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老北京说北京小吃

2002-12-1 11:00| 发布者: 陈连生、朱锡彭

    有人以为北京风味小吃太“土”,其实越是“土”得掉渣才越受欢迎。著名作家舒乙先生讲了两件有趣的事情。一是一名香港著名导演。在他写的一本书中有一句颇发人省的俏皮话,谓:“不能或不会喝豆汁的人,没有研究老舍先生的资格。”二是中国二三十年代享有盛名的北京人、作家梁实秋先生到台湾后,写了许多优美的散文,其中有一集专门写北京饮食文化,特别是写到当年北京的街头小吃的散文。舒乙先生说:“从这两件事情来看,越是有民族特色,才越得到人家的认可和重视。”87岁高龄的胡絜青女士,颇有感慨他说:“北京是元、明、清建都的地方,经过民国直至解放,这么多年代,民间小吃能够传到现在。为什么呢?一句话:有特色。”她希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一定要把有传统特色的东西保留下来。做到世代相传。
    1992年11月中旬,一批关心北京风味小吃的老北京,相聚在以擅长制作北京清真风味小吃而著称的南未顺饭庄。一面品尝那些土得不能再土的“炒麻豆腐”、“焦炒烙渣”、“驴打滚”、“蜜麻花”、“爱窝窝”等各式蒸、炸、炒、烙的小吃,一面抒发自己对北京风味小吃的看法,透着老北京的热情与期望。叫卖大王臧鸿更是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吆喝起来,把人们带进一个可以追忆但已经逝去的年代。当人们在南来顺饭庄看着那冒看热气的大铜壶、刻着狮子滚绣球的小铜案,再想起“北京小吃九十九,样样叫你吃不够”的“京腔京韵自多情”的歌词,怎能不引起遐想和自豪?
    北京风味小吃分汉民风味小吃、回民风味小吃和宫廷风味小吃,但却以清真回民小吃为主体。解放前的回族同胞多无固定职业,他们凑点本钱,一口锅、一袋面,弄些油与佐料,做些小吃糊口,素有“两把刀(指羊肉刀、切糕刀)、八根绳(指挑箩筐的绳)过营生”的说法。你可不要小看他们,为了糊口,小吃的活儿越做越精,许多品种成为独树一帜的名、优、特产品。解放后的1956年与1958年两次将他们集中于一店,后来这些身怀绝技的名家大部合进“南来顺”。故“南来顺”又成了荟萃北京风味小吃之店,从此它的小吃就驰名京都了。不仅得到寻常百姓的喜爱,也引起社会名流的关注,如马连良、谭富英、肖长华、张君秋、侯宝林、黄胄、邵字、董寿平等,都是南来顺的座上宾。
    北京风味小吃有过辉煌的历史,但在计划经济的年代里,由于缺乏商品经济意识,小吃因其工艺复杂、劳效低,又受物价规定的限制,经营日渐衰落,传统品种丢失严重,大众化品种亦因盈利甚小而逐渐减少,引起了人们的忧虑。为振兴北京风味小吃,宣武区饮食公司现北京翔达饮食(集团)公司在开放改革方针指引下,决定恢复“南来顺”有特色的风味小吃的供应,目前不仅每日上货架供应的蒸、炸、煮、烙、爆、烤、涮、冲、煎、煨、熬等不同烹任方法的小吃达70余种,而且在继承与创新并举的经营方针指引下。把以前的“碰头食品”推上了宴席的大雅之堂,连蓝眼睛黄头发的“老外”们都伸出大拇指连连夸奖,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在这里得到了“寻根追古”的满足。这正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演员、副院长林连昆题词中所形容的“南巡福来、家和国顺”。
    舒乙先生以“小吃大艺”四个字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北京风味小吃深刻的内涵。小吃虽小。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使人想起了这样一句话:越是民族化的东西越有世界性。 

卖蜜麻花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4-26 17:14 , Processed in 1.086344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