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宫廷版画多梓行于清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央政权巩固,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统治策略重点在文化建设方面,文化需求日益增多,附有插图的书籍,更利于阅读,更能直接地表现出对帝王盛世歌功颂德的宣扬,更利于教化,所以清政府不吝财用出版了大量的版画作品。这些版画作品多由供职宫廷的画师描绘并由名工圣手操剞劂。很多版画的底本如《万寿盛典初集》插图、《平定两金川得胜图》、《平定廊尔喀得胜图》、《皇朝礼器图式》、《西清古鉴》插图等,都出于宫廷画家之手,为清代宫廷著名的绘画藏品,秘不示人。版画是在这些绘画的基础上,临摹上版,由著名的雕工镌刻,在不失原画意的基础上,以版画的形式表现出它的神韵,创作出许多著名版画作品。这些绘画作品通过版画形式化一成百,使更多的文武官员、外邦使臣、平民士子,有幸了解和欣赏到清代皇室秘藏。 在清代宫廷早期的版画中,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刊行的《御制耕织图诗》是为世人所重视、影响较大的作品,是描绘农村耕田、织布情景的版画集。《耕织图》最早出现于南宋,其绘者为楼璹。楼璹,字寿玉,一字国器,奉化(今浙江奉化)人,徙居鄞县(今浙江宁波)。生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官至朝议大夫,善绘事,其作品除《耕织图》外,还有《六逸图》、《四险图》。楼璹在南宋任于潜县令时,深感农夫、蚕妇之辛苦,遂作耕、织二图诗,描绘了农桑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后人研究宋代农业生产技术最珍贵的形象资料。 南宋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楼璹之孙楼洪、楼深等,以石刻《耕织图》传于后世,此一事实附于《知不足斋丛书》中的《耕织图》前后,即楼洪之跋文,楼璹侄、楼璹之后序及曾孙楼杓之跋文中均有记载。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有汪纲木刻复制本《耕织图》。宋以后关于耕织图的记载已不多见。另外,南宋刘松年编绘的《耕织图》,元代程棨的《耕织图》四十五幅基本摹自楼璹本。明代初年编辑的《永乐大典》曾收《耕织图》也已失传。明天顺六年(1462年)有仿刻宋刻之摹本,虽失传,但有日本廷宝四年(1676年)京都狩野永纳据明天顺本翻刻本,图亦相同。现今均以狩野永纳本《耕织图》作楼璹本《耕织图》之代表。明万历年间的《便民图纂》将《耕织图》稍加改绘收入其中。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圣祖玄烨南巡时,江南人士出其藏书进献者甚多,其中有“宋公重加考订,寿诸梓以传”的一种《耕织图》,康熙帝视重感慨万分,命宫廷画师焦秉贞绘制《耕织图》并题序云:“古人有言衣帛当思织女之寒,食粟当念农夫之苦,朕惓惓于此至深且切也。爰绘耕织图各二十三幅,朕于每幅制诗一章,以吟咏其勤苦而书之于图。自始事迄终事,农人胼手胝足之劳,蚕女茧丝机杼之瘁,咸备其情状。复命镌版流传,用以示子孙。” 绘者焦秉贞,山东济宁人,官钦天监五官正,擅绘画,尤精山水人物、楼观,“其位置之自近而远,由大及小,不爽毫毛,盖西洋法也”(1),康熙中祇候内廷。 焦秉贞奉诏绘制《耕织图》四十六幅,“所作村落风景,田家作苦,曲尽其致,深契圣衷,锡赉甚厚,旋镂版印赐臣工”(2)。每图加御制七言绝句,以之上梓,初印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刻工为朱圭、梅裕凤。朱圭,字上如,别署柱笏堂,江苏苏州人。其早期作品有康熙八年(1669年)刘源绘图本《凌烟阁功臣像》,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石濂绘图本《石濂和尚集》等。康熙三十年(1691年)前后入内府供职,任鸿胪寺序班,是当时雕刻名手。梅裕凤,生平不详,也应是供奉内廷雕刻名手之一。另据清道光间《胶州志》卷三十八“冷枚传”载:“秉贞奉敕绘耕织图,枚复助之。”冷枚为焦秉贞弟子,也为供奉内廷的画家,在绘制《耕织图》中,他应是参与其事。 《耕织图》歌颂农家劳作,尽管是“钦定”之作,仍不失为很有现实意义的版画作品,也是宫廷版画中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本子。自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本后,《耕织图》出现了多种版本,木刻本、绘本、石刻本、墨本、石印本均行于世。