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居珠宝店,现于北京天坛公园内设店经营,是一家中外游客信赖的老字号珠宝店。但最初的青山居是一家茶馆,开办于崇文门外玉器作坊林立的花市附近。 北京茶馆的历史很悠久,大约在元代就有茶馆出现于街头。现西城“砖塔胡同”是至今保留的元代地名,是元杂剧演出的集中地。有些杂剧就是在“勾阑”和茶园里演出。至清代,茶馆已遍布全城。清代“旗人”有钱粮,身不动膀不摇,整天无所事事,就养成“早茶、晚酒、饭后烟”的习惯。他们日常做的就是“架鹰、玩鸟、斗蛐蛐”,茶馆便成了他们最理想的消遣之地。早晨,提笼溜鸟,来到茶馆,挂上鸟笼,要一盖碗茶,听鸟哨。下午,捧着蛐蛐罐,来捉对撕斗一番,再听一段鼓书,如同神仙。大的茶园,后来演变为剧场戏院,如北京最早的“查家茶楼”,后变为“广和戏楼”,已300多年历史了。有的茶馆除卖茶外,渐渐形成“人市”或“货市”,“人市”就是卖苦力打工的木匠、瓦匠、厨子、茶役等,到茶馆来蹲早,等待雇主。“货市”就是买卖双方,把货带到茶馆,商谈交易。青山居位于玉器作坊集中的花市,渐渐成为玉器珠宝手工艺人和商家洽谈生意的地方,称“青山居玉市”。 民国以后,外地和国外商人做珠宝钻翠生意的越来越多,青山居茶馆内,整日顾客盈门,地方已显拥挤,有些人就在茶馆外摆起摊来,越摆摊越多,玉市越来越大。1935年,有人把北羊市口上四条的一家织布厂厂地买下来,盖起了形似“东安市场”式的大罩棚,把青山居茶馆外的摊贩请进棚内设摊售货,市场有了一定规模。手工艺人大多在青山居茶馆内,摆出产品或各种下脚原料,一边饮茶闲聊,一边等待买主交易。摊贩商家则在大罩棚内摊位上,陈列出售货品。青山居成为京城最大的玉器珠宝交易市场。 玉器是用天然原料制成的工艺品,种类繁多。玉器的原料除玉石外,还包括玛瑙、翡翠、珊瑚、水晶等珍贵稀有材料。我国新疆出产的和阗玉、西藏产的玛瑙、广西产的水晶及内蒙墨晶,均是上品,世界闻名。翡翠以云南和缅甸的为佳。珊瑚产自南洋群岛。 北京自元代以来,作为封建王朝的中心,内外交往频繁,玉器作为“东方瑰宝”,常被作为贵重礼物,在交往中使用。玉器又是华贵和炫耀的象征,皇宫内院,王府豪第,富贾人家,均以用玉器作饰物和摆设为荣。所以,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多云集而来,玉器作坊遍布京城。到清代,更是迅速发展,北京的玉器已是世界闻名。清乾隆年间,北京宫廷的造办处,就下设玉作、碾玉作和雕玉作了。玉作负责琢玉;碾玉作负责抛光;雕玉作专事雕刻。在“如意馆”里,还有专门为宫廷雕刻玉玺、玉册、玉如意等的高水平雕玉大师。至于民间的玉器作坊,更是众多。位于崇文门外的花市一带,则是玉器生产和销售的集中地。 青山居茶馆成为玉市后,经常有玉器界高手光顾。30年代,常来青山居的“四怪一鸟儿张”,便是玉器界奇人。他们是身怀薄胎压金丝绝招的潘秉衡、首创立体玉雕花卉的刘德瀛、擅长仕女设计的何荣、以创作“怪人”而闻名的王树森和以善雕玉鸟而知名的张云和。他们的作品都是抢手货。这些杰出的艺人,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特有的风格,对发展北京的玉器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对提高青山居玉市的知名度起到很大作用。 北京的玉器行业,随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几起几伏。解放后,玉器生产收归国有,主要用于出口,国内消费很少。改革开放后,玉器生产又恢复了活力,国家、集体、个体一起繁荣,消费市场也普及到平民百姓。青山居应时而兴,开了多处门店,老字号又声名远播,成为玉器珠宝销售的重点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