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天合成绒线铺

2002-12-1 11:00| 发布者: 王永斌

    闻名北京的天合成绒线铺坐落在西花市大街路北,开业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它经营的针、线、胰子(肥皂)、碱、梳头油等妇女生活所需用品,样样俱全,而且货真价实。售货员的服务态度好,不怕麻烦,一文钱的生意也做。因此,城乡顾客都喜欢到天合成买东西。顾客中有南城的,也有北城的,有城区的,也有农村的。由于天合成绒线铺门前挂着个大烟袋锅的幌子,长期以来,广大群众都习惯称天合成为“大烟袋锅”。而天合成这个本名却少为人知了。
    (一)创业人刘货郎
    天合成绒线铺的创业者名刘福成,是河北省衡水县人。为人忠厚老实,勤俭肯干。他创办天合成很不容易,经历了一段艰辛奋斗历程。
    刘福成生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父亲是个贫苦的农民,在家种着几亩薄田。在刘福成十四五岁时,家乡闹了灾荒。为了逃荒,父亲把他托付给一个亲戚去北京谋生。刘福成到北京后,住在崇文门外大石桥一个穷乡亲家里。他一个小孩子能干什么呢?拉排子车和扛大个,没力气;进作坊学徒又无人介绍。没办法,他只好去杠房和喜轿局,在给富户出殡或娶媳妇聘闺女时打执事赚几个钱。刘福成年岁虽小,但很有远见,他想打执事有什么出息,也不能干一辈子,于是下决心积攒些钱,去做小买卖。他打了一年多的执事,除去给穷乡亲生活费外,尚余下一些钱。他拿这几个钱作本钱,做起了小买卖。花生、豌豆、排叉和糖果他都卖过。最后他挑起货郎担,摇着铜铃,走街下乡去卖针线。这时他已从乡亲家搬到蒜市口一家小店里住。刘福成不怕辛苦,逢农历一、三、五等单日子,就在城里挑着货郎担转,二、四、六等双日子,就下乡。在城里的一般路程是往北进北河漕,经珠营、东河漕、小市口直至花市各条胡同。往南进南河漕,经西河漕、东西马尾帽、东西利市营、三转桥、南北岗子等各条胡同。下农村的一般路线是出广渠门,经关厢、沙板庄、老虎洞、虎城村、三间房、南磨房、大柳树、王四营等村庄。他每天早晨出去总是带两个窝头,几块咸菜,挑着货郎担,一走就是一天。由于刘福成做买卖说话和气,有礼貌,货真价实,所到之处,顾客都愿意买他的针线。有的顾客别人的不买,专等他来,买他的。这样,刘福成做了两三年的好买卖。加上他平日省吃俭用,从不乱花一文钱,因此,除每年给家中捎几个钱外,自己积下几个钱。这时,他感到住在小店里很不方便,就托人在南河漕里首院胡同找了一间房住下。
    (二)办起天合成绒线铺
    又过了两年,一天,一个同刘福成要好的街坊告诉他,在花市福源长干果子铺西边有一家小杂货铺要关张,他听了很动心。因为他不甘心挑一辈子货郎担,早就有开家买卖的打算。于是,他到处托人,要把这个小杂货铺倒过来。经过朋友的帮忙,好不容易才谈妥。刘福成在花市一家饭铺摆了一桌便席,请来中人、写字先生和原业主,立好了字据;把铺底倒了过来。接着,就筹备开业。他一边修理店房,一边进货,并从家乡找来了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做学徒。一切筹办就绪后,他从皇历上选了个“黄道日”,也就是清光绪三年(1877年)端阳节。这天,买卖开张了,字号叫“天合成”绒线铺。取“顺天时,合人意,事业成功”之意。因为刘福成是个货郎,交往不多,开张那天,来贺喜的除去几个交买卖的外,没有其他人。那天正是花市集,尽管贺喜的不多,但门面油饰一新,外面又挂着红幛子,赶集的人很多,进进出出的顾客还是真不少。
    天合成的店铺房屋既宽又深,门面足有两间的地方,但刘福成为了防盗,求严实,只开了一个门。门上方的横匾上写着“天合成”,在匾的旁边还挂了个“梳篦”的幌子。店堂里,迎门不足5尺的地方,横着个通长的木拦柜,柜上铺着蓝布。柜里边有几个抽屉,里面放着各色棉线球和其他货物。每个抽屉边都竖着一根似擀面棍的木棒,以备售货时绕线用。在拦柜前,除东西靠墙各有个小桌、两个小凳,店门里左右各放一条两人坐的长凳外,别无它物。
    (三)独具特色的经营
    刘福成虽然不是学徒出身,但他挑了几年的货郎担,走的地方多,可谓见多识广,所以,商业的规矩他都懂。开张后,他把店里店外,进货销货,学徒的使用,管得井井有条,买卖做的很好。刘福成在经营中特别注意做到:
