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阜成门内大街路北的广济寺,是闻名全国的佛教寺庙,它是在金代“西刘村寺”遗址上,于明代天顺年间由尚衣监修廖屏出资赞助修建的,工期仅二年,落成扣奏知英宗,得赐匾额“弘慈广济”四字。 清初,恒明老人立此寺为律寺。律寺即律宗寺庙。律宗是佛教诸多宗派之一,全称“南山律宗”。顺治五年(1648)延请玉光禅师传戒,历时十三年,广济寺遂成律宗道场。 1931年11月,寺毁于火,时大火熊熊,浓烟滚滚,寺周围之居民纷纷自发扑救,于僧房中发现绣花鞋若干只,丑闻不胫而走,一时传为笑谈。未几,住持广募众缘,四年后竣工,其建筑较前更为壮观。 广济寺山门临街,一排三座,以短墙环护衔接。顶敷琉璃彩瓦,黄绿二色相间,别致美观,入山门,依次为天王殿、大雄殿、圆通殿、金利阁、多宝殿、戒台等。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一些佛像和法物,有与众不同之特色。 天王殿前的一对石狮,双眉微蹙作怒相,更显威武。石狮是旧时皇宫、王府、官衙、寺观门前的镇邪之物,都是一雄一雌分列左右。雄狮足踏绣球,雌狮耍戏小狮,很有些人情味。而广济寺的石狮却是雄性,似乎也是“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 天王殿的供奉的明铸铜质弥勒菩萨像,缨络环身,法相庄严,令人肃然起敬。这形象与常见的乐呵呵的“大肚弥勒”形象迥然不同。 弥勒原出生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而入天,上生于兜率天内院,降到人间,在龙华树下成佛,广传佛法。至于诸多寺庙塑弥勒为笑脸,是与另一则佛教传说有关。 据《宋高僧传》卷二十一《佛祖历代通载》云五代后梁时有个和尚叫契此,号长汀子,明州奉化人,常背一个布袋四处化缘,时歌时唱,似疯似癫,能预知人之吉凶。死前在岳林寺说唱:“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即闭目圆寂。于是人们便以为契此是弥勒菩萨显化的,从此寺庙塑弥勒菩萨时,就塑成契此一团笑脸,坦胸露腹,肥肥胖胖的形象,全然没有半点古印度人的样子了。 广济寺圆通殿内的观世音坐像,头戴天冠,冠内有一小尊阿弥陀佛像,左手结“大悲施无畏印”,庄严而无女性相,这是一种最标准的形象,称为“正观音”。 前忆广济寺佛像及法物与众不同,而其特有的壁画和“牙舍利”,尤其值得忆及。 在广济寺大雄殿所供奉的“三世佛”像后面,有一幅价值连城的巨型壁画——《胜果妙音图》,画高5米,宽10米,纸质。这是清代名画家傅雯奉乾隆皇帝之命而作的指画。此画成于乾隆甲子九年(1744年)。画面中心是释迦牟尼佛,左右为文殊、普贤二位菩萨。众弟子围列四周,数十个人物各具物色,其神态有的庄严,有的威武,有的潇洒,有的慈善;其相貌或清或奇,或古或怪,画面既注意了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又使众多人物彼此呼应,以求和谐统一,突出地表现了听佛“说法”的主题。傅雯指画极有名,画风古拙苍劲。《胜果妙音图》是他的代表作。 广济寺中轴线建筑的最后一层庭院,主殿是两层楼阁。一般寺庙称其为“藏经楼”或“藏经阁”。广济寺的藏经阁因为曾珍藏过释迦牟尼的牙舍利,所以称“舍利阁”。 “舍利”是梵文的音译,主要指释迦牟尼佛或高僧圆寂后火化结成的珠状物,其骨头,牙齿也为舍利之一。释迦牟尼佛入天荼毗后,留下两颗牙齿在人间,其一在斯里兰卡,另一颗在1500多年前从乌陀国(今巴基斯坦)传入我国于阗(今新疆于田县)。公元五世纪中,南朝高献法阗游于隋,将这颗佛真身舍利带回南齐首都(今南京)。隋统一中国后,佛牙被送往长安。五代时佛牙传到辽代首都燕济(今北京)。咸丰七年(1857年)佛牙舍利被供奉在北京西山灵光寺招仙塔内。1900年庚子之乱,招仙塔被帝国主义军队炮毁,而佛牙利犹存。 1955年,中国佛教协会将佛牙迎往广济寺舍利阁中供奉。因这颗佛牙舍利是全世界佛教徒心目中的圣物,曾先后由中国政府和中国佛教界护送到缅甸和斯里兰卡接受东南亚佛教信众的瞻仰朝拜。1964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山西灵光寺建成佛牙塔,佛牙安置在七宝金塔的舍莲花上。1964年6月25日举行佛牙塔开光法会,柬埔寨、斯里兰卡、印度、日本、老挝、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朝鲜等国佛教界人士出席了隆重的开光法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