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向以手工艺品著称于世,这不仅因为这里的手工艺品传统悠久,而且其品类也相当繁多,其中值得特别一提的有景泰蓝、首饰、造花、玉器、牙雕、灯画、雕漆、地毯、刺绣等。 景泰蓝,它是北京特有的手工艺品,因其在明代景泰年间制作得特别精良,故此得名。明代景泰蓝为宫廷制品,其制法外间无传。当时产品大多为器皿,造型典雅、豪放,气势浑朴,纹饰饱满有力,釉质色调浓郁。清代乾隆中期,仿景泰蓝制品盛极一时,历嘉庆、道光而至咸丰。这时市肆之间,始有景泰蓝制品。 清末新政时期,由于国外对景泰蓝需求量的大增,而在北京设立的工艺局中就特辟景泰蓝作坊。接着民间的作坊便纷纷开设,到了民国时期在北京曾设立公司进行收购外运。因此景泰蓝业便日趋发展起来。 景泰蓝以明代旧品为佳,明代以后的新品无论重量与色泽均不如明代制品。如旧品之红色料质近似于玻璃,据说料质内有红宝石。而新品的红料则多半浊而不透。 景泰蓝之“蓝”实系“珐琅”之简称。珐琅乃矿物质,昔日以铅丹、硼砂、玻璃粉熔制而成,时山东博山所制最佳。景泰蓝器皿之种类甚繁,约有300种以上,其中以瓶为最多。其制造工序为制胎、掐丝、填色、炉烧、上锉、磋磨、镀金等数道。 北京营景泰蓝业者有王府井大街的老天利,开设年代最久的为德兴成,此外还有隆昌裕、天瑞堂、全兴成等多家。北京的景泰蓝曾在1904年和1915年的国际博览会上两次获奖。1935年北京的物产展览会上老天利的珐琅瓶曾获特等奖。 首饰,顾名思义原本头上之饰物。日后则范围较广了。明、清两代,宫廷内部专有制作金银首饰的手工业作坊。清朝时,在北京前门外的打磨厂内有戥子市,这里一向为首饰楼集中的地方。当时这里专门承造旗籍妇女佩带的首饰,如扁方和垫子(均为梳两把头所用),以及为她们镶嵌金玉珠翠,其工艺极为精巧。清代无论满汉贵族妇女对首饰都颇为重视。民国后,革新风起,首饰业也大受新潮的影响,旧式的满汉首饰业也大不如前了。只不过清帝退位后的内廷以及王府宅第的旗人贵妇和闺秀仍有所需。 制作金银首饰工艺较多,如镶嵌工艺、花丝工艺和穿珠花工艺等。所谓镶嵌工艺,即将金银薄片锤打成形,然后錾出花纹,并镶嵌以翡翠、宝石或珍珠。花丝工艺,即用各种不同的金银丝以堆、垒、编、织等技法制成首饰。穿珠花工艺,乃用大小不等的珍珠按其所绘的花鸟昆虫式样以银丝穿制成各式各样的首饰,如牡丹、菊花、腊梅、凤凰、喜鹊、蝴蝶等等。穿制这些工艺品有时亦不全用珍珠。我曾见过家父早年穿制的一只翠蝴蝶,其蝴蝶翅膀则采用碧绿的翡翠,蝶须是用银白色米珠(其小似小米,但中间有孔)穿成。蝴蝶的两只眼睛用的是极小的红珊瑚,若将蝴蝶置于桌上,只要桌子微有震动,蝴蝶全身则会颤动起来,好似活了一般。 造花,乃手工制作之花的总称。它是我国古老的手工艺品。这种花虽不是鲜花,但胜似鲜花,因此长期以来颇得人们,尤其是妇女的喜爱。 造花,若以制花的原料分可为两类:一为绢类,一为纸类。绢类中又有绫、缎、绸、绒之别;纸类里也分洋毛太、粉连、通草等不同材料。绢花多用于头花(戴于头上)、夹花(夹在耳际)、襟花(别于衣襟)。纸花则用于盆花、瓶花和花圈。 昔日造花的用途较广,如在结婚、庆寿、新年的喜庆日子里用红绒制凤冠、寿星、双喜字、福字等。丧祭之时用花圈、盆花和素花。一般客厅、宴席之上用瓶花及花篮。 过去北京造花的集中地在崇文门外(自崇外大街以东直至东便门里),许许多多的住户都以造花为业,制成后便携至花市出售。因此《燕京岁时记》里曾写道:“在崇文门外迤东,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所谓花儿者,乃妇女插戴之花,非时花也。” 玉器,系用天然原料制成之工艺品。俗言“金银有价玉无价”,即指那些玉器中的稀世珍品而言。玉器的原料不单单指玉石而言,还包含玛瑙、翡翠、珊瑚、水晶之类。其价值以其料的优劣而定。