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藏书业在北京可分为四个系统:以宫廷藏书为主,官府藏书次之,再次为私人藏书,此外还有书院藏书。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十分重视图书典籍的收集,攻克辽中京及北宋汴京后,特命将宣和馆阁之藏书、国于监书版押运北方。并没秘书监,管理朝廷藏书。金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今北京)后,规章制度多模仿宋朝。金章宗完颜(左王,右景)诏求宋《崇文总目》内所缺书籍,不愿送官者,官为誊写毕,归还原主,并给半价。后来金受到蒙古的攻击,中都(今北京)不守,迁都南京(今开封)时,秘书省、蓬莱院、贲文馆书籍,计用三万车,足见金政府藏书之丰。金代北京著名的私人藏书家是元好问,其藏书屋名曰“野史亭”。顺天府贾侯万卷楼藏书也有数万卷。 元代初年先在平阳(山西临汾)建经籍所,收集经史书籍,世祖至元三年(1266)将经籍所迁到大都(北京),至元九年(1272)设秘书监,掌历代图籍,陆续将南宋国史院、图子监、大常寺等处的图书北运大都,同时遣史四方,旁求经籍。延佑六年(1319)建崇文阁等藏书处,天历二年(1329)建立起奎章阁,前者即现在国子监彝伦堂。后者位于兴圣殿西廊。元中书省杨惟中建太极书院,此为北京建书院之始。 明代迁都北京后,先于永乐年间建文渊阁,后于嘉靖年间建皇史宬。文渊阁集宋金元明四代藏书之大成,宣德年间(1426—1435)贮书达100万卷,其中十分之七为抄本,十分之三为刻本。由于明代取消了秘书监,统归翰林院执掌典籍,削弱管理力量,致使藏书混乱,大量典籍被盗。明代除内阁藏书外,国子监、翰林院也有部分藏书。京师设首善书院,后被魏忠贤矫旨捣毁。明代北京著名私人藏书家有孙承泽,崇祯年进土,家住前门外章家桥石,后又筑退谷于西山樱桃沟,藏书甚富,其室名为研山斋。撰写了两部北京史志《春明梦余录》和《天府广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政府编纂了许多巨帙大书,如《佩文韵府》、《骈字类编》、《文史精华》、《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同时也建立了多处藏书楼:文华殿后的文渊阁,专贮第一部抄成的《四库全书》;乾清宫以东的昭仁殿、天禄琳琅专藏宋元明善本;钦安殿北的(左提手旁,右离)藻堂,专贮秘籍,包括《四库全书荟要》;御花园堆秀山以东的宛委别藏专藏四库末收之书。西华门内武英殿,既是内府刻书处,同时也收藏钦定命刊之书。重华股以西的皇史宬专藏列前实录、圣训及玉牒,也曾贮过《永乐大典》。至于圆明园内的藏书楼就有十多处,均是为皇帝服务的内府藏书。官府藏书主要有翰林院,收藏大量的《四库全书》底本,国子监藏康、雍、乾御制文集及御批、御纂之经书,并有石刻《十三经》等。东华门内国史馆是修纂实录和会典的地方,旁列书库。 清代的私人藏书盛极一时,藏书家不胜枚举,最著名的有:⒈王士祯,号渔洋山人,其藏书处名“池北书库”;⒉成德纳喇,又作纳腊,纳兰,后改名性德,曾刻《通志堂经解》,藏书处日“珊瑚阁”。⒊揆叙,号惟实居,姓那拉氏,明珠之子,藏书处名“谦牧堂”。⒋黄叔琳,顺天府大兴人,故居在李铁拐斜街,藏书极富曰“万卷楼”。⒌翁方纲,大兴人,居前门外保安寺街,因得宋刻苏诗残本,又得苏书嵩阳帖,故以“宝苏”名其室。⒍朱筠,大兴人,历任方略馆总裁,四库全书纂修,聚书数万卷,金石数千种。居室曰“椒花吟舫”;⒎刘位坦,大兴人,所居在琉璃厂附近孙承泽旧宅之后,又因得汉代河间献王君子馆旧砖,故其门贴曰:“君子馆砖馆,孙公园后园。”⒏何焯,康熙中以拔贡值南书房,后侍读皇八于允(左示,右巽),兼武英殿纂修官,长于校订考订,名重一时,所居曰“赉砚斋”。藏书数万卷。⒐纪昀,字晓岚,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藏书处“阅微草堂”,收藏明清禁书及明末未刊之书尤多。⒑缪荃孙,光绪年间任编修,《顺天府志》总纂。宣统元年任京师图书馆正监督。藏书十余万册,金石一万多种,其藏书处名“艺风堂”,又名“对雨楼”、“藕香(上竹,下移)”、“云自在龛”,“联珠楼”等。⒒徐坊,曾任国子监丞,京师图书馆副监督,其藏书处名“归朴堂”,收藏宋元明善本极多。⒓盛昱,姓爱新觉罗,精鉴赏,考订经史及中外舆图,藏书甚丰,以“郁华阁”名其室。⒔景廉,姓颜札氏,曾任翰林院编修,官至兵部尚书,藏书极富,且多善本。⒕昌龄,姓富蔡氏,曹寅外甥,其父傅鼐,有藏书处名“稻香草堂”,藏书万卷,昌龄更筑“谦益堂”,藏书称一时之盛。⒖国英,姓索卓洛曾任内阁中书,藏书万卷,在崇文门内东观音寺胡同的索卓洛宗祠东,盖藏书楼五楹,名日“共读楼”,意将藏书让大家共读。制订了“共读楼条约”规订了借书的手续及规章,其时已到清末旧藏书楼正向公共图书馆演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