如: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张鹏翮刻本;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内府刊本;康熙年间雍亲王胤禛绢底彩绘本(现藏故宫博物院);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歙县汪希古恭摹刻于四十八块墨板;康熙年间宫廷绘白描本(现藏故宫博物院);刻于乾隆年间有康熙、雍正、乾隆三帝题诗的刊本(现藏大连图书馆);清内府刻《授时通考》本;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袖珍彩绘本;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北京刻朱墨套印本(如郑振铎先生所藏旧本);乾隆三十四年高宗命画院据元代程棨摹本的《耕织图》,石刻嵌在皇家清漪园延赏斋左右廊壁(部分石刻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乾隆三十四年(1770年)徽州守臣摹刻于墨板;嘉庆十三年(1808年)《耕织图诗》补刊本;光绪五年(1879年)上海点石斋《御制耕织图》石印本;同治十一年(1872年)刊本;光绪十一年(1885年)上海文瑞楼本;光绪十二年(1886年)上海点石斋石印本。民国时期也有多种版本,较著名的为武进陶兰泉印本。日本亦有翻刻本,如文化五年(1808年)重摹刊本。朝鲜、琉球均有《耕织图》的摹本、翻刻本。《耕织图》不但版本众多,版式等也不尽相同,上文下图本,左图右文本,版框带有龙纹装饰本,袖珍刻本,木刻填色本,书中序文、诗文前后玺印朱色钤印本。前后玺印为刊版墨印本,玺印为朱色木版刷印,按套印技术讲应为套印本(故宫博物院藏有玺印套印用原刻木版)。 康熙三十五年本《御制耕织图诗》出版后博得了朝野赞誉,也深受皇帝的垂青。为宣传重农思想,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宫廷版画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另一著名大型仪器图谱版画作品为《新制仪象图》,比利时南怀仁绘,康熙十三年(1674年)内府刊本,卷前有南怀仁序。南怀仁,字勋卿,一字敦伯,比利时耶稣会传教士。顺治时来华,至北京传教,任钦天监监副,康熙时擢监正,加太常寺少卿,精通天文、历法、武器制造等,对清廷的天文、历法、武器研制等方面有所贡献。 清圣祖玄烨喜好西方的科学技术,对天文、历法有所钟爱,于康熙八年(1669年)命南怀仁督造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纪限仪、天体仪等六种仪器,康熙十二年(1673年)造成。南怀仁又主编了《灵台仪像志》,介绍了这些仪器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新制仪象图》系《灵台仪像志》卷十五、十六“六仪”部分的解说式样图,计一百一十七图,其中包括黄道仪、赤道仪、地平经仪、象昭仪,纪限仪等。正如序文所云:“今诸仪既译其说矣,及复绘之以图,……盖欲令见之论说者,无不可索于形似而证之也,然且说之未及者,而图无不及之,又所以补说之所未及。”《新制仪象图》版面阔大,镌刻极精,所绘仪器图形象逼真,为清代宫廷最早由外国传教士绘图,中国宫廷雕刻家合作完成的一件科技文物图像作品集。 《万寿盛典初集》是康熙时代宫廷版画的巨制,是记录康熙帝六旬寿辰庆典的写实文献,图版计一百四十八幅,连续绘刻,展开看是极为宏伟的巨幅长卷。图版中充满了热烈宏伟的庆祝场面,构图紧密,人物布置也极精丽有致。图中所绘江南十三府戏台、福建等六省灯楼、慈云寺恭讽万寿经图等场面,绘刻极见功力,构图布景、人物、景物表现风格上都反映出康熙时期宫廷版画所达到的成就。 《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二卷,清圣祖玄烨撰诗,揆叙等注,画家沈喻据诗意补图。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内府刊朱墨套印本,是一部描绘皇家园囿山水、亭台楼榭、胜景的风景园林版画集。避暑山庄位于河北承德市,亦称承德离宫,据《嘉庆一统志》载: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竣工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山庄垒石缭垣,上加雉堞,左湖右山,景物秀丽,妙造自然,是清代自然与人工园林结合的典范之作。书中绘山庄三十六景,始于“烟波致爽”终于“水流云在”,皆为承德行宫仿江南名园胜迹景观所成,共三十六幅图。界画严整,景物灿彰,镌刻点粒不苟,极为精致,为宫廷版画上乘之作。此书有不同版本,如:康熙五十一年套印本;康熙五十二年铜版印本;康熙五十二年戴天瑞绘本(图为手绘,诗为印刷);乾隆六年武英殿增补本;康熙五十一年满文刻本;乾隆四十六年武英殿刻《钦定热河志》“行宫”一卷中收三十六景图本。 清乾隆十年(1745年)绘刻的《御制圆明园四十景诗图》二卷,也是一部描绘皇家园囿的风景园林版画集,与《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堪称宫廷版画的优秀代表作。