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票又称礼券、礼帖。它是社会礼俗的产物。旧京崇尚礼仪,在社会交往中,送礼是人生常事,礼票代表一种礼物,用以表示一种敬意。礼票的种类繁多,从存世的清朝光绪至民国时期的礼票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喜礼类:有喜烛票、喜酒票等;(二)寿礼类:有寿烛、寿面、寿桃、燕果席等票;(三)节日礼类:有各种名茶酒、糕点等票;(四)丧礼类:有祭香、纸锞、银锭等票。票面颜色、装潢完全按照礼俗之需要,凡属喜寿吉庆的礼票,均用大红纸印制,四周边框印有“八宝”、花卉、回纹、双龙、八卦等图案。属于丧葬类的礼票,则用黄色或藕荷色纸。每张礼票正中印(或墨书)一行醒目的大字,如“凭帖取寿面五觔”、“凭帖取寿桃壹百个”等礼品名称。上印店名,旁印店址、编号、开票年月日以及礼品的重量、数量、价格、标记等。礼票背面盖有各种戳记。礼票规格大同小异,尺寸大多纵25厘米、横11.5厘米,便于携带。 礼票的销售,清季,北京许多老字号在经营上各有特色,很讲究信誉,很多顾客慕名而至。各行各业在商业竞争中,不断改进经营手段,以便招徕更多的顾客,销售礼票就是采取的手段之一。旧京,各字号均自行印制发售,顾客凭票(帖或称券)可以取到所需礼品。光绪七年,“福寿堂”饭庄(坐落在东安门外金鱼胡同)销售的礼票,每张时价一百吊,凭票可取“燕果席一桌”。光绪二十一年,“同和堂”饭庄(报子街东口内)销售的礼票,每张价银叁两整,“凭帖取果席各一桌”。光绪二十五年,“泰亨号”酒店(前门外兴隆街中间路北)礼票每张“凭票发料半酒壹坛”。“万盛魁”香烛店(崇文门内羊市路东)每张烛票可取“喜烛壹对”,注明“壹斤壹对”。光绪二十八年,“文魁斋”南纸店(地安门外大街路东)的礼票,每张“凭帖取纸锞贰篓”。“同庆斋”回回糕点铺(开设在正阳门外鲜鱼口内)礼票一张“凭帖取大八件四斤”。光绪二十九年,“聚宝斋”糕点铺(兴隆街中间)的礼票“凭帖取翻毛月饼伍觔”。“永顺斋”面铺(前门外)的礼票,每张“凭帖取寿桃壹百个”,时价每个四十文。宣统三年(1911)“吴长泰号”茶庄(鲜鱼口内)的礼票“凭帖取四十两雨前壹百包”。民国年间的礼票印制与装潢上更为讲究,有些礼票装在红色封袋内。“稻香春”茶食店发售的礼票有五元、十元、二十元一张,而且礼票背面注明取什么货都可以。其后还出现了礼物公司。民国二十一年(1933)“惠通礼物公司”(西长安街102号)发售的价洋贰圆的礼券“可换取本公司价值相当之物品”。并规定“只准取货,概不兑钱”。由于物价的不断上涨,各字号便采取“取货时随卖价折取”的办法,在礼票背面盖上“俱随时价”的戳记。礼票销售量越大,获取利润也就越多,因为礼票长期辗转于顾客手中,无形中等于吸取了大批无息存款,礼票成为无价证券。 礼票在市面上广泛流行之后,出现了不少弊病。礼票不仅可以买卖,也可以转让,甚至造假。旧京,礼尚往来颇为讲究,应酬之事频繁,往往一张礼票辗转相送,受礼者在礼票背面记下贺者门牌号码、姓氏,有的多至七、八个姓氏。一些受礼者手中积攒了大量礼票,想用票折钱,也有想换取别物者,也还有乘机制造假票的情况。从存世的礼票上可以见到有“留神假票”、“不折钱、不改票,不换别物”的戳记。俗语云:“买者不如卖者精”,销售礼票的各字号自有对策,一方面在礼票上注明种种限制,如“诸亲友一概不换票”、“不折不扣,自取不送”、“不改票,不支钱”、“取酒自代酒瓶,折货按柒扣”等等。另方面,在顾客持礼票取货时,并没有按照对价付给,往往少给货物或抬高物价,使顾客受到一定损失。到民国时期,礼票均要上税,票面粘有“中华民国印花税票”一张,面值壹分。 旧京礼票,印刷精致,言简意明,富有民族特色,流行广泛,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市场经济,反映了旧京风貌,是研究北京民俗的珍贵资料。
旧京礼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