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北京的书肆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陈文良

    古代又称“书坊”、“书林”、“书堂”、“书铺”、“书棚”、“经籍铺”等。其前身包括街头闹市的书摊和沿街叫卖,持书以交换烟酒茶物的书贩。他们以图书作为商品交换,以刻书、卖书为谋生手段,具有面向民间、为市民服务、经营灵活等特点。
    北京书肆的产生和发展,同北京城在历史上的作用紧密相联,是随着北京城市功能的变化而逐步发展。现存文献和实物证明,北京书肆兴起于辽代,可考者有冯家和杨家,他们既刻佛经,也刻民间日用杂书。宋代书禁甚严,书贩仍往返于宋辽之间,贩卖各类禁书,燕京书肆也刻印了《大苏集》等以满足辽朝的文化需要。金代北京的书肆刻印了不少诗文、医书、类书及说唱诸宫调等。元代北京已有了固定的书肆市场,在“省前东街”即今天的东长安街一带,甚至还出现了专门刻卖医书的窦氏活济堂等专业书肆。明代北京的书肆进一步发展,集中在正阳门北至大明门前的朝前市、东华门外的灯市和城隍庙一带,涌现了永顺书堂、岳家书坊、汪氏书肆、叶氏书辅以及金台鲁氏、国子监前赵氏、刑部街陈氏等一批著名书肆,他们大都编、校、刻、印、售合为一体,同时兼营。到了清代以后,北京书肆虽也有兼营刻书者,但多已转为以售书为主,出版与发行的逐步分离标志着此时已出现近代书店的萌芽。清代北京书肆分布较广,最著名的当数一厂二寺。一厂即琉璃厂,二寺即慈仁寺和隆福寺。此外还出现了专门收购流散书籍的行商,他们走街串户收购流散于民间的王府名宦家藏,也到外地收购古籍善本,运回北京出售。清末民初,书肆在社会动荡中曲折发展,十余年间,仅琉璃厂一带开过字号并陆续更替的书肆,前后约220多家。他们在经营方式上也不断改进,以求生存。有的改变过去专卖旧书古籍的办法,兼营新版图书,还有的专印小唱本、历书、启蒙读物,分销华北各地。还有的结交名流,送书上门,主动热情服务。书肆网点也已扩大到宣武门内头发胡同、东四牌楼、西单商场、东安市场、前门珠市口等多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扫叶山房、广智书局等也先后在琉璃厂等处设立分号,批新型书肆业已出现。
    北京的书肆起源于辽代,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中间几经战乱,但从未衰竭,它已成为北京文化事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使北京在辽、金、元、明、清五代成为北方刻书的重镇。元明后又成为全国最大的图书贸易中心。固定的书肆与流动的书贩、书摊结合,既便于本市读者,又有利于向全国各地传播,常年开张的店铺与临时性庙会、集市结合,便于各类读者挑选购书。出售与收购结合,既集聚,保护了旧的古籍版本,又传播了新的文化成果。北京书肆在各民族文化融和、南北文化交流、配合编书、科举及其它学术文化活动,以及保存、传播文化遗产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03:28 , Processed in 1.11093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