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的手工业里,成衣行(裁缝)是个大行业。当年北京大多数人都是定做衣服,买衣穿的不多。所以成衣铺到处都有。在繁华的东四、西单、前外大街等有成衣铺,在僻静的小巷也有,成衣铺遍及北京的各个角落。但是这些众多的成衣铺都是只有一、两个人的小作坊,只有民国初年韩俊峰创办的双顺成衣铺是个拥有职工三四十人的大店铺。由于双顺成衣铺做衣服注意质量,裁剪合体、缝制精细、样式新颖,因此,来此店光顾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一些军政界及社会知名人士都找双顺做衣服。这样,双顺发展成北京唯一有名的大成衣铺。为了了解双顺成衣铺建立发展的历史,特作者走访了双顺成衣铺老职工支善文、徐良、张先忠等人。由他们提供了双顺的资料。 河北省深县正处于华北大平原的中部,适合农业生产。韩俊峰就生长在深县安家庄。虽然家中有几亩地,但人口多,只靠他父亲一人干活,无法维持生计。所以韩俊峰只念了半年书,在八岁时就缀学了。这个韩俊峰虽然没念多少书,但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聪明。不论学什么一学就会,而且不忘。他失学后,有时给人家放羊,有时在家里帮大人干活。在清宣统元年,韩俊峰十四、五岁时,他父亲借了几个钱做盘缠,送他到北京学徒。经老乡介绍到了东四六条西口的双顺兴成衣铺。 双顺兴成衣铺,在当时还算是个大作坊,除一个掌柜的外,有五、六个手艺人,有三四个学徒。当时学徒的规矩,一进店门头一年先打零杂。像给师娘看孩子、买东西、帮助厨师做饭、送活、给掌柜的、工人师傅们搭铺等都得干。等第二年柜上再来师弟接这些杂活,才能去跟师傅学手艺。韩俊峰进双顺兴后,也不例外,先干杂活。不到一年,柜上又来个学徒。韩俊峰带着这个师弟干活,等这个师弟都熟悉后,掌柜的就叫韩俊峰到前边向大师哥学手艺。开始大师哥让他学着做简单活,编纽扣、打架子等活计。这种活干了一段时间后,大师哥又教给他缝边、跑直趟等基本功。由于韩俊峰机灵、勤奋、尊敬师傅、团结伙友,因此在他三年零一节出师时,糙活细活、皮、棉、夹、单、男活女活,就样样全行了。 韩俊峰满徒出师后,就在本柜上当手艺人。因为他手艺好,活又做得认真,所以深受顾客的欢迎。不少顾客点名要他给做。当时东四一带住着不少大户人家,韩俊峰都到他们家去过,给他们做过活。大家都叫他韩裁缝。韩俊峰又在双顺兴干了五六年。在1917年左右,一次韩俊峰家里来人说:“家中有急事需要几十块钱。”韩俊峰找掌柜子借支,碰了钉子。后来他从朋友、师兄弟处东借西凑,弄了几十块钱打发家中人走了。这件事使他很不痛快,他想这几年他为柜上出了不小的力气,为掌柜的拉来了不少的好顾客。家中急用几个钱都不借,不干了。等到年终“说官话”时,韩俊峰提出辞柜。掌柜的挽留他,他不答应,后来,掌柜的又托人说合。韩俊峰全拒绝了。 韩俊峰离开双顺兴后,托朋友在朝阳门里南小街找了一间房。买了些日常需要的家什做为生活用,买了一副高凳、一块案子做活用。从此,他就串起“宅门”来,白天他走东家去西家应活,晚上在家裁做。干了两、三年不仅双顺兴的一些老顾客都让韩俊峰做,而且又来了些新顾客。买卖很好,但一个人忙不过来。约在20年代初,他在原住处不远的地方老君堂找了几间房子开了一间门脸,创办了双顺成衣铺。开张的那天,贺喜的人络绎不绝。刚开张时,双顺的职工还不多,有工人三、四个人,徒弟二人。后来,生意日渐兴隆,随着买卖的发展,由一间门脸扩充为四间门脸,后边做活的职工由四、五人,发展到四十多人。很快双顺就成了全市闻名的成衣铺。 韩俊峰用人找伙计主要条件是手艺精,其次是老实能干。就连本铺出师的徒弟,手艺不精他也不留,满徒后马上叫走。