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在官府、民间盛行祭祀天地、神佛时,高香、蜡烛是必用之物。所以香、蜡行极为兴盛。北京从金代海陵王天德五年(1953年),正式建都以后,相继经过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王朝的首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迷信神佛,并利用神佛麻痹老百姓,以维护其反动统治。特别是清王朝在北京大建寺庙,只关帝(关羽)庙,清代时就有一百多座。所以,有人说,“明修长城,清修庙”。北京在清代,不论是为官的还是为民的,除极少数人外,烧香拜佛是其是常生活中一件大事。北京从正月(一月)至腊月(十二月),月月有庙会。中等以上人家,家中都设有佛堂。根据社会的需要商人和手工业者到处开办香厂、蜡厂和香蜡铺。在民国元年(1912年)以前,北京的香、蜡行是个大行业。进入民国以后,由于科学的发达,神佛在众多居民中淡薄了,烧香拜佛之人日渐减少。香、蜡行逐渐衰败。众多的香厂、蜡厂和蜡铺倒闭。 (一)合香楼的兴旺 合香楼香蜡铺坐落在崇文门外绬子胡同路西,约开业于清代中后期的咸丰(1851-1862年)年间,是前店后作坊。清光绪时又在前门外珠宝市路西开设“合香楼”分号。香、蜡行的主要市场在庙会上,合香楼开业时正是北京庙会繁盛时期。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各地都有寺庙开放,接待香客烧香拜佛。当年北京的城乡到处都有小关帝庙、土地庙、火神庙等,这些寺庙一般都是每月初一、十五日开庙。除此之外,每月都有一两处香火旺盛的著名寺庙开庙,正月里最多,有前门关帝庙,广安门外的财神庙,西便门外的白云观等开庙,关帝庙初一开一天,财神庙初二开一天,而白云观从初一开庙至十九日共开十九天。二月是左安门内的太阳宫开庙,三月是东便门内的蟠桃宫“三月三日蟠桃会”开庙,和三月二十八日朝阳门外东岳庙东岳大帝诞辰开庙,四月是京西的金顶妙锋山的娘娘庙从初一开至十五日,而且是昼夜不停地有香客烧香。四月二十八是药王诞辰,北京的五大药王庙都开庙。此外,五月里的卧佛寺庙会,六月里有中顶庙会,七月的江南城隍庙庙会等。这些庙会上,赶庙会的商贩很多,卖什么的都有,而以卖“高香”的最多。 合香楼生产的香种类很多,而主要产品是三种,一是线香,因为细似粗线而故名,俗称“高香”,专供信佛烧香祭祀用。二是鞭杆子香,由粗长似鞭子之杆故名,此香既为居民燃香计时而用,又为丧葬“接三”晚间送丧时点燃。三是杷兰香,为富有人家薰居室而用。蜡烛生产是合香楼的次要产品,因为销售量远比不了香的销售大。合香楼的香和蜡烛在门市也零售,但主要是批发。各地的杂货铺的庙会上的小贩一般都与合香楼交买卖,买合香楼的香和蜡烛。合香楼高香和鞭子香销售至北京城乡各镇,还远销至北京附近各县。生意兴隆一时。 (二)做香工人罢工 1943年3月,北平沦陷时期合香楼曾发生一次劳资纠纷,工人停工不干活要求增加工资。当时合香楼的铺掌柜叫李仲三,前店卖货有四五个人,一个管账先生。后边作坊有做香工人十二人,由一个叫孟文英的工头带着干活。做香工人都参加了香行行会,这是个全市的组织。香行行会领导称“会头”。这个香行行会是维护工人利益替工人说话的“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者占领了北平,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者对华北沦陷区的疯狂掠夺,各种物资奇缺,伪币贬值,物价不断飞涨,而工人的工资远远跟不上物价不断上涨细数。特别是香行工人更苦,合香楼做香工人活忙时,一天干十二三个小时活,合香楼不管饭,工人自己做饭吃,每天工洋伪币6元4角5分,干一天给一天工洋,下雨不能生产干活停发工洋。香行行会召集北京各香铺做香工人开会,要求各铺给工人增长工洋。合香楼做香工人要求每天工洋2元5角,如不增价,由本铺管饭吃。如不能满足工人的要求,工人就不干活。因为当时的季节正是做香的好季节,所以,合香楼铺掌李仲三无奈同意了工人的要求,给工人增加了工洋,工人复工干活,一场风波结束。 (三)合香楼被社会淘汰 清末,特别是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中国不断地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每次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为结局。因此,使得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提出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革内政的主张。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行“戊戌变法”。变法虽然失败,但,废除旧学制,删去四书五经的孔孟之学的教学内容,设立新学堂学习数理化等新的文化科学知识是大势所趋。在光绪后期,一些新学堂在北京在全国各地相继设立。由于青年人学习了新的科学知识,破除了封建迷信。从此,逐渐地烧香拜佛之人不断减少。合香楼等以生产经营香、蜡烛为业的店铺开始走下坡路。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社会上没有人再公开去寺庙给泥胎偶像烧香礼拜了。合香楼也宣告关门歇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