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是从清初开始的。清朝统治者取代了明朝,下令剃发,结束了几千年束发戴冠的发型;成为剃头打辫子了。剃头一举,是清朝封建专制政策的一环.清初的顺治,康熙很重视满汉交融,扬长弃短。比如文字,并不推行满文,而是崇尚汉字,宫廷立档也是满汉文并置,且以汉文为主。官制上常设一满一汉。军制则满、蒙、汉都入八旗。服饰上免了明朝以前的宽袍广袖,换成了马褂,大褂,氅衣,确实也方便了许多,算是一个进步吧。这类设置改革,是以突出大清帝国特色来打破满族和其他民族的界限的。还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就是发型,剃头就势在必行了。 剃头打辫子这个形式到了民国又变成了剪辫子。此后欧风袭来渐渐成了分头、光头。日本的寸头也风行一时。然而,前清的一些遗老,包括有年纪的百姓,把剪辫子看作是有违祖制,甚至为剪辫子而号啕大哭,可以说是习惯势力吧。 清初的剃发确实冲击了正统的蓄发。曾有一段高压强制和反抗抵制的波澜史话。其中以江阴抗剃发为最烈,曾引起一场大的屠杀,包括郑成功所指的“剃发国” “所仅留为残明故迹者,几头上数根发耳”。蓄发成为忠臣保节的标志及顺清抗清的原则界限。
笔者曾就剃头一题,做了几番民俗调访。承《民间文学》编辑华积庆同志引导,按院胡同西城理发业支部和几位老师傅介绍,兹录民俗数端于下。 剃头挑子一头热(或一头沉)是一句歇后语。剃头挑子是用扁担挑着,一头是红漆长方凳,是凉的一头。凳腿间夹置三个抽屉。最上一个是放钱的。钱是从凳面上开的小长方孔塞进去的。第二,三个抽屉分别放置围布、刀.剪之类工具。另一头是个长圆笼,里面放小火炉,是热的一头。上面放置一个大沿黄铜盆,水总保持热度。下边三条腿。其中一根腿向上延伸成旗杆。杆上挂钢(读去声)刀布和手巾。这样的形式,从黑龙江到四川没有两样,说明清朝当年政令统一的程度是很高的。现在远乡还有这样的挑子,旗杆形式依旧。
剃头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什么行业。笔者曾创作过一幅作品,一边是剃头的在操刀,旁边是一个刽子手揪住一个人的头发,另一个刽子手挥刀断颈。旗杆顶上挂着一个人头,这是多么毛骨悚然的场面。四川叫剃头的为“待诏”, “待诏”是宫廷里百工的称呼,剃头串巷时用的“唤头”,是两根条铁一头烧结成把儿,另一头微张,全长一尺二寸,左手拿着它,右手用一根五寸大钉子从两片夹铁中向上挑,发出响亮的声音,算是剃头的叫卖声。旗杆上的钢刀布原来是圣旨,上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后来人们都剃了头,那道旨意完成了使命,就拿来钢刀了。 剃头的有一套行话,从事剃头的叫“取三”,是满音,大江南北都这样叫。男活叫“瞧背”,女活叫“八条”。“取三”是剃头历史遗留的见证, “瞧背” “八条”是随着行业后来创造的。还有许多‘调坎儿’ (行话),是近三百年里按行业需要行出来的。有人说, “取三”行话曾收入《近代社会秘密史料》。笔者曾翻阅了该史料,由于知道“取三”行话太少,做不好这项对证工作。为什么“取三”有如此一套行话,只得留待后人考证了。 (本文作者系制做“毛猴”民间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