乱箭》即得李老亲传。并向刘景然(1844-1929,刘盛通之父)求教。王荣山(1890-1942)虽小于又宸7岁,但他甚得谭鑫培青睐,并邀其人“同庆班”,曾为谭配演多戏。王又宸享名后,仍虚心向王荣山请教,诸如《法门寺》、《珠帘寨》、《南阳关》等戏,即为王荣山所授。时人称王又宸为“王三爷”。 他苦心钻研谭派艺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20多岁时即下海成为正式演员。首次赴沪一炮而红。因上海观众极为崇拜谭鑫培,王又宸赴沪之时,谭已三次抵沪演出,给这位谭派老生王三爷打下了良好的根基。又宸携妻带子在沪演出数年之久,红遍上海滩。其前室奚氏即亡于沪上。谭得知又宸在沪极红,更加喜爱于他,并将小女翠珍许配与他做为填房。又宸比谭女大7岁,况奚氏还留下一男一女两个儿女,可见谭老板对爱婿是多么器重。谭鑫培曾带翠珍进宫,颇得慈禧厚爱,结婚时慈禧还赠赐一个平底宽边的铜盆作为妆奁,铜盆边沿上面还刻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宪熙皇太后上赏谭鑫培之女嫁妆铜盆”。惜此物于“文革”时砸毁当作废铜卖掉。 谭鑫培于1915年第六次赴沪演出,这是他最后一次到上海。1917年便与世长辞了。1918年王又宸再度南下,时年35岁正是盛年,又是谭的门婿,上海观众对他更加欢迎,又宸能接替谭鑫培,可见其号召力之强。鸿庆班时王又宸为头牌老生,为其挂二牌的旦角是比他小17岁的白牡丹(苟慧生),曾合演《乌龙院》等剧深获好评。后又与尚小云合作多年。二十年代末自行组班,言菊朋、章遏云等即搭此班演出。三十年代正是王又宸的鼎盛时期,往来平、津两地,与其合作者有芙蓉草、姜妙香、王泉奎、文亮臣、茹富蕙,以及尚在年轻的袁世海、陈盛荪、杨盛春、贯盛习、张君秋等。王又宸极力提携张君秋,带他同去赴津演出,使这个年轻的张君秋更负盛誉。 1938年,月底至2月初,时值春节期间,王又宸应中国大戏院孟少臣之邀,赴津门演出,同去者有净角侯喜瑞、旦角张君秋、武生为其子王士英。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其中竟有9天为日夜两场。可容一千八百多人的剧场,几乎天天客满。戏院经理孟三爷特给王三爷挂了个“彩”——红包500银元,并提出根据观众要求,再烦王老板加演一场作为临别纪念,为不辜负津门观众的厚爱,决定于正月十八贴演《四郎探母》,是日演出盛况空前,王又宸全力投入极为卖力,万没想到此场真成了“临别纪念”,这是他临终前最后一次演出。 在天津他即从报纸上得知杨小楼于正月十五病故的消息,当时还说:“杨老板走了,老人又没了一位。”他于正月二十一离津返京,中途路上对其子说:“士英,这场戏我脱了层皮呀!”返京次日便觉不适,忙请来中医董子鹤,诊断是因感冒引起的不适。第二天晚上董大夫又来看望,已见好,走时已是晚11点多了,王又宸还对董大夫说:“明天我就不找你啦!”结果还真不用请这位大夫了。待董走后仅一个多小时,全家刚入睡,忽然王夫人谭氏匆匆由北屋跑到西房,“砰!砰!砰!”急敲门窗道:“士英,你快起来瞧瞧来吧!”待士英跑到床前,只见其父头已偏向一边不省人事,连唤数声不见回音,急忙跑到门房叫人用汽车快去接大夫,返回后即将其父扶起坐在怀中,待大夫来时为时已晚,人已停止呼吸,这位意大利大夫诊断为“心脏麻痹”(即心肌梗塞),得此病之人不宜乱动,家里人哪懂此事?士英急问:“有没有药能抢救呀?”回说:“此药现在美国还没运来。”这不是等于没说吗?王又宸就这样于2月23日(正月二十四)凌晨一时多辞世而去,享年仅55岁。 王又宸与其内兄谭小培同庚,谭小培1953年才谢世。戊寅年武生泰斗杨小楼刚刚故去9天,还尚未发丧,这位谭派老生王三爷即随后而去。一文一武结伴而行。 王又宸擅演剧目有《连营寨》、《洪羊洞》、《南阳关》、《李陵碑》、《失街亭》、《清风亭》、《乌龙院》、《盗魂铃》、《诸葛亮招亲》等。《连营寨》是他的杰作,每上座欠佳之时,即贴此戏招揽观众。该剧曾于高亭、百代等唱片公司灌制了唱片传世。 王又宸、谭翠珍夫妇,早年曾捐赠白云观一副红缎绣花幡条儿和经幢。今此物仍在,现存于后海鸦儿胡同广化寺。谭翠珍于1975年病故,享年85岁。生有一男四女,仅其子士英从事京剧艺术事业,工武生。 王士英,生于1917年,初习花脸,11岁从霍仲三学艺,曾学得《御果园》、《天水关》等。并从文春宝、刘春利、杨春龙等练功。曾从甄洪奎习《天官赐福》、《渭水河》、《武昭关》、《战蒲关》等。13岁改习武生,由钱富川开蒙,特请钱先生到家授艺,打下了坚实的武功基础。先后学了《武文华》、《长坂坡》、《挑滑车》、《艳阳楼》、《铁笼山》、《状元印》、《安天会》、《连环套》及《霸王别姬》等,后又向丁永利问艺。艺成后随父于京津各地演出。最后一次随父津门演出时,与侯喜瑞同台演出,承蒙提携受益匪浅。一次演出《连环套》,“拜山”那场,在侯老的艺术感染下,使士英的表演极为入戏,侯老对这个年青的黄天霸甚为满意。到了末一场,当窦尔墩念完:“我与你父结冤仇,如今怀恨有数秋。插刀盗钩恩情厚,也罢!两下的冤仇一笔钩。”朱光祖说:“好朋友!”可王士英这个黄天霸却加了句台词“好!”这是因为侯老的表演太精彩了,他是不由自己脱口而出,竟然在台上给侯老叫起好来了,幸亏被台下炸窝的好声给压下去了。 王又宸病故后,停灵“五七”,后葬于德胜门外王宅自家茔地。王士英在家守孝侍奉其母,暂未演出。后应邀与筱翠花、童芷苓、梁秀娟、侯喜瑞等搭班演出。曾与童芷苓、李宗义等赴济南演出,随之又赴青岛,因李宗义未去,王士英还应老生演出了《四郎探母》等。1950年参加了新疆军区京剧团,1955年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京剧团,直到1987年退休,在新疆度过了37个春秋,1988年才回到北京永光寺西街旧宅内居住。在纪念谭鑫培诞辰150周年之时,以80多岁高龄,高唱一曲《长坂坡》,气力充沛子龙风度犹存。今与其子继来一家四口共享天伦之乐,身心甚是健康,每日必骑自行车外出活动。此文即是笔者与其交谈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