玉器原料可以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器皿和饰物,然而其料质昔日是无法仿造的,而且只能由大改小。 昔日北京的玉器品种,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实用品,如玉烟嘴、玛瑙烟壶、翡翠板指之类;二是陈设品,如玉炉、玉瓶、翡翠如意等物;三是装饰品,如翠簪子、玉镯子、玛瑙项链。此外清代的顶带、翎管、帽花、扇坠无不用玉。据说清代乾隆皇帝非常好玉,曾在中海紫光阁壁上御题产玉史略。 就玉器的各种材料而言,玉石以新疆和阗的白玉与碧玉最为有名。玛瑙以西藏产的为最佳,水晶则以两广出品最好,蒙古产的墨晶和茶晶也颇为有名。翡翠及宝石以云南、缅甸之地所产为佳。珊瑚乃产于南洋群岛。早在乾隆年间,北京宫廷中的造办处下就设有玉作、碾玉作和雕玉作了。它们的分工是玉作负责琢玉,碾玉作负责抛光;雕玉作负责雕刻。至于民间琢磨玉石的作坊,则多集中于崇文门外花市和前门外廊房二条、炭儿胡同一带。那里的磨玉工人非常辛苦,每天工作不下12小时,而且工资甚少,这些工人多是在农闲时由作坊主招雇来的。当时崇文门外的宝珍斋和前门外廊房二条的魁星斋作坊都相当有名。 清末经营玉器的商店以东华门的润古斋最为有名。据说光绪十九年(1893年)时,润古斋的掌柜陈玉春因承办光绪的婚礼和那拉氏六十寿辰所需的各种玉器而发了一笔大财,此后他又成了玉器行商会的会长。 牙雕,以象牙为材料,雕刻成的各种工艺品称之为牙雕。昔日北京的象牙多来自于印度。据考古发掘,早在战国时期,北京地区就有象牙雕刻的艺术品了。 昔日清廷的造办处下设有象牙作,制做各种象牙雕刻工艺品以满足宫廷之需要。同时民间的象牙作坊也发展到一定规模,其制品有人物、鸟兽、楼船、笔筒以及筷子、牙签等。 30年代初,北京象牙雕刻有了进一步发展,以雕刻牙屏为时尚。1935年北京举办的物产展览会上,由牙雕师吴南愚雕刻的象牙屏获得优等奖。在牙屏上,他所雕刻的人物栩栩如生,立体感甚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沦入日本侵略者手中之后,由于海上运输的断绝,象牙很难运入,且战争也使牙雕无法出口。从此北京的牙雕工艺便日趋衰落,牙雕艺人也就纷纷转业另谋生路了。解放之后牙雕业方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画灯,系指灯具的彩绘工艺而言。北京的画灯工艺始于明代,到了清末其业更盛。当时,每至灯节、庆典、新年,无论宫廷还是市肆府宅都要悬灯结彩,于是营灯业的店铺便应时之需,制出种种绘以彩画之灯。当时画灯的种类颇多,如起先用于宫廷后流于民间,专作悬挂用的宫灯,放置于案上的台灯、立于地上的矗灯、悬于壁上的壁灯以及供玩赏的玩具灯等。 灯之制造,系先用硬木,如紫檀、花梨木条及铁丝做成灯架,然后糊以纱绢或纸,所糊之纱绢得事先剪成单片,并在其上作画。所绘的画有一般的古代故事,如“桃园三结义”或“智取生辰纲”之类。亦有较高雅的,则是山水或花鸟之画。这些画一般都出自专门匠师之手,因此色彩鲜明,绚烂夺目。 当时北京的画灯店铺多集中于前门外廊房头条一带,其中以华英斋、文盛斋所制的灯最为精美。这里制作的各式工艺画灯不仅在北京以及全国销售,而且还远销南洋和欧美等国。电灯业兴起以后,这些画灯店铺又制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美灯罩,其中华美斋所制的仙鹤托莲花,莲花施彩酷似真品,待一打开电门,莲花便徐徐而放,若关闭电门花瓣则缓缓收拢。 雕漆,乃于堆以厚漆的胎制器物之上施以雕刻之工艺。雕漆工艺品早于唐代就有了,宋代的宫中用品,曾有以金、银为胎,外面用朱漆堆至数十层,然后刻以人物、楼台和花卉的。明清两代是北京雕漆盛行的时期。两代的制作风格略有不同,明万历时制品以铅为胎者居多,漆多为紫色,喜刻花卉。清乾隆时制品,以铜为胎者居多,漆多为红色,喜刻山水人物。 雕漆起初为宫廷的工艺珍品,后来民间亦得其技,并设计制作。