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经雍正、乾隆,至道光续建,规模宏大,景色秀美,建筑别具风格,在中国造园史上名声卓著。此本所绘景观,自“正大光明”起至“洞天深处”止,计四十幅图,由宫廷画家沈源、孙祐绘图,所绘诸图融入西洋透视画法。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今天从这部版画作品中,可以看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对研究清代宫廷园林建筑和版画艺术更显其珍贵。 清雍正时所刊刻的宫廷版画作品不多,雍正四年(1726年)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却是清代宫廷版画中题材广泛、图版宏富的大作。本书一万卷,目录四十卷,是存世最大规模的类书。陈梦雷、蒋廷锡等奉敕纂修。全书分为六编,以方舆、博物、经济汇编图版最多,内容涉及军事、地理、天文、谱录、考工、农艺、医学、卜筮,以及园林建筑、草木鱼虫、海外异闻、神怪仙佛等各个方面,共收版画两千余幅,而且皆是殚精竭力的精雕细琢之作。其中“山川典”中的版画最为著名,略逊于清初肖尺木的《太平山水图》。名山图多以写实为主,但又不追求地理形势上的准确,在构图上比较生动活泼自由,在刻雕上,又以任意勾斫来达到木刻山水画的特殊效果,构成了许多新颖富有变化的风景山水图。现今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古今图书集成图》一百一十册,是将《古今图书集成》中的版画抽出单独成集的图册,共有八千六百五十余图,为寻检利用《古今图书集成》这部类书中的插图资料提供了方便。近年有影印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图》,但只是收部分图版,不能反映原图集的全貌。 乾隆朝是清代宫廷内府出版事业最为繁荣时期,优秀版画作品层出不穷,题材更为广泛。在民间坊肆版画衰微之时,宫廷版画仍显方兴未艾之势,创作出了大量的皇皇巨制版画作品。继康熙《万寿盛典初集》之后,刊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由两江总督总理河务高晋等纂,记录乾隆帝四次南巡盛况的大型文献汇编《南巡盛典》,全书一百二十卷,分为十二门,其中名胜、河防、阅武各门都附有大量的插图。“名胜”部分插图计一百六十幅,很多为连续绘刻,自北京的卢沟桥起至浙江绍兴兰亭止,绘图极为写实,纵观全图名山大川、集镇、道观、寺院一一呈现于画中。永济桥、开福寺、灵严寺、泰岳、孔庙、孔林、太白楼、无为观、西湖十景、禹陵等等景致,布局、写实又有创意。河防、阅武门有著名的峰山四闸图、朱家闸引河图、水师藤牌圜营阵、太湖水操阵,对于研究古代水利设施的兴建沿革,清代军队水陆师的排阵,及古代建筑的具体布列和形式、结构、风格,沿途所经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绘图由著名画家上官周主持,镌刻刀法功力极深,不知出于何人之手。较之《万寿盛典初集》和《八旬万寿盛典》插图,绘刻方面有所创新。为清代宫廷版画“巡幸”、“盛典”类中的佼佼者。 乾隆二十年(1756年),由梁诗正、蒋溥等编,陈孝泳摹篆,梁观、丁观鹤等绘图,历宗万等缮书,著录清内府所藏历代古铜器图谱的《西清古鉴》四十卷附《钱录》十六卷刊成。该书图谱摹绘精审,各种古铜器铭文、饰纹摹篆,缮书镌刻纤毫毕现,云龙鸟兽等图案亦毕肖,刀笔运用之纯熟老练,令人称绝。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允禄等纂,福隆安等补纂的又一部绘镌朝廷仪制礼器图形的大型图谱《皇朝礼器图式》十八卷刊成。全书分祭器、仪器、冠服、乐器、卤薄、武备诸类,“每器皆列图于右,系说于左。详其广狭宽窄长短围经之度,金玉玑贝锦缎之质,刻镂绘画织绣之制,以及品数之多寡,章彩之等差,无不缕析条分,一一胪载。”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高宗弘历命儒臣校辑明代编修的《永乐大典》中稀见之书,由武英殿刻书处事务大臣金简掌其事,先行刊印四种,“后因种类繁多付雕非易,不如刻做枣木活子套版一份,摆印书籍工料省简悬殊。”乾隆三十九年木活字雕刻完成,乾隆帝以“活字”不雅,赐名“聚珍”,随后摆印了一百三十四种,连同初刻四种为一百三十八种,名为《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其中插图本《武英殿聚珍版程式》金简撰,书中所附插图十六幅,详尽描述了武英殿木活字印书的流程及造活字法,如:造字、刻字、字柜、槽版、夹条、顶木、中心木、类盘、套格、摆书、垫版、校对、印刷、拆版、归字、逐日转轮诸法。是自元代王祯《造活字印书法》之后记述活字印刷最详细的著作,是我国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中不乏版刻插图本,如《墨法集要》一卷,明沈继孙撰,是一部制墨技术的专著。