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仁堂药铺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王永斌

    (一)为御药房供应“供奉”
    同仁堂的创办人姓乐,浙江宁波府人,在明朝永乐年间来北京谋生。最初这位姓乐的在北京以摇串铃走街串巷行医和代卖小药维持生活。到了清朝初年,其后代乐尊育进了清宫太医院,当了一个出纳文书吏目(管理文件材料的小差使)。这样,就为后来同仁堂的创办及发展打下了有利基础。清康熙八年(1669年),乐尊育之子乐梧岗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大栅栏路南开办了同仁堂药铺,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使同仁堂有了一定的发展。同仁堂的大发展是从雍正年间为清朝宫廷御药房供应“供奉”(为清御药房供应中药,当时称“供奉”)开始。同仁堂有了为皇宫“供奉”药品这个靠山,既为同仁堂提高了社会声望,也为同仁堂后来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同仁堂和御药房打交道,都是先领药款,尔后才交货。这种预领官银,加强了同仁堂的经济实力和资金周转,实际上是为同仁堂提供了无息贷款。
    (二)四大支
    同仁堂药店是北京著名的老药店,历史十分悠久享誉海内外。达仁堂和宏仁堂药铺也是乐家人开的,但它不是同仁堂的分号。它们的来历是这样的:清朝末期乐家繁衍为四大支,就是乐孟繁、乐仲繁、乐叔繁、乐季繁兄弟四个。同仁堂由这四大支共同管理,规定每支每年从同仁堂领取一万两银子。另外还允许他们在同仁堂寄卖自家所制的丸、散、膏、丹等药品。当时,同仁堂店中的职工,大多数都是非亲即友,所以职工也分派别,不是乐孟繁的人,就是乐仲繁的人,不是乐叔繁的人,就是乐季繁的人。他们在向顾客推销药品时,都争着向进店买药的顾客介绍自己的所依附者所寄卖的药品。这种寄卖制损害了同仁堂的公共利益,而且造成店中的混乱,给同仁堂的经营管理带来很大的麻烦。后来,乐家四支家族的代表开会,共同议定,取消寄卖制,允许各支在外边开办店铺,可用“乐家老铺”招牌,但不能用“同仁堂”店名。自此,各支相继在外开办药铺。民国十年(1921年),乐孟繁支开了乐家老铺“宏仁堂”药店。随后,乐仲繁支开了乐家老铺“宏济堂”药店,乐季繁支开了乐家老铺“达仁堂”药店。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从北京迁至南京,乐孟繁支的乐笃周在南京开设了南京“同仁堂”,破坏了四支“家族协议”,引起其他三支的共同反对,争吵不休。最后,使得乐笃周的哥哥、当时掌握北京同仁堂大权的乐佑申被迫辞职,才算了结。
    前后总计,乐孟繁支开设了南京同仁堂一个,宏济堂三个,乐仁堂五个,宏仁堂四个;乐仲繁支开设了颐龄堂一个,永仁堂三个,怀仁堂一个,沛仁堂一个;乐叔繁支开设了济仁堂二个,乐舜记一个,宏德堂一个;乐季繁支开设了达仁堂十个,树仁堂一个。这三十多号“乐家老铺”遍及天津、上海、长春、西安、长沙、福州、香港等地,进一步扩大了北京大栅栏同仁堂在国内外的影响。
    (三)炮制讲究
    “都门药铺属同仁,丸散人人道逼真;纵有歧黄难别味,笑他若个术通神。”这是清代文人对同仁堂的赞誉之词。同仁堂的驰名,虽然和清代御药房有关系,但更主要的是同仁堂一贯遵循“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经营方针。过去同仁堂炮制紫雪丹时,古法要有金锅银铲,可是同仁堂没有金锅,他们就收集乐家眷属的金首饰约100两,放在锅中与药料同熬,使金元素入药,提高疗效。同仁堂不管炮制什么药,都是该炒的必炒,该蒸的必蒸,该炙的必炙,该晒的必晒,该霜冻的必霜冻,该存放的必存放,绝不偷工减料。像虎骨酒和再造丸炮制好后,都不是马上就卖,而是先存放,使药的燥气减少,以提高疗效。虎骨酒制成后,要先放在缸里存两年,然后再卖。再造丸要密封好,存一年才能卖。这种做法,不仅增加成本,而且还要多占用设备,多占库房。因此,一般药铺没有条件这样做,也不愿意这样做,他们都是现炮制现卖,这样药的疗效自然比不了同仁堂。
