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土地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而宝贵的。“民以食为天”,人们离不开食物,因此必须在土地上稼穑耕作;由于土地和粮食是人们所必需的,所以格外受人重视,人们逐渐产生了对土地和五谷的崇拜。相传共工氏之子名叫勾龙,能平水土,被人称作“后土”,即社神;厉山氏之子名叫农,能播殖百谷,被人当作稷神;另一说法是商汤灭夏以后,周人的始祖弃(后稷)被奉为了稷神,这就是社稷。 历代帝王十分重视社稷,把它看作是国家存亡的标志,于是社稷成了国家的同义语。《白虎通·社稷》上说:“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祀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这段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社稷又象征着农业生产,因此它是国家的根本。社稷比天神更实际些,更贴近生活,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普遍奉祀。祭祀社稷之礼,从天子到诸侯都可以举行。《礼记》上讲,帝王为群姓立的社叫大社,帝王自己立的社叫王社,诸侯给百姓立的社叫国社,诸侯自己立的社叫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都叫置社。北京的社稷坛就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的地方。 北京社稷坛坐落在天安门的右侧,现在的中山公园内,与东边的太庙一左一右,体现了“左祖右社”的帝王都城设计原则。社稷坛早期是分开设立的,称作太社坛、太稷坛,供奉社神和稷神(社即土地,稷即五谷),明朝洪武年间将两坛合而为一,共同祭祀。北京社稷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它所在的地方,唐代是幽州城东北郊的一座古刹,辽代扩建为兴国寺,元代又被圈入大都城内,改叫万寿兴国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在万寿寺的基础上建起了社稷坛。 社稷坛整个园区平面呈南北稍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占地面积达24公顷。祭坛是园内的中心建筑,位于园中心偏北。社稷坛的制度,从古就有。周代已经有五色土坛了,北京在金代就设立了社稷坛。现存的社稷坛是明清时期的建筑,用汉白玉石砌成,正方形三层平台,总高1米。根据《明史》和《清史稿》的记载,社稷坛在明清两代都是二层;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却是三层,不知什么时候改变的,让人生疑。据《周礼·春官》上说,社稷坛要建在“中门之外,外门之内”,而且建筑的材料也十分讲究。坛坛的最上层铺垫五色土:东为青色土,南为红色土,西为白色土,北为黑色土,中间为黄色土,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根据阴阳五行说,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五种最基本的物质,代表五方五色,所以五色土寓含了全国的疆土。五色土究竟如何理解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今天的人更有新的理解。李燕(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苦禅先生之子)先生曾经创作了一幅名为《五色土》的画,他把画面分割成五块,中间黄色代表皇权,左右两侧蓝和黑色代表国家统治的强权机构--军队和司法,上方为一片穿着红袍的官僚形象,在红、黄、蓝、黑的重压之下,用白描手法刻画出各种职业的老百姓挣扎在社会的底层。画家的这种处理,似乎是更形象、更直接地道出了五色土的实质内涵。五色土厚2寸4分,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改为一寸。每年春、秋两季祭祀前要由顺天府负责更换新土,新土由全国各地纳贡交来,以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祭坛的正中是一块5尺高、2尺见方的石社主,一半埋在土中,每当祭礼结束后全部埋在土中,上边加上木盖。祭坛四周遗墙环护,墙上青、红、白、黑四色琉璃瓦按东、南、西、北的方向排列,每面墙上正中各有一座汉白玉石的棂星门。 每年春秋两次皇帝要亲自来祭祀社神和稷神,祭礼繁缛冗长,少不了迎神、升坛、跪拜,少不了乐舞的伴随,奠玉帛、蹈献爵、终献礼,前后达二、三个时辰。每当天气不好,遇上刮风、下雨时,祭祀仪式就在坛北的拜殿中举行。拜殿为一座大型木结构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庑殿顶覆黄琉璃瓦,殿内无天花板。社稷坛拜殿一反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方式,设在了祭坛的北方,由北向南行礼,这正符合《周书》上所讲的“社祭土而主阴气也,君向南,于北墉下,答阴之意也。”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后,这里曾作为停灵场所,所以1928年改叫"中山堂",直至今日,每年孙中山先生的诞辰与祭日都要在此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拜殿后是戟门,当中的三个门洞中个陈列24把大铁戟(戟头镀金,戟镦镀银),所以叫戟门,在清代是社稷坛的正门。 此外还有宰牲亭、神库、神厨等附属性建筑。 社稷坛共有内、外两道坛墙,主要建筑都集中于内坛墙里。建筑中树木荫荫,苍翠浓郁。据史书记载,在“社”中必须种植松、柏、栗、梓、槐五种树木,而且树栽种时也要按一定的方位排列,可见古人对于社稷之礼的高度重视,其中也包含了浓厚的阴阳五行学说,特别是坛内五色土的布置尤为明显。 社稷,国脉所系,民脉所系,是政权的标志,又是农业的象征。古人选择社与稷奉祀不是随随便便的,社稷之神是文明的产物,它的出现既有政治上的作用,又有经济上的意义。官民都普遍祭祀社稷神。官方建坛奉祀,礼仪繁缛,庄重肃穆;而民间祭祀则是另一番景象,充满了生活气息。社日成为睦邻欢聚的日子,同时还有各种欢庆活动,“社戏”、“社火”就是很好的例子。现代生活中的“社会”一词,也与社日活动有关。 京城的社稷坛现已辟为中山公园。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以后,陆续添建、迁建了许多风景建筑和纪念建筑。保卫和平坊记述了一段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兰亭八柱碑亭让人领略了天下第一行书的风采;来今雨轩风景宜人,四宜轩、习礼亭、唐花坞、投壶亭、格言亭等各具特色;而那昔日庄严神圣的社稷坛如今只是孤伶伶地躲在一旁,与坛墙外喧闹的人群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时代的变迁在这里不是十分强烈地展示出来了吗?
拜殿中山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