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饽饽”这个词的含意,在北京只有六十开外的北京人才能理解。它有这么三种意思: 一种是点心的统称。过去的点心铺,老北京人都管它叫“饽饽铺”。早年前门大街北头路东有家点心铺,是北京的老字号“正明斋”,是自产自销的老买卖啦。三间门脸上有三块匾,金匾黑字,中间一块写的是字号,南北两块各写着“满汉饽饽”、“应时细点”。 另一种是指一般平民人家对干粮(主食)的统称。再一种解释,老北京人管饺子也叫“饽饽”。过去办喜事,新娘子入洞房之前要吃“子孙饽饽”,就是在饺子里包上更小的饺子,而且大小不等,平时吃饺子,也说成吃煮饽饽,又叫扁食。当时孩子们要是听说吃煮饽饽,那可是最美的事了,笑得拍着手合不拢嘴。有些人成天板着脸,没有一点笑容,老阴天儿,老北京对这样的人有句话:“瞧这人,成天搭拉着脸,见煮饽饽都不呲牙。” 这里说的“硬面饽饽”,都不是上面的三种,它是一种似烧饼大小的混糖戗面火烧。制做精细,味道不一般。面粉和好,刚刚发酵,将干面硬往发面里揣,北京叫“戗面”,同时放入适量的白糖、桂花,上铛烙,然后下炉烘烤。入口有咬劲,微甜且香,用手一掰掉渣。老人们说吃这个饽饽经时候。小贩还特地为孩子们用硬面烤制成手镯大小的面圈,有食指粗细,孩子们买回来,先戴在手腕上,玩够了就吃掉。说实话很不卫生。 这些小贩多是失去壮劳力的体弱者,为了糊口,大冷的天儿,背一个荆条筐,手提马灯,西北风嗷嗷叫,“硬面——饽饽!”低弱的叫卖声,听着就惨得慌。怪不得相声艺术家候宝林模仿卖硬面饽饽的叫卖声,慢条斯理的“硬面——,这是不着急的买卖,您听完这句,先睡一觉儿。等您一翻身儿,‘饽饽’这俩字才吆喝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