    (四)自我宣传
    在做广告宣传中,以同仁堂最会做,最有办法。清代,北京城里每年二月要掏沟一次。这里说的沟,是北京的地下泄水沟。掏沟时,全城臭气熏天,污泥堆积,行人很是不便,尤其是夜晚,不留神,就会跌倒在污泥堆中,弄得遍身臭泥。因此,在每逢掏沟时,同仁堂就派人在掏沟的地方,挂灯为行人指路。每到天黑以后,到处是一片漆黑,白纱灯上写有“同仁堂”三字,不仅方便了夜间的行人,也使人们对同仁堂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仁堂还有一种送药宣传法。清代,读书人会考在北京,北京又是顺天府衙所在地,乡试也在北京举行。每届会试和乡试时,各地应试之人云集北京,住在各省、各府、州、县会馆中。同仁堂利用这个机会,派人拿些防伤风感冒、帮助消化、祛水土不服的平安山药,到他们的住所,赠送给那些应试之人。虽然同仁堂拿出一笔钱,但通过那些应试之人,把同仁堂名声传到全国各地。
    此外,同仁堂还利用做社会救济慈善事业机会,进行广泛的宣传。旧北京无职业的穷苦大众很多。冬天,北风呼啸,穷人身上无衣,肚中无食,很是难熬。同仁堂每到冬天都在前门外打磨厂、珠市口、崇文门外磁器口、崇文门内史家胡同等地设粥场,施舍棉衣,救济穷苦百姓。在旧中国,人死了都要弄口棺木装殓埋葬。有钱的人,弄口杉木、柏木的好棺材也很容易,可是穷人弄口薄皮棺材也不容易。同仁堂抓住这个机会施舍棺材。同仁堂施舍棺材简单方便,只要有人证明确实是买不起棺材,有人介绍,就可去领一口棺材。同仁堂做这些社会慈善事业,目的就是扩大自己的影响。
    (五)爱国企业家
    在北京沦陷期间,同仁堂药铺在抵制日本商人的控制、维护民族利益方面,有两件很突出事情使人不能忘怀。
    第一件事发生在1939年。日本的大商人知道同仁堂是北平很有影响的大买卖,企图控制同仁堂,派人和乐家联系,要在同仁堂投资入股。当时负责同仁堂事务的乐达义先生(乐松生的父亲)是个爱国的企业家,为人正直,很有正义感。他深知,这不是同仁堂乐家一家的事,而是维护民族利益,还是出卖民族利益的大问题。他认为,自己不能成为乐家的败家子,民族的罪人。所以,他拒绝了日本人在同仁堂入股投资的要求。然而,这个日本大商人并不就此罢休,他不断给乐达义施加压力,乐达义没办法,只好通过朋友,找到当时北平的大汉奸王荫泰,请他帮助疏通。乐达义花了很多的钱,才使日本商人没有挤进同仁堂里来。
    第二件事发生在1939年夏天,当时,日本人的避暑开胃药“仁丹”在北平很畅销。同仁堂为了抵制日货,他们组织几位老药工,翻阅药书,经过多次研制,最后炮制出以牛黄、珍珠、麝香、蟾酥为主药的“六神丸”。这种六神丸,对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对患有咽喉病的人,有特殊的疗效。这种药的主治和功能,远远超过了日本的仁丹,因此销售很快,成为当时轰动北平的名药。不仅中国人患咽喉病,喜欢服同仁堂的六神丸,就连日本人也千方百计地抢购六神丸。他们有的把抢购来的六神丸,运回日本或运到南洋各地转手高价出售,有的把六神丸珍藏起来,以备救急之用。由于同仁堂的六神丸对咽喉疗效高,销路畅,1942年一个日本商人想用高价,收买同仁堂六神丸的配方,他多次找同仁堂乐家人提出要求,但都遭到严辞拒绝。
    (六)公私合营后大发展
    北平解放时,同仁堂经理是乐达义的儿子乐松生。他为人奉公守法,开明能干。1952年“五反”时,同仁堂被评为完全守法户。1956年乐松生带头参加了公私合营。
    解放前,乐松生的伯父乐达仁曾试图改进中成药的制造科学之路,但没有成功。1953年,同仁堂在北京大学的帮助下,试制银翘解毒片、黄连上清片、女金片成功。后来又相继制成舒肝片、藿香正气片、祛暑片等,大大方便了顾客。 

同仁堂药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5-7 15:14 , Processed in 1.095180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