双顺的工资本着能够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为主,采取固定工资,“四六分成”和“倒四六分成”等多样办法。韩俊峰同每个职工商量、职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般做活虽好,但较慢的职工要选固定工资。那些做得既快又好的职工自然喜欢分成工资。吃柜上饭的按“四六分成”也就是本人做活收入总数的六成给柜上,自己得四成。不吃柜上饭的给柜上四成,自己得六成。这种多做多挣的工资方法,职工们生产积极性很高,成衣行业最忙的季节是冬天。在冬天最忙时,有时白天干,晚上还要“打夜作”到深夜。韩俊峰和一般店铺掌柜相比,他很会体谅职工,在职工或家中有事需要他帮忙时,他就出力帮助。一次一位职工家中要买五亩地,尚缺二百块钱,找韩俊峰帮助解决。韩俊峰二话没说,就给拿出二百块钱来。并且每月工资照发,从不提借钱之事。这种帮助职工解难的事经常有。由于韩俊峰的开明,对待金钱不是斤斤计较,有的职工不愿意离开双顺,在双顺干了一辈子。徐良、张志忠二位老师傅手艺好做活快,有条件离开双顺另立门户。但他们不好开口,也不愿意开口。所以在双顺干了一辈子直到退休。 顾客在双顺做的衣服,不仅合体而且缝制牢,款式漂亮美观。虽然布活、绸缎等细软双顺都接,但到双顺做衣服大都是细软之活。细软之活难做,很要手艺。在40年代以前,当时北京社会上流行的衣服有男人穿的长衫、马褂、短衫、带裤腰的裤子。女人穿的旗袍等。 双顺要求职工量裁必须随体。手工缝作,针脚成“鱼子”大小,正面不能看到针脚。沿出的边必须平直、粗细一样,而且要柔软。纽扣盘花既新款又均匀。双顺有人专门检查质量,韩俊峰经常抽查质量。因为双顺很少有由于缝制质量问题回来返修的。一旦出现,职工们都视为最大的耻辱。因此,双顺的职工们都是认真加工细致,不当“粗活工人”。 韩俊峰做活不墨守成规,随着社会潮流走,善于改革。像中式长短衫的袖子和前胸相接处,人穿起来总是绉褶很多,很不好看。经过韩俊峰同职工们研究试做,采用肩上开缝,腋下挖除的办法。这样的改做,不仅使衣服穿起来平整,而且可以自由地抬胳膊,再不有上抬胳膊,下拽大襟了。这种做法很受顾客的欢迎。关于女旗袍的样子翻新,双顺在这方面下的功夫更大,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更大。女长衫叫旗袍是元宝高领,服体宽大,卡腰很小。下摆很大,大襟开到底。妇女穿起来既不随体,又不舒服。这种服装到了民国年间同当时的社会潮流很不合适。所以,韩俊峰决心改革翻新。他们是这样改的,把元宝高领改成后高前两头矮的领子,改后领子看着好看,穿着舒服,不再磨下颏了。把原来大襟开到底,下摆大,卡腰小,改成大边小开襟(后又改不开襟),上边套头,卡腰大随体。改成后的旗袍款式很新颖,穿着舒服,受到绝大多数人的欢迎。一次东四钱粮胡同一个大户办喜事。贺喜的人很多,一个妇女穿着双顺改做的新旗袍也来贺喜。这件紫红色的丝绒新式旗袍,吸引了在场的男男女女。一大群姑娘、媳妇围拢过来,看这看那,问长问短,非常地羡慕。她走在哪里,人群围在哪里。没有两天,双顺的顾客骤然增多,大都是妇女来做旗袍。有拿丝绒料的,有拿春绸料的,有拿缎料的,都要做新式样旗袍。这时不少宅门大户有的打来电话,有的派人来叫,也是想做新式旗袍。这样双顺忙了几个月后,才稍微轻松些。后来大多数成衣铺也模仿双顺旗袍的样子,做起新式旗袍来了。在30年代中期,新式旗袍就取代老旗袍的地位,成为各界妇女爱穿的衣服。双顺韩俊峰这个“旗袍大王”的雅号也就叫开了。 解放前,双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社会的上层人物。像军政界的段祺瑞、吴佩孚、商震、鲍毓麟、金壁辉、殷同、王揖唐、王克敏、齐燮元、蒋经国、孙连仲、陈诚、李宗仁、卫立煌、工商界的乐松生、王光英、孙学仕、邹泉荪、福兴面粉公司的东家、瑞蚨祥的东家,文化教育界的俞平伯,马连良、谭富英等人及其家属都是双顺的老主顾。