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统元年(1909年)刊印的《京华百二竹枝词》上有一首竹枝词这样写的:“七十老翁姜赞堂,广罗佳纸自西洋;兴隆街里兴隆象,发达生意敬记庄。”敬记纸庄是北京最早经销东西洋纸张的店铺。 当年北京纸张行业有纸庄、南纸店、京纸铺和纸马铺之分。经营西洋纸者都称纸庄。以南纸店销售南方所产之纸为主,并代销各种毛笔、墨盒、图章及字画等商店。京纸铺所经营的为北京当地纸作坊和北方各省生产的纸张。纸马铺以销售各种神纸、朱笺挂钱等物。以上四种,以纸庄历史最短,它是于清光绪末年才在北京出现。 (一)姜赞堂开设敬记纸庄 姜赞堂是山西省人,十几岁时来北京进一家纸店学徒,满徒后就在这家纸店中“跑外”。所以,联系人多,行中人认识得多,了解行情。1898年“戊戌变法”前后,洋纸大量输入中国,开始进入上海,继之到了天津。当时,北京开办的报馆所用的报纸要去天津购买。姜赞堂很有经商头脑,他清楚地看到如果在北京开一家专营洋纸的纸庄买卖定会兴隆。但是他无钱没有资金计划不能实现。不久,有个姓王的家中富有愿意出资做东家,让姜赞堂开办纸庄。 姜赞堂领了王姓的东后,就在前门外兴隆街路北找了一座有十几间房子的院落,于光绪二十四、五年(1898—1899年),敬记纸庄开业。刚开业时,敬记纸庄经营对象都是北京的大小纸铺、杂货铺和报馆等大批用纸单位,不做零售买卖。敬记纸庄主要从天津洋行进东、西洋纸,有报纸、洋宣纸、铜版纸、道林纸、洋毛边纸、粉连纸、洋高丽纸、复写纸等多种商品。由于当时北京经营洋纸的只敬记纸庄一家,所以开业后生意就十分兴隆,凡是卖洋纸的店铺都与敬记交买卖从敬记进货。 (二)敬记纸庄的发展 纸业同行看到敬记纸庄经营洋纸买卖好做,遂之效仿,清末民初时北京陆续有前门外粮食店的永太和纸庄,纸巷子的成记纸庄,前门外打磨厂的福隆纸庄以及西河沿的福生祥纸庄等开业。这几家经营洋纸的纸庄开业后,敬记纸庄虽然失去独霸北京洋纸业的优势,但是,姜赞堂会经营善管理,所以敬记纸庄买卖依然很好,而且还有很大的发展。 姜赞堂会用人,爱惜人材。敬记纸庄的会计、副经理、跑外的采购和推销等骨干人员大多是本柜学徒出身。在敬记纸庄的学徒一般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字写得好,能算的,姜赞堂就让其做会计工作;办事沉稳、有心计,就让其当分号经理独掌一摊;善于言说,脑筋灵活,会交际,就让其跑外去采购或去推销;办事老成的去管库房。敬记纸庄的职工待遇比一般店铺好,经理、副经理、分号经理、副经理、会计和一部分跑外的一般都“吃买卖”,就是有人力股。1937年前,一般职工每月的工资可挣十元左右。每天伙食都是白面大米,顿顿有肉,六人一桌四菜一汤。逢初一、十五吃犒劳。年终根据总账,一年的买卖赚钱多少分花红。正是由于敬记纸庄待遇好,买卖赚钱多少与职工利益有紧密关系,所以大多数职工都努力工作。 敬记纸庄在经营上,一是严格遵守信誉,卖出的商品牌号真实,保证质量;二是价格比市价低廉,一令纸低几分钱也要低,而且当时不收款,逢节过年时算账收款。敬记纸庄发展至民国年间,为了多做外省市的营务,先后在天津、上海、西安、绥远等地开设分号。此时敬记纸庄已经发展为享誉大江南北的大纸庄了。 (三)敬记纸庄的衰败 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沦陷后,由于欧美等国的纸张受阻,日本产的东洋纸又都由日本商人所垄断,敬记纸庄洋纸货源短缺,为了维持营业只得增添当地手工作坊纸和江南等地产的各种宣纸支撑门面。 营业不振,买卖一落千丈还不算,对敬记纸庄更大的打击是,日伪统治当局以“屯积大批西洋纸,操纵物价”的罪名将当时经理李荫泉押进监狱,并将存货全部没收。为了营救经理李荫泉出狱,敬记纸庄又用去一批巨款。此后,买卖进入困境,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敬记纸庄生意又有了转机。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到来,敬记纸庄按行业参加了公私合营,1958年在全市调整商业网点时撤点,敬记纸庄的历史从此告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