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总公司厂区内,有一小村,叫庞村。在庞村之西,石景山南麓,有古迹一处,俗称“庞村大庙”。庞村大庙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赐名“北惠济祠”。 虽然“惠济祠”在北京诸多古寺名刹中名不见经传,但它却记载了人们治理永定河水患的功绩,为保护北京这座历史名城提供了难得的历史资料。 惠济祠以前是二进殿的庙宇。现仅存一座四方形碑亭,亭中立有4.35米汉白玉碑一座,其碑面南而立,螭首龟跌,立于雍正十年(1732)。 碑文记载了永定河的发源,水情及治水情况,为后人考证永定河历史状况,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此碑又称“父子碑”。碑文清晰可见,几乎无损坏之痕。碑阳记载了雍正皇帝歌颂清代康熙皇帝治理河患的功绩。碑阴为乾隆颂扬祖先疏导之方,使永定河安流顺畅而作的五言律诗。其一为: 崇祠依石堰,像设谒金堂。云壁瞻初度,曦轮居小阳。河防慎有自,神佑赖无疆。疏凿非经禹,惟厘永定方。 落款为:乾隆癸酉孟冬初礼惠济祠因成五言一律以志虔敬。 另一首为: 寺碑建雍正,皇考辟神堂。清晏资垂佑,实枚恤向阳。不愆秩宗祀,恒奠冀洲疆。嵩目一劳计,难言永逸方。 落款为:甲申仲春月礼惠济祠叠癸酉旧作韵。 据说父子同文立于一碑的现象,在诸多碑文题刻中鲜不多见,故人们称之为“父子碑”。碑外有碑亭一座,四面各有一拱形券门,亭额刻有“谟肇恬波”四字,意指:宏大的规划,使咆啸的波涛平静下来,其意仍为根治水患。为什么永定河引起历代皇帝的重视呢?因为历史上北京城曾多次被此水淹过。 永定河发源于山西省的涫涔山,所经之处多是黄壤,进入北京地区后,在西山峡谷中疾速而下,人们称它为“小黄河”。由于水患频发,河床多变,又称之“无定河”。元、明、清建都北京后,为保卫京都安全,每年不惜千万两白银,修筑左堤,现在站在堤上,仍可看到巨大的花岗岩石砌就的堤坝。由于历年修建,又不断增高,形成了巨大的台阶式,故在民间有永定河是“铜帮铁底”之说。 1999年初,在永定河中游进行的加固河堤工程中,发现了一段做工精致的明代石质河堤。据专家称这一历史遗迹,为北京地区水利史及永定河河道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这段石河堤是在房山区窑上乡窑兴路南30米处发现的,它是一段永定河右堤,对护卫京城防止水患意义不大。它与现在的河堤呈15度夹角,显示出永定河在此曾发生过摆动,该河堤用花岗岩石条砌成,逐级增高。石堤砌的十分规整牢固,因为它的工艺水平高超,由此推断应是政府组织人力修建的。永定河自金历代修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卫京师不遭水患,因此加固的都是左堤。右堤南面是房山的农村,这一带没有城市,建这样精致的石堤用意何在?实在耐人寻味。另外,这段河堤究竟有多长?左堤是否也有这样精致的石堤?这些还是一个迷。 为了治理河患,人们从古至今付出了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为抗御自然灾害,他们还对神灵保佑充满了希望。因此在惠济祠前铸造了铁牛一尊,用以镇水。善良的人们以牛能降服水患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此牛在大跃进的1958年已不复存在,但是在人们心中却流传着一个神奇动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永定河水出山后,汹涌澎湃,经常泛滥成灾,给沿岸人们及北京城带来深重的灾难。许多王爷、大臣为此失官丧命。有一次,正当洪水到来之际,一头高大的神牛突然出现在岸边。当它看到洪水即将漫堤而过、千倾良田倾刻将成汪洋时,即刻昂首怒吼一声,顿时风浪骤停,洪水不再咆哮,既而平静下来。后来这头神牛就日夜守候在永定河畔,头面向河内,看着水情的变化。闹水的龙王被这头忠心耿耿的神牛感动,再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为了铭记神牛的功绩,人们在永定河畔铸起了这座铁牛,以感激神牛的治水恩情。至今永定河畔的百姓还传说:“永定河水面如果在牛脚下,就无水患;如果水面将要淹没18蹬,站立的铁牛就会嚎叫起来,那么北京城就危在旦夕了”。由此可见,后人将此牛做为水位高低的标志了。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历代政府对此均非常重视,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人们为乞求神灵的保佑,沿河兴建了许多龙王庙,以求平安。现在,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五塔寺)东侧还矗立一方石碑,此碑立于乾隆十五年,上书有乾隆皇帝阅永定河碑文: 永定本无定,竹箭激浊湍。长源来塞外,两山束其间。挟沙下且驶,不致为灾患。一过卢沟桥,平衍渐就宽。散漫任何流,停沙每成山。其流复他徙,自古称桑干。所以疏剔方,不见纪冬官。一水麦虽称,亦时灾大田。因之创筑堤,圣人哀民艰。 行水属之淀,荡漾归清川。其初非不佳,无夸历多年。河底日以高,堤墙日以穿。无已改下流,至今凡三迁。前岁所迁口,复叹门限然。大吏请予视,蒿目徒忧煎。我无禹之能,况禹未治旃。讵云其可再,不过为补偏。下口依汝移,目下庶且延。复石事更张,寻思有所难。 历史在变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永定河上游修建了官厅水库,从此水患得到了彻底治理。由于永定河处在北京城上游,为保北京一方平安,人们仍以历史为戒,党和政府每年仍拨款治理河道,各级领导十分关注汛情变化。 人们再也不把希望寄托于神牛了。 |