    货色齐全。刘福成挑货郎担的经验有一条,就是“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有一次,他挑着货郎担,走到广渠门外虎城村时,一位妇女要向他买些当时很少有人买的棕色绒线。刘福成没有。这位妇女说,“你是干什么的?卖线的,没有线,这个担子最好甭挑了!”刘福成红着脸没说话。他知道,顾客今天买棕色绒线你没有,明天买粉色线你还没有,这样下去,你再走过来,人家就再也不买你的货了。刘福成回去就把棕色绒线趸来,下乡时给这位妇女送去了。所以,天合成货上得很齐全。有妇女绣花和做衣服用的绣花针、大小钢针、顶针、剪子、色色棉线、绒线、各种纽扣,有妇女梳洗用的胰球、玫瑰碱、梳子、篦子、梳头油、红绒绳、胭脂、锭粉、疙瘩针、头网,还有旱烟袋、各种荷包、布袜子等。天合成的货物不仅齐全,而且讲求质量,宁肯多花钱也要进好货。他们的钢针,都是从南河漕有名的“钢针张”那儿进货。顶针从住在大石桥的“顶针李”作坊中选购。猪胰球和玫瑰碱专从前门外珠宝市的花汉冲进货。
    薄利多销。薄利多销是刘福成做买卖的一贯作法。当时的城乡劳动妇女,买东西都是精打细算,都找好货,价钱还要便宜。她们经常把买来的东西做比较,甚至买棉线也要数数线圈。刘福成懂得买卖兴旺发达就必须想办法进便宜货,成本降低才能廉价出售。像棉线,他进货进单股线,而后让学徒加工成合股线。其实天合成卖的货比别家也便宜了不少,像棉线可能是同样的价钱,但天合成比别家店铺多给一两圈线。别小看这一两圈线;它赢得了很多的回头客。
    礼貌待客。老北京人很讲礼貌,妇女的规矩更多。而天合成的女顾客又多。因此,他们特别重视礼貌待客。售货员站柜台,必须梳洗干净,穿戴整齐,不管冬夏都要穿长衫。讲话和气,绝对不许顶撞顾客。不管顾客如何不讲理,伙计;学徒都要笑脸相待。也就是刘福成常说的“买卖人要有三分纳气”。
    (四)“大烟袋锅”名扬京城
    天合成的买卖做到清光绪“庚子事变”前夕,生意越做越红火,顾客整天络绎不绝。逢花市集时,顾客就更多了。有些顾客还是从远处慕名而来的。
    在旧北京,劳动妇女大多是不识字的。天合成的门面又小,不显眼。尽管门前有牌匾,顾客也不易找到。虽然天合成门前挂着个“梳篦”幌子,可是,在花市卖针线和梳篦的店铺,不是挂“梳篦”幌子,就是挂。“棉线”幌子。顾客要去天合成往往走错门。这样,刘福成才想出挂“大烟袋锅”的主意来。他找木匠做了个长约3尺,有茶碗口粗细,上涂黑色漆的大烟袋锅,下垂一条红布。这个“大烟袋锅”的幌子挂出后,方便了那些不识字的顾客。提起花市的“大烟袋锅”,老北京人没有不知道的。
    (五)管理严格有方
    “大烟袋锅”的买卖虽然每天都很忙,但全店的职工只有六七个人,刘福成掌柜和记账先生都站柜台卖货。从早晨开店门到晚上关店门,除吃饭外没有休息时间。按规定每年五月节和中秋节各休息一天外,新年(农历)休息五天。另外出师的伙计每年有半个月的探亲假,平日没有假。店中的伙食,不管学徒,还是伙计,都是免费就餐。平日伙食一天一顿粗粮,一顿细粮,有菜有油。逢初一、十五日吃犒劳。吃犒劳时有肉有酒。学徒没有工钱,伙计的月工钱也很少。他们主要是指望年终、“说官话”时的馈赠。每年腊月除夕,“大烟袋锅”买卖忙完了,关上店门,吃完年饭,掌柜的坐在账房找每个人谈话。他根据每个学徒和伙计一年中出力的多少,送给“花红”,也叫“馈赠”。学徒可得5或10元(银元)。伙计多的可得五六百元,少的也就是五六十元。表现不好,干得不好或犯了铺规,可能被辞退。如果伙计不愿意继续干了,也是在“说官话”时向掌柜的提出辞柜。并且规定“东辞伙,一笔抹;伙辞东,一笔清”。也就是说,掌柜辞退伙计,不管伙计欠柜上多少钱,都一笔抹掉。如果是伙计辞柜,就要一次还清欠柜上的钱。
    (六)从绒线铺到百货店
    刘福成把自己的心血完全用在天合成的买卖上,操劳了几十年。到了民国初年,他因体弱多病,无法继续干事,只得把买卖交给原本柜学徒出身的伙计来管,他回老家去养老了。这个新掌柜依旧走着原来的老路,买卖还是很好。
    北平解放后,经过公私合营,天合成的经理换成了李维新。李维新是山西人,学徒出身,能干。他经营天合成后,随着社会发展,淘汰了一些与社会发展不相宜的商品,增添了男女汗衫、洋袜子、牙膏、香皂等一些新商品。在李维新正准备大干一场时,“十年动乱”开始了。“大烟袋锅”被弄走,至今下落不明。天合成的牌匾也被当作“四旧”摘了下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2年,天合成的牌匾又挂了出来。但今天的天合成不同于过去的天合成,过去的天合成是绒线铺,今天的天合成是百货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23 15:41 , Processed in 1.087686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