浸油、烧烟、出灰、熔胶、用药等各道工序皆以图释。《农书》二十二卷,元代王祯撰,是一部集农学大成的巨著,插图达二百七十三幅,全书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末附“造活字印书法”,均以图释,是我国农学史上一部重要著作。从绘镌艺术上看,《农书》中所附版画已失去了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宫廷版画的特点,制作粗简,故不为时人所重。 清嘉庆朝宫廷版画刊刻远逊前朝,是清代宫廷版画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当时朝政腐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清政府内政来源锐减,清内府刻书处也难以发展,但宫廷版画陆续仍有刊刻。嘉庆十三年(1808年)刊行的《钦定授衣广训》二卷,亦名《棉花图》,董浩等奉敕撰,计有图版十六幅,图释棉花耕作、收获、弹花、练染、织棉的加工过程,绘刻平平,但流传较少。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续修《钦定大清会典》完成。清《会典》初修于康熙,续修于雍正、乾隆、嘉庆至光绪。康雍两朝《会典》无图,乾隆朝《会典》仅限于坛庙、舆地类附图,嘉庆朝再修《会典》,图版增加数十倍,《皇朝礼器图式》诸图也收入其中,将所集图版编为《钦定大清会典图》一百二十卷,与《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事例》一同刊行。 《西巡盛典》二十四卷,首一卷,董浩等奉敕纂修,嘉庆十七年(1812年)武英殿活字本。嘉庆十六年仁宗西巡五台山,返京后敕命在《钦定清凉山志》的基础上,“续行纂辑,所有庙宇,行宫及经由道途,前书有未载者,着该抚(按:指山西巡抚彭龄)送饬地方官绘具图说”,董浩等据之修成此书。其中部分章节附有图版,对于考察京师至五台山沿途的历史风貌,有较高的资料价值。部分山水及寺庙、庵院的建筑版画,绘镌尚称上乘,虽不及《钦定盘山志》、《南巡盛典》,在清中晚期的山水版画中,亦堪称一时之选。 清嘉庆后宫廷版画制作逐渐衰落,可见者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刊《养正图解》,二十二年(1896年)刊《钦定元王恽承华事略补图》两种。《养正图解》据明万历间丁云鹏绘图,黄德奇刻本翻雕,绘镌还属上乘,也可称是宫廷版画特点依存的最后一部作品。《钦定元王恽承华事略补图》虽为木刻版画但其风格已失。光绪时期石印版画盛行,主导着版画的发展趋势,文人雅士也趋于风尚,木刻版画虽刻意体现石印版画的风格,有使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木刻版画已失去市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内府出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印行《钦定书经图说》,绘图五百七十幅,此书已易木刻为石印。 清代宫廷版画中宗教题材的版画作品颇为可观。顺治十四年(1657年)内府刊本《太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扉画镌刻精丽,版面阔大。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圣祖玄烨手书上版重刊此经,扉画依旧工整极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刊刻《二十八经同函》扉画佛说法图、末页韦驮像以及五龙环绕的牌记,镌刻上乘,图绘庄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高宗弘历手书上版《御书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内附图像四十余幅,镌刻精巧,图版纹饰无一隙地,刀刻娴熟,秀劲,有拘于细节、婉媚之嫌,但细观达到了佛教版画庄重、大气、肃穆的境界。该经书刷印用纸为乾隆内府仿宋金粟山藏经纸,更显古雅,为人所爱。乾隆三年(1738年)刊印的《龙藏经》,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刊刻的《御制大云轮请雨经》等扉画,都堪称宫廷佛教版画代表之作。佛教寺庵山水版画,也为宫廷版画之重。乾隆十九年(1754年)刊行的《钦定清凉山志》,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刊行的《南巡盛典》“名胜”一门载有佛寺版画多幅。绘刻皆精密繁复,且重写实,名山古刹,禅境胜景,披图浏览,一一可指。“热河”、“盘山”两志镌刻尚佳,“清凉山志”图版刀呆版滞,太显粗疏,是否为内府刊版令人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