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形容清代遗老遗少的生活时有句老话:终日提笼架鸟。其实,提笼架鸟并非专为摆谱儿也是一种嗜好。这嗜好也不是遗老遗少们独有的闲情逸致,就是一般平民百姓中手头宽裕的主儿,也是喜好养几只鸟的。 养鸟儿的主儿一般分为三种,有的养鸟是为了看,所以专养红绿鹦鹉,虎皮鹦鹉、芙蓉鸟、倒挂鸟、碧玉鸟、珍珠鸟。这些鸟外表五彩缤纷,再配上个笼子,往家里一挂,客人来了瞅着羡慕,自己瞅着心里舒坦。有的养鸟不是为了眼睛瞅着舒坦,而是为了耳朵过瘾。这类鸟都善叫,有画眉、百灵、红蓝靛颏,字字红、字字黑、黄雀等。叫起来真是千鸣百啭,悦耳动听,天上的飞禽,地下的走兽,没有它们不模仿的,而且是模仿什么象什么,着实招人喜欢。养这类鸟的人最多。但这类鸟也最耽误人的功夫,每天早晨必提着鸟笼去溜弯儿。您得先陪鸟玩,鸟才叫给您听,您要是犯懒,足不出户,就是把鸟喂得再好,鸟也不好好叫唤,这类鸟就这习性,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最后一类鸟即不是为了看,也不是为了听,是为了玩。这一类鸟有梧桐、燕雀、交嘴等。虽然个个其貌不扬,五音不全,可都绝顶聪明,只要训练得法,可以衔钱、打弹。只要您把两个黄豆粒大小的骨球往天空上一扔,无论多高,鸟都会象箭一样直冲霄际,瞬间就于空中把两个骨球叼回来,那真是令人看得目瞪口呆。当然,每次鸟表演成功,别忘了给它点吃的以资鼓励。否则,日子一长,就挫伤了它的积极性了。 老北京人还有个嗜好,就是养小昆虫。有养蝈蝈的,养“油葫芦”的、金钟的、咂嘴的、蟋蟀的。一般是养在大小葫芦中,养好了可以活到冬至,甚至上元节。有钱儿的主儿连养虫的用具都穷奢极侈,用象牙、玳瑁、黄杨、紫檀精工细制,平日里室内暖和,这些小东西就叫唤起来,此起彼伏,给人们带来了夏秋山林田野的趣味。当然这些昆虫中养得最多的还是蟋蟀,因为这东西不光能听叫唤、还可以相斗,十分有趣。早年间斗蟋蟀规定:以二十四罐为一棹,斗之前,要先比较蟋蟀的个头大小,不是同一个等级的不能相斗。大小相当的才放入一盆决一死战。输赢亦有赌注,但一般不押金钱财物,仅仅是数斤月饼、花糕或者水果。然后大伙大饱口福,以求一乐。养蟋蟀在旧北京相当普遍,上至王公贵戚,下至平民百姓,连京剧名角谭鑫培也乐此不疲。也有善养蟋蟀的主儿专为大户人家养这玩艺儿,混口饭吃,也算是三百六十行中的一技之长,俗称“蛐蛐把式”。
老北京人养鸟和斗蟋蟀的嗜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