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来,我国民间有在冬至之日吃馄饨食俗。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载“岁时杂记: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故有冬至馄饨年☆饦之说。”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也说:“(冬至)民间不为节,惟食馄饨而已。与夏至之食面同。故京师谚曰:‘冬至馄饨夏至面’”。直至今天,这一风俗仍在我国不少地方流行。 古往今来,人们为什么要在冬至之日吃馄饨,向来有着多种说法。 一说是馄饨是宋代祭祖的供品,因此,馄饨是原始宗教中祖先崇拜在后世的演变。馄饨象鸡卵,鸡卵如混沌未开之象,人们于冬至之日吃馄饨乃是纪念远古混沌未开时,盘古氏开天辟地创造世界之功。 二说冬至之日为道教的元始天尊诞辰。道教认为,元始天尊应世象征混沌未分,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故民间有吃馄钝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云:“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日食之。”实际上,“馄饨”与“混沌”谐音,故民间将馄饨引申为打破混沌,开辟天地。后世不再解释其原义,只流传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谚语,把它看做是节令饮食而已。 上述的说法,都是学者的考证,前者据历代野史、散记而来;后者根据玄门道书的说法而来。但结论却是一致的:冬至吃馄饨,象征打破混沌,开辟天地。 其实,人们在冬至之日吃馄饨是与天象有关的,因为冬至,就是冬季已到了极点的意思。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白昼渐长。俗说“吃了冬至饭,白昼长一线”。冬至之日为一年中阳气上升之始,正如混沌初开之意,所以人们以吃馄饨来象征打破混沌,开辟天地还是很有意义的。 当然,也有的文人把冬至吃馄饨看成是单纯的生活享受。近人痴呆在《老北京杂抄·冬至》一文中,说得极为风趣: “老北京之即时行乐,吃尽穿绝,余言之属矣!而于冬至之馄饨,又焉能例外也?况冬至馄饨夏至面,著于饭经,载在食谱,其素讲吃喝顽乐之老北京人,又安能轻轻放过乎?势不得不尽情一吃,以谢于天下后世,而五脏之神当亦蒙无上之风光,而得美满之汁水也。” 老北京人吃馄饨,首在重视其汤,向有“喝馄饨”之说。讲究的人家,例于前一日,以猪骨、乳鸭、肥母鸡,外加牛肉少许,以文火煮(不加咸淡),以鸡鸭肉煮柴为度,淘入磁、锡罐,以去掉煮肉铁锅的铁锈味。来日先和(音hòu)“重罗”面粉(最好是加拿大进口之绿叶牌利朗粉),面质宜硬。而后以“走槌”擀薄,以刀破成“梯”形片,包上“里脊条”肉、青卫韭末,最后放入沸腾的“肥汤”锅里一煮,熟后盛入碗内,而碗内须先放好“金钩虾仁”、冬菜、紫菜、鲜豌豆苗,再佐以四王府酱油、玉泉山的米醋……此一应节美食真是美上加美了。市内中下之户,当然不敢如此铺张,不过啃(读第四声)一顿易像变形,少汁无米(即虾米,饭馆中例呼馄饨为大碗虾)的煮饽饽(饺子)而已。 至于市面上卖的馄饨,则有肥汤粉丝馄饨、有白汤大馅馄饨、有高汤卧果馄饨、还有上海人卖的蛋片馄饨……,品种繁多,任君选择。总之,冬至前后,在饮食上,人们是掉在“馄饨阵”里了。
吃馄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