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安门外火神庙全称“火德真君庙”,建于元末。春夏之际,绿柳披拂,碎影筛金。映照于涟漪之间,南与白衣庵毗连,西与药王庙相望,诚为人间仙境。明代文学家袁中道《过火神庙》诗“作客寻春易,游燕遇水难。石桥深树里,谁信在长安?”晚清,地安门外鼓楼前成了繁华的闹市,火神庙才失去清静怡然的幽雅环境。 火神庙规模虽不甚大,但布局紧凑。原来殿顶俱系灰瓦,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为表皇室对火神的崇敬,改增碧琉璃瓦重阁。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时又将山门及后阁顶上加了黄琉璃瓦,从此更加壮观。 火神庙有三进院落,前院是灵官殿,明时有万历御题“隆恩”匾额,系明成祖在永乐年间封王灵官为“隆恩真君”而来。殿上供奉道都护法,亦为火神之一的王灵官神像。殿中悬乾隆御题“司南利用”匾额,联曰:“菽杰并资仁,功成既济;槐榆分布令,序美惟修。” 后阁即皇极殿(清称玉皇阁),明万历御题“万岁景灵阁”,清乾隆改题“万寿景命宝阁”,供奉玉皇大帝。其它配殿有关帝殿,供奉关帝、关平、周仓塑像,上悬乾隆御题“气壮山河”匾额。斗姥殿供奉北斗众星之母斗姥真君,上悬乾隆御题“妙统辰枢”匾额,此外还有“辅圣”、“弼灵”两座殿堂。早年后院还有所谓“水亭”,可望此湖。 明万历年间,火神庙是鼎盛时代,香火极盛。但也正是这个时期,火神庙发生了火灾,烧毁了皇极殿,皇室殊为震惊,认为是不祥之兆,当即命工部进行修复。 清末民初,火神庙虽被挤占了不小的面积,但其建筑、神像尚称完整。 目前,笔者亲访了火神庙故址。现已成为防化兵招待所和公安局交通队的家属住房。这些小房周围堆满了破旧什物。据说庙内约有三十户人家居住。钟鼓二楼、旗杆、山门前的木帛牌坊均已拆除,神像自然早就不存在了。所庆幸的是,二院和后院的楼阁,依稀还有当年的模样,殿堂的建筑本身基本上完好。因此它还具有抢救的条件。从各个角度上看,它都应该重修,这不但保护了古建筑,而且还成为什刹海边的一处优美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