这些大户一般都是下人来找,双顺派人去其家量体把料子取回裁做。这些大户一做衣服就是一批。一次,他们给商震做衣服,二十多人做男女棉、皮、单、夹、纱等四季衣裳。因为商震等大官僚四季的衣服不是一两件,同样的衣服就有多件。像冬天的皮袄,有刚入冬穿的珍珠羔、有冬日穿的滩羊皮、灰鼠,三九天穿的狐狸皮。狐狸皮还分狐股,狐颜等贵重皮毛。做了半年。给他们做衣服加工费要多少钱,记多少钱的账,年终算账。双顺的加工费没有固定的价钱,看人定价。但是这些人家只要求做的好,多少钱都肯花。像吴佩孚的儿媳妇朱九小姐做衣服,一年的加工费多到四千多现大洋。给这些大宅门做活,老妈子、号房(就是门房)等下人的佣钱必需得花,你不给下次他们就不让你进门,或者在主人面前给你说坏话,让你做不成生意。你给他们钱,他们就欢迎你,老远就喊:“裁缝师傅来了,为什么这些日子没来,还真想你!”不仅做一次活给一次佣钱,到新年还得给他送礼。每到新年,双顺专门派几个人买几天礼物,腊月底挨门挨户的送。这是一大笔开支。双顺成衣铺同其他老店铺不一样,有兴有衰,而是久盛不衰。其原因虽和双顺加工精细,善于革新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它的主要顾客,那些社会上层人物虽然不断的衰败,但随即一伙衰败下去,而这一伙却乘机应运而生。因而,双顺的买卖越做越好。 1949年北平解放,给北京人民带来了新生。濒于崩溃的社会经济有了希望。双顺成衣铺的变化也是巨大的。双顺的服务对象从单一为上层人士服务,而转变为,即为国家参加国际活动服务,又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方向。1956年参加公私合营后,店址从老君堂迁至东四南大街的新址。在五六十年代,国家领导人出访和各行业团体出访活动频繁。为了显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高雅服装,尤其一般女同志出国,都在双顺订做中式服装,旗袍是必做的。像王光美、张茜、林佳楣等同志随代表团出国访问,都要在双顺做一些服装。宋庆龄、薛明等同志更是双顺的老主顾。李宗仁先生归国后,郭德洁也常到双顺做衣服。 十年浩劫中双顺以为封建主义少爷、太太小姐服务的罪名被砸,门市部撤消。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党的事业逐步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尤其是党的“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肃清极左路线的影响。根据社会上一些人士的要求,于1982年“双顺”中式服装店在东四东大街路南恢复了营业。由双顺成衣铺的老徒弟支善文师傅主持。一切做法依按过去的要求。双顺恢复老字号后,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欢迎。过去不少在双顺做过衣服的老华侨,来北京也要在双顺做几件衣服带走。上次美国总统里根来华访问时,双顺的支善文师傅应邀去宾馆为里根夫人量裁了红、黄织缎旗袍各一件,这两件旗袍做好后,里根夫人试穿很满意。她对我国民族服装的试样和双顺缝制精细很是称赞。1984年双顺又从东四东大街迁到东四西大街路北原华表服装店的旧址。他们为了面向广大人民,为广大人民服务,特设中式成衣销售以满足他们的需要。 双顺从创立到现在已经80多年了,它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它为我国民族服装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