嘉庆以后直至光绪庚子年(1900年),雕漆工艺曾一度衰败。清末民初,由于国际市场上的需求,方得恢复。当时景泰蓝、地毯和雕漆成为北京主要外销的三大工艺品。其胎除铅、铜之外,为降低成本起见,亦采用铁制木制或泥制品。本世纪初期中剪子巷稽古雕漆作的制品曾名声遐迩。其产品曾在1908年荷兰博览会和1914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 雕漆制品以瓶类为最多,多为金属胎。盆、盘、箱、屏风等则多为木胎,至于文具、玩物又以泥胎为多。其漆色多以大红色为主。至于制成品一般是要经过制胎、打底、上漆、雕花、磨光等数道工序方能完成。制作相当费时,大件成品需数月以至一年以上时间。如1914年由肖兴达等人制作而获国际博览会奖的“群仙祝寿”大围屏就费时一年零三个月之久。 地毯,它是一种以羊毛、棉线为原料,经过编织而成的一种实用工艺品。北京地毯的制作历史,有人说始于清代,看来是不够确切的,实际上至少应追溯至元代。游牧的蒙古贵族室内,一向铺设着毡毯。元时设毡毯匠作,并征集工匠于大都进行织造,产品均归内廷享用。时至清代前期,地毯制作仍以供奉宫廷为主。 上世纪末北京已出现了民间的家庭织毯小作坊。设在北京的外国洋行,曾将北京编织的地毯带回本国,它们发现北京地毯不仅原料精细、柔软,而且花样新奇,颜色历久而不退。1900年、1904年、1914年北京地毯又3次在国际赛会上获奖,于是声名大振。接着外国商人便纷纷争订购买,以便运至欧美谋利。这样本世纪30年代前,北京地毯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较大的作坊和工厂。1905年北京当时仅有以继长永为代表的八九家地毯厂。而到1916年北京的地毯厂和作坊便增到了一百几十家之多。但自30年代起,直至解放前北京的地毯业生产时起时落,极不稳定。 昔日北京地毯所用之原料以羊毛、棉线和颜料为三大项。羊毛采自陕西、甘肃、绥远等地;棉线来自天津纱厂;至于颜料起先用西藏之藏红花等名贵颜料,着色后永不退色。 北京地毯不仅质地精良,而且所织图案颇受中外人士欢迎。比如喜上眉梢、吉庆有余、踏雪寻梅、平安如意、梅妻鹤子等均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相传经久不衰。北京这座历史名城中,从事刺绣工艺者也不乏其人。这里的刺绣业,一向分湘绣庄与绣花庄两种。湘绣从缎地为多,所制物品如围屏、插屏等多种,物品上所绣图案为花鸟、山水、人物等,形象逼真,绣法生动,加上色泽鲜艳,艺术价值很高。如30年代全福刺绣学校之绣品雄鸡,风生家庭工业社所绣的双猫均称佳品。绣花庄分苏绣、顾绣两种。苏绣中的缎地以绣戏装、神像装为最多;夏布地的则绣一般常用之物。顾绣则用于绣衣、绣裙、绣鞋等。 近代我国传统的刺绣工艺与西欧的花边工艺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抽纱工艺——挑补绣花业。这种用棉布、麻布、棉线代替丝绸的工艺制品如桌布、餐布、茶垫、围裙、床罩、枕套等都具有耐水洗、日晒等实用价值。因此,颇受外国人士欢迎。20年代以后,挑补花业在北京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宗的产品运销国外。从那时起直至40年代初,成千上万的北京家庭妇女从补花厂或作坊领活加工,以取得微薄的收入。这种挑补花业曾一度中断,但解放后,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有了正式工厂开设,而且参加厂外加工的妇女据说达到20万之众。 北京的手工艺品,远非以上几种而已,象骨角、刻瓷、锦匣、小器制作、鸟笼等等均各具特色。
翡翠插屏
文盛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