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客来敬茶,乃老习俗,它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待客以清茶一杯,看似淡泊,实则含有深情。清茶一杯,行表清廉,和诚育德,共尝美味,讲究茶艺,美化生活。 中华民族独特的茶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涉及诗词、绘画、书法、园林、戏曲等文学艺术领域,贯串历史、经济、礼仪、民俗、食品和陶瓷业等方方面面,远远超过其它饮料。 人们都知道,饮茶不但能满足人体的生理与健康需要,而且是人们社交礼仪的一种手段以及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一种享受。鲁迅先生曾对品茶有独到的见解:“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受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他把品尝、享受及高尚的茶风与意蕴,提到相当高的程度。饮茶和茶文化除了可以达到身心健康和享受不同品类的茶韵外,还能带来一种特有的气氛,使人思想净化,从而得到升华;茶色、茶香带给你以遐想;高雅的茶具,集工艺、造型、雕塑、书画于一体,从而达到一定程度的艺术赏玩和“自我满足”。这种自我满足正是一种心理平衡感,能给人以祥和、安定的自我感觉。 为了弘扬茶文化,新中国早在1964年就成立了中国茶叶学会,1989年初成立了北京分会。由茶文化与民俗相关联而派生出来的茶馆文化,则是老北京的一大特色。说起茶馆,青年朋友或许觉得陌生,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北京人则会对此津津乐道。 茶馆是京城的一大特色,它不仅是居民饮茶小憩、品茗享受清福的好去处,而且也可从中了解风俗民情、历史掌故、乃至世道的兴衰。老舍先生著名话剧《茶馆》,凡是看过的人都会对老北京的旧事民俗和民间疾苦,产生深刻的印象。 北京的茶馆始创于元明,鼎盛于清朝。其种类繁多,遍布于全市大街小巷的各个角落。大体可以分为清茶馆、书茶馆、棋茶馆和季节性的茶棚。清茶馆专以卖茶为主,店内方桌木凳,壶碗洁净、水沸茶舒、清香四溢。在店前显眼的地方挂一块标有“毛尖”、“雨前”、“碧螺春”等茶叶名目的幌子,下面垂着红布条穗子,借以醒目。茶馆内以闲散老人居多;也有一些纨绔子弟,清晨遛鸟归来,便到茶馆里沏上一壶茶,谈茶论鸟、叙家常、侃见闻;还有一些茶客在这里谈论生意,互通信息。 书馆是老北京茶馆中较有特色的茶馆。它的营业时间多在下午和晚上。茶馆主人邀请艺人演唱,以演述评书为主。有时也演曲艺、京剧清唱等。茶客边听书,边品茶,除付茶资外,每唱完一段,有人来收书钱,可随意付钱一、二枚铜元。商号老板、帐房先生、还有一些失意的官僚、政客,多为这里的常客。 棋茶馆多集中在天桥一带,茶客以劳动人民和闲居市民为多。这类茶馆设备简陋,一般用长方形木板,铺在砖垛上或木桩上,上面画棋盘格,茶客边饮边对弈,可以暂时忘却一天的劳累、生活中的艰辛和烦恼。这类茶馆只收茶资。每日下午茶客聚集,到傍晚时分离去,茶馆生意一般比较清谈。 季节性茶棚,除在定期各大庙会、集市上外,以什刹海为最著名。每年夏季处暑前后,什刹海北岸便形成一条茶棚长廊,茶棚半在河岸,半临水面,犹似水榭。茶香与湖面上飘荡的荷香,阵阵扑鼻,沁人肺腑,不禁使路人驻足落座品茗,同时还可以品尝杏仁豆腐、豌豆黄、莲藕菱角等时令风味小吃,令人流连忘返。 由于时代的变迁,老北京的茶馆逐渐衰落,近几年来,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茶馆又开始兴盛起来。比如老舍茶馆,天桥乐茶园,东方茶社等,人们不仅可以品饮各种名茶,而且还可以欣赏到北京的一些传统曲艺、京剧彩唱或整套演出。不过,遗憾的是数量太少,茶价也较贵,不像老茶馆那样普遍和大众化,生活气息也欠浓厚。北京人渴望有关部门重视发展北京的茶馆,便是形成富含浓郁民俗气息的茶馆文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给人以文化熏陶,从而促进茶文化,使其得以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