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粮店位于崇文门外大街东侧的榄杆市(现广渠门内大街),是山东人徐彦臣于清光绪年间(1898——1908年)领东开办的。经营米面杂粮,并自设碾房。在本世纪20—30年代,发展成为北京有名的大粮店,全店职工40多人,库存粮经常在几千斤。曾兴隆一时,后在北平沦陷、日伪统治时期,生意衰败,于1940年歇业。 (一)六合碓坊 六合粮店是由六个山东粮商合资开办的店铺,故称“六合”。徐彦臣是六合粮店的领东掌柜,他善于经营管理,很会用人,因此,六合粮店在当时北京众多粮食行业中,生意做得很活跃,买卖发展很快。六合粮店开始是个只做加工粮食的“六合碓坊”,专为满清八旗人碓碾“老米”。当年清政府时,满清宗人府按月发给八旗人钱粮禄米。这种禄米是从江南通过大运河运到北京,存放在粮仓中。北京朝阳门内的禄米仓就是专存禄米的地方。清政府宗人府在禄米仓存储的禄米都是发陈年老米,存新米。年年都是新米顶陈米,所以,旗人从禄米仓中领出的禄米颜色都呈深红色,故称“老米”。这种老米必须经过碓碾将稻壳、糙皮去掉才能做饭食用。六合碓坊就是专应加工老米的生意。他们用人工脚踏石墩碓碾老米,收取加工费。一般不收现钱,用扣留加工米顶替现钱。由于六合碓坊加工活干得干净,收费又较低,故此,到六合碓坊加工老米的顾客很多,买卖做得很兴旺。六合碓坊所以兴旺,是因为六合碓坊将扣留的老米经过加工后在店中高价售给汉人。老米比普通大米香,好吃,当时汉人吃不到老米,所以,他们愿意多花钱也买老米吃。故此,六合碓坊做加工老米生意获利厚,买卖发财。 (二)改名六合粮店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胜利,清政府被推翻。八旗宗人养尊处优,不劳而食,按月领取钱粮禄米的制度被废除了。六合碓坊加工老米的生意没了,因此,就不得不改变经营业务,从事门市经售米面杂粮的生意,改称“六合粮店”。 六合粮店是后边设有碾房加工粮食,前店销售。他们有专人跑粮食市,从粮食市采购小米、小麦、黄米、黄豆、高梁、黑豆、红小豆、绿豆等杂粮,并有人到各种粮食产地直接采购。六合粮店后边碾房加工磨制伏地白面,自磨小米面,玉米面和荞麦面等。六合粮店自磨的小米面是用糜子米和黄豆磨成,其比例是,100斤小米面用60斤糜子米加40斤黄豆,细磨、细筛仔细加工。蒸出窝头香甜好吃,顾客欢迎。六合粮店自磨玉米面是用100斤黄玉米加20斤黄豆。由于六合粮店自磨的伏地白面、小米面、玉米面和荞麦面等都用当年的新粮,好吃,所以,顾客多,买卖忙。 六合粮店的内部管理很有章法,每二年股东分一次账,领东掌柜下请帖将各位股东请来,查账、验库存货物。掌柜向股东报告两年的经营情况,店伙的表现及今后打算等。 当时六合粮店的伙计、学徒劳动强度大,活累,每天干的都是笨重的扛粮食包,打粮斗,赶牲口磨面。因此,六合粮店收的学徒都是山东省乡村来的十四五岁身强力壮的孩子,学徒期限是二年,比一般店铺三年零一节要少。学徒在学徒期间,吃饭、住宿六合粮店都管,衣服、被褥由学徒家里自备。没有工钱,每月只给一些零钱,买双袜子。伙计每月工钱一般七八元钱(1937年“七·七事变”前)。此外,在年底结账时每个人可得到六七十元至百元的“馈送”。在伙食方面,六合粮店对伙计和学徒很宽厚,每天三顿饭准有一顿白面,而且初一、十五日吃犒劳,就是改善伙食,吃粉条炖肉,伙计可以喝酒。所以,伙计和学徒都肯为六合粮店出力。六合粮店从民国九年(192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这近20年是其生意鼎盛时期,全店伙计、学徒从不足10人增至40多人。每天门市买粮食的顾客络绎不绝,崇文门外一带的店铺和手工作坊大都与六合粮店交买卖。六合粮店与这些工商业者交买卖,都是先吃粮,俟年节算账付款。六合粮店年年盈余赚钱,使店名大振。 (三)六合粮店歇业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六合粮店和全市其他粮店一样买卖走向下坡路。 因为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后,为扩大其侵略战争就疯狂掠夺我国华北的物资,在其占领的广大农村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政策,使得华北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到了1939年,北平的粮食市场粮食奇缺。12月中旬,伪政权下命令“实行计口授粮”按户籍人口配给口粮。1940年初,华北各地又干旱无雨,农田缺水歉收,因此,北平发生了粮荒。日伪统治者不顾和平居民的死活,照样抢掠粮食,责令粮店用库存的各种杂粮与发霉的坏粮、麸皮、米糠等物混在一起磨面,美其名“混合面”卖给居民。六合粮店库存的粮食早已卖光,也无奈磨“混合面”在门市出售。1940年下半年,由于店里已无颗粒之粮,六合粮店最后无法只得遣散伙计、学